自贞感幽奥、宿怀特发的慧远大师约息心正信之同志诸贤123人,于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在匡庐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同修净业、共期西方以降,净土法门就以其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无上甚深微妙法门,而被历代弘法长德、济世贤达赞叹提倡,相承不绝。至禅开五叶、教创台贤之世,得以遍流于天下;若禅若教无不尊崇,是圣是凡悉皆景仰。
入宋后,台、贤、慈、律诸宗夕惕宵勤、仰思攸济之耆宿,纷纷以本宗之观行法门与净土法门相结合,抑或径直归诚净土,效法慧远大师,集诸僧俗,结社建会,精修念佛三昧,回向发愿,期生净土。即使是龙吟虎啸、气象万千之宗门,如永明延寿、天衣义怀、照圆宗本、长芦宗颐赜等宗硕,亦力主禅净双修。永明延寿大和尚更作传诵至今之《禅净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①
与此同时,大批簪缨鸿儒亦相随提倡,结白莲社、净土会等念佛社团,募人同修,以期凭藉信愿持名,感应道交,依仗弥陀本愿摄受、威德加持,功超累劫,往生极乐,径登不退。
正是藉宗教俱彻、行解并超之诸宗师匠受持赞演、重重诲勉,以及居士名德的合力提倡,使得持名念佛之法门、期生净土之信仰,日益穿透社会、深入民间,衍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风尚。
但是,与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普及推广所必然遭遇的情形一样,凡圣齐收、利钝悉被之净土法门在深入人心、利济信众的同时,亦遭到谤渎深经、迷义徇名者肆意曲解。例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载佛言:“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②一些人便据“五逆十恶”、“十念往生”之言句,将至圆至顿、第一了义之法门,曲解为专摄凡劣、仅化钝根之初方便。又如,一些长眙深瞫不见*(左目右夹)毛、执悟门矜自力者,以觅龙肝求凤髓自许,厌弃本分茶汤,卑视念佛法门不啻依草附木、摇尾乞怜甚或臭腐残*,食唾欲呕。再如,一些昧佛妙旨者,因药致病,执理拨事,沦于恶取空见;致使直指之道,翻成断灭深坑。
有鉴于此,明代应世的诸宗耆德,多有承宋元之流风、悲劫浊之方殷,于净宗弊极之年,阐教救时、屈骄折傲、兼弘净土法门者(如天台宗的启宗大佑、鄞江妙叶、无碍普智、一元归宗、象先真清、守庵性专、法华传记、无尽传灯,禅宗的无旨可授、空谷景隆、古音净琴,以及明末“四大高僧”中的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
启宗大佑法师,晚年笃志净土,专修念佛三昧,昼夜不辍。所撰《净土指归集》、《阿弥陀经略解》、《净土解行二图》、《净土九莲灯科》、《净土真如礼文》等著作,广征诸家论说,深阐惟心净土,劝人礼佛忏悔,勤修净业,发愿往生。
鄞江妙叶法师,出家于元明之际,尝精研台教,后专修念佛三昧;法绍宗乘,教兴莲社。因深悯狂妄之徒薄视念佛法门,并为扫荡“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全不知十方法界,一一无非即心自性”③之邪见,特撰《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二卷。上卷含极乐依正、斥妄显真、诃谬解、正明心佛观慧、道场尊像念佛正观、辟断空邪说、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劝修等九篇,广引净土诸经及各宗疏钞,详阐净土奥义、正观妙旨;下卷含劝戒杀、劝持众戒、勉起精进力、正行、别明客途所修三昧、三昧仪式、扬佛下化之力、十大碍行、罗显众义、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示念佛灭罪义门、略示列祖行门、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等十三篇,教示以一念顿归佛海之实践芳规及列祖之行履。末后并附“真妄心胜劣图说”及“破妄念佛说”两篇短论。
全书首先指出:释迦文佛普应机宜、示现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引领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俾令群有同证真常。其一代施化法门之中,求机宜相感、生佛缘深、至简至易而功高径捷者,无越求生净土这一法门。因为阿弥陀佛于过去世为度众生广行菩萨道,至不可称计——无苦不忍,无行不臻,无愿不立,无法不说。彼佛行愿无边,庄严无尽;大愿圆满,宝土斯成。其国(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悉皆具足。阿弥陀佛目睛不瞬,接引众生,令离苦海,过彼慈亲,于先劫中已立大誓。
然而,行人欲生彼国出离生死,先当深识求生彼土真妄之心:如是极乐世界为是在境?为是在心?若在于心,但有虚想,无土可生。若在于境,虽有生处,又复失心。若谓心境二俱求生,则我身心是一,宁生两处?若谓心境是一一心求生,则自今心境宛尔,难说是一。或谓处处皆是西方极乐,或谓心净则是极乐,或云极乐不离这个,若作此解,皆名邪见。
实则,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实境宛然。然彼极乐国土非依缘影妄心。若妄谓极乐在缘影心,则此缘影心如大海一沤,生灭全妄。若固执妄见,不信外有极乐,信在自己缘影心内,则缘影心无体,不可以心求生于心。极乐世界虽在西方,西方即我真心。真心无性,即彼名体以显我心;名体本空,亦即我心而示其相。心境一体,生佛同源。求彼佛,即求自心,而非外求。究自心,须求彼佛。如是则取舍忻厌,炽然着相,任我所求,岂复外心!心能具故,则知此心圆裹一切依正境界,乃至色心净秽,生佛因果,三世十方诸法,含摄无外,同一受用,求一外相,了不可得。虽无外相,不分而分,净秽宛尔。如是愿求,佛所印可;其与不识本心、愚痴无智,不求西方极乐之佛,但向自己肉团缘影妄心中求,谓是惟心净土、本性弥陀者,实相辽远!
弥陀之身,非同众生五阴炽盛之体。若向我今四大缘影身心中,求本性自己之佛,不求西方极乐之佛,则妄心生灭,佛亦生灭。佛生灭故,三昧不成,纵求有得,但成生灭之佛,还生生灭之土,不成正行。若欲离诸妄见直生彼国,惟求西方十万亿国土外极乐弥陀之佛。以称性妙观,如实观之,阿弥陀佛本觉相好于彼显现,众生始觉真心于此发明,始本相冥,生佛互感,三昧乃成,正行斯立,不生灭土始可生也。
因此,言“惟心净土,本性弥陀”,决非谓从妄心中求!妄心无体,焉得名为惟心本性之佛耶?妄心但是虚妄缘影,惑为色身之内,无土可生;真心舍育一切尘刹,本具极乐依正,求之必生。妄心舍外趣内;真心即外为内。内无外故,外求有相果佛,即求自心;内非实故,内求无体缘影,不见自心。妄心心境宛然;真心即心即境。妄心生灭无据;真心不动不摇。妄心在因无果,始终生灭;真心因果一致,性修交彻。是故,真心、妄心,论时则何啻日劫相倍,论处则何但天地悬殊!论体,真心圆裹十虚;妄心则居于身内。论用,真心横截娑婆,直出生死;妄心则煮砂为饭,经劫难成。是故行人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切切不可求自己缘影妄心,不求西方极乐真佛!
鄞江妙叶法师进而指出:释迦如来所垂念佛法门,统法界群机而无外者,味属醍醐,与禅宗所谓“单传直指”之道无二无别。念佛、参禅二者之间,并无法门地位深浅之异。参禅即念佛,念佛即参禅。禅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禅不得观慧。
念佛三昧,若要一言以尽,即愿;一句以尽,即所谓戒、解、行、向四义。既修念佛三昧,若不持戒,虽有信心,为彼世间恶缘杂染相侵相夺,尘劳难遣,毁坏法身,令解入邪,不得往生。修念佛三昧求生极乐,必当正解。若不以深慧妙解,知净秽两土东西敌立真实不谬,又知即此净秽两土全具我心不离当念,从何法修可得生彼?行人求生净土,慧解既正,则必依解立行,六时行道,三业无亏,直进不退,决期生彼!行人欲必往生,须发回向,即于如是戒、解、行等所生功德,及今一切时处,与无始来大小善根,一一回向净土,临终乃得决生。此四大法门一句之义能摄一切善法,若失其一,三昧不成。须当四义具修,乃满一愿。
总之,凡欲求生西方者,须当深心起胜愿行,或称名持咒,或旋绕礼拜,六时忏悔,尽拨世缘,一心专注,观白毫相,心不懈废,命终便生彼国。更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劝进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土。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郁结,及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④!
可见,《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一书以理融事,因事入理,于力阐惟心净土之旨、直示本性弥陀之源的同时,境观并彰,纤疑悉破。故蕅益大师赞叹其为“应永明角虎之记,畅宝王三昧之谈”,“诚除惑之前茅,生西之左券也!”
教宗天台的无碍普智法师,于讲经之外,专修净业,寒暑不辍,撰有《阿弥陀经集注》一卷。
复有一元归宗法师,幼习儒,长从释,悟彻性宗,专修净土。鉴于部分学道之人滞教迷心、将指为月,遂博采智者大师、永明延寿、王日休、优昙普度等先贤之论,彰诸师所未彰,集成《归元直指集》一书,力主禅净合一,劝人进修净土。
象先真清禅师自出家之日起即密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为常课。
一生以“楞严为宗,天台教观为几杖,观音悲智为事行”的无尽传灯法师,晚年效法慧远大师,结社念佛,身先四众;复披戒衲而撰《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净土法语》一卷、《观经图颂》一卷、《净土生无生论》一卷。
其中,《净土生无生论》博采诸经大论要旨,总分十门,即(1)一真法界门;(2)身土缘起门;(3)心土相即门;(4)生佛不二门;(5)法界为念门;(6)境观相吞门;(7)三观法尔门;(8)感应任运门;(9)彼此恒一门;(10)现未互在门。继以天台性具理论,力阐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心性具无量德。要言之,具性体、性量、性具三义。“性体”意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性量”意指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无量无边。“性具”则谓此心性具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亦具十法界之正报及依报。此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一真法界,真性不变,而能随缘造十法界。亦即,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因此,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故知娑婆与极乐,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诸法,当处皆是心性。
虽然西方极乐世界距此娑婆世界有十万亿刹之遥,但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凡夫刹那念佛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之心。此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故介尔之心能含容十万亿佛土。
阿弥陀佛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二者迷悟虽有殊异,但佛、心、众生,究竟无二: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之性体、性量、性具;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之性体、性量、性具。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⑤。
禅门的独庵道衍、介庵辅良、无旨可授、恕中无愠、见心来复、止庵德祥、空谷景隆、楚山绍琦、蔤庵如卺、月江觉净、毒峰本善、天琦本瑞、古音净琴、云谷法会、无幻性冲、雪峤圆信、大方如迁、无明慧经、湛然圆澄、博山元来、石雨明方、永觉元贤诸位师匠,亦均不废宗门而密修净土法门,禅净兼弘;竭力倡导戒杀放生、广修众善、积福累德,以作往生资粮,且以一心不乱、专持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精修净土法门之要谛。
明末“四大高僧”中的莲池祩宏大师,于隆庆五年(1571年)卜居云栖、弘开炉篝后,约集净侣,励行持名,精修念佛三昧;复融通禅净,和会宗教,力阐净土一门,普劝戒杀放生,示导僧俗人等,老实念佛,藉专精志一执持名号而端心灭恶、摄心除散、悟心断惑。住山四十五年,化被远近,声光特著;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八祖。
憨山德清大师,毕生扶树宗教,晚年结庵庐山五乳峰,效法慧远大师,六时刻漏,专修净业。在《憨山大师梦游全集》中,有大量赞扬佛国净土、示修净土法门之杰作,如《示优婆塞结社念佛》、《示念佛切要》、《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示修净土法门》、《示念佛参禅切要》、《答德王问》、《云栖全集序》、《净土指归序》、《净土十六妙观颂》、《结社念佛修四十八愿同生净土文》、《涌泉寺、湖心寺十二时念佛规制》、《西方三圣赞》、《无量寿佛赞》、《莲花观音赞》等等。其中,《示修净土法门》一文,系因海阳禅人远参匡庐、求授戒法,继而拈香请益,乞示专修净业、求生西方净土之法要而作;文中所论,颇能代表憨山德清大师一贯之主张:修行出生死之法有多门,唯念佛求生净土之法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之圆妙法门,普贤之妙行,无不究竟指归净土。印度马鸣、龙树诸大师,中土永明、中峰诸宗硕,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四众齐收,决非权为下根而设。
凡修行净业者,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因为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而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
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之时。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必定往生。
进而言之,一心专念固为正行,若复资以观想,则更见稳密。亦即,于佛为韦提希所示之十六妙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所说之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
总之,发愿求生极乐、真修净土法门者,须以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易成。净土真因,无外此者。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反之,若但口说念佛、求生净土,而日常行履却表现为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此类人等,永远都不可能成就!
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第九祖的蕅益智旭大师,出家前即效法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宏愿。出家后,尤其是径山大悟、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后,一意教眼,力主禅、教、律同体同源,要求彻底摒除后世逐流忘源而生之一切门户藩篱,教观齐运,解行双彰,以心印教,以教印心,回归于佛陀兴慈运悲、垂教设化之本怀;日常以“生弘律范,死归安养”自矢。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年)夏,蕅益智旭大师卧病灵峰;至十二月,约集同志法侣十人,及外护菩萨沙弥五人,启建净社,“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清净海众,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撰《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曰:“痛念智旭,本为生死大事,二十四岁出家,绝无半点好为人师之念,不意幻缘所逼,谬为人师。二十余年,虽有弘法微善,而虚名所累,观行荒疏,弗能折伏烦恼,以登五品。今病患缠身,心虽明了,力不自由,痛哭号呼,罔知攸措,幸仗佛慈,残喘未绝。设非急勖净业,何以永脱苦轮!爰发虔心,敬就灵峰藏堂,邀同志法侣(十人)及外护菩萨沙弥(五人)和合一心,结社三载,每日三时课诵,称礼洪名,二时止静,研穷大藏,教观双修,戒乘俱急。愿与法界众生,决定同生极乐。……仰乞三宝证明摄受,令智旭诸缘未尽,早就轻安,大限难逃,径归安养。生则念佛兼著述,死则不堕亦不退。又愿同行法侣,无论旭存与否,坚志同修,有始有卒。又愿外护沙弥,无论旭存与否,诚心营事,勿懈勿失。以此殊胜净因,回向无上极果,普与含生,咸归秘藏。”⑥
蕅益智旭大师著作等身,诸如《阿弥陀经要解》、《结坛念佛回向文》、《礼净土忏文》、《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答邓靖起三问》、《示念佛法门》、《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说》、《孕莲说》、《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参究念佛说》、《念佛即禅观论》、《灵峰寺净业缘起》、《刻净土忏序》、《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修净土忏及放生社序》、《观泉开士化万人毕生念佛同生净土序》、《惠应寺放生莲社序》、《庐山香炉峰重结莲社序》、《化〈念阿弥陀佛同生净土〉疏》、《净然沙弥化念佛疏》、《忍草沙弥化念佛疏》、《念豆儿佛疏》、《复净禅》、《阿弥陀佛赞》、《佛说阿弥陀经塔赞》、《净土偈》十四首、《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等,均为化导当世、垂训将来之净土类著作。
蕅益智旭大师指出,释迦一代时教,大小并陈,权实双著;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净土要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而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非信、愿、专持名号一法莫属。
“信”含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六项。
“信自”,指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我今虽复昏迷倒惑,苟能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己心中本具极乐,绝无疑虑。
“信他”,意谓信彼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信因”,即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安得不为生净土之因!
“信果”,意指深信净土上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信事”,即指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所以依心所现一切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之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
“信理”,则指深信极乐国土虽在十万亿土之远,而实不出我只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深信西方若依正若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佛心遍故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愿”之内容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人若真正具备上述六种决定信心,则娑婆即为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之秽,理应厌离;极乐即为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之净,理应欣求。是故,信生必愿明。
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名以召德,德既不可思议,则名号之功德亦不可思议。因此,信、愿、专持名号,犹如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者,必能径登不退。
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则事也。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惟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立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而已!⑦
持名一法,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且下手最易,收机最广,如阿伽陀药,总治万病,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之无上了义,圆顿中之最极圆顿;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诸菩萨万行之司南,概不出于此。
蕅益智旭大师进又将持名分为“事持”与“理持”两种:“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⑧
因此,蕅益智旭大师所论之念佛,实有广、狭二义。狭义唯指持名念佛;广义则圆摄禅、教、律一切法门:“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⑨相应的,其所论之三种“念佛三昧”,即念他佛(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所念境,或念名号,或念相好,或念功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念自佛(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具足百界千如,与三世诸佛平等,功深力到,豁破无明)、双念自他佛(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理事双修,感应道交,自然不隔),亦含摄偏、圆、权、实之种种三昧。因此,他称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⑩此如来胜异方便,至圆至顿,第一了义,“如摩尼珠,普雨一切诸三昧宝。如转轮王,普统一切诸三昧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始自华严,终至法华,一代时教,无不赞扬此宝王三昧。始自文殊、普贤,乃至永明、楚石,一切菩萨圣祖,无不修证弘通此宝王三昧。”(11)这一思想,既与其强调戒、定、慧三学一源,禅、教、律共为一体,不可支离亦不容支离之主张完全一致,亦为实践此主张之最后归宿。
除上述诸位兼弘净土之宗硕外,明代践履、阐扬净土一门者,尚有无穷匾囤、无尘明证、瑞光法祥、妙圆如会诸师。
无穷法师(?—1563年),讳匾囤,禹州(今河南禹县)人,俗姓陈。20岁投少林寺出家,“礼梵僧喇嘛为师。”(12)依止三年,请求师尊赐法名。梵僧喇嘛答曰:“道本无形,何名之有?”祈请再三,梵僧喇嘛授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匾囤虔心读诵,一日,诵至“五蕴皆空”句,豁然大悟:“身尚是幻,何处求名!”(13)又一日,作务寺中,手编大囤,梵僧喇嘛见状,手指大囤道:“匾囤是汝名也。”匾囤谢师赐名,复发一问:“既为匾囤,为甚么空?”梵僧喇嘛道:“教外别传,方契此语。”(14)
不久,匾囤辞师下山,居中条。继登峨眉山绝顶,结茅正修。其后,“周流宇内,遍蹈九州”,印证所悟,复晋京居吉祥庵。所到之处,大力传化《无量寿经》,广弘净土法门。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无穷匾囤法师重返峨眉,行至口州江中,忽止:“道旷无涯,逢人不尽。”于是登岸,端坐念佛而逝,四众惟见“祥云结顶,身如金身”(15)。
香林法师(1484—1573年),讳圆果,江苏镇江人,俗姓丁。早年厌俗出家,勤习教典。一日,阅《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至“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蓦然有省。自是行脚参方,机锋颖捷。
正德十二年(1517年)冬,素贯禅律的香林圆果法师行抵杭州,日行分卫,夜宿仙林寺檐庑。虽然衣不蔽体,却不受新衣美食之供。善信大奇,致供日繁。未几,香林圆果法师遁至北高峰绝顶,“假一席地,缚草为团瓢,冥寂其中,不出营食。”(16)精志专心,一坐六载,“每风雨晦冥,猛虎毒蛇蹲绕左右,师不为动。”(17)杭城素心道众耸然增敬。后憩锡林樾清楚之黄龙洞,得檀施资助,鼎新古寺,再整清规;每日清晨背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过午不食;“凡开示四众,切近简要,使闻者生信,恍然自得于语言文字之外也。”(18)万历元年(1573年)四月示寂。
羊山法师(?—1573年),讳明龙,江苏宿迁人,俗姓姚。自幼业儒,重修身进德,曾补本邑诸生。隆庆改元(1567年),受三皈五戒,为居士。随后北探诸名胜巨刹,参访有道耆德。继而,登银山法华寺,从大光和尚落发、秉具。未几,居羊山秀峰庵,安众说法,阐三教宗旨;鹑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诸陵,名德日起。
隆庆六年(1572年)除夕之夜,身强体健的羊山明龙法师集众训勉:“元年元日吾当行矣。汝等识字者用耳闻经,不识字者用心念佛,务禅定智慧,务济物普心,即此是佛,慎弗他求。汝等勉之!”(19)次日午时,羊山明龙法师辞众坐化。越七日阇维,获舍利累累。
无尘法师(1544—1593年),讳明证,浙江绍兴人,俗姓魏。自幼醇厚简默,不乐腥膻。弱冠遇五台庞眉老僧,恳求出家。老僧告以“汝三年后方可剃发,当先行苦行,学诸经典”(20)。明证于是遵嘱入丛林作重务,学楞严咒,每日止诵一字,夜则礼观音大士像,彻晓不寐。历三年,楞严咒诵毕,夙慧顿开。五台庞眉老僧复至,为之祝发、授戒,嘱令终身诵《法华经》。明证顿首受教。自是,精持戒律,过午不食,三衣经钵之外,一无所蓄,“人有施者,随得随舍。或与之言,止微笑而已。”(21)历三十年,诸如《法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悉能倒背如流。然仍不自足:“吾持诵一生,求生净土,岂将堕红尘邪!”(22)于是倍加精进。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无尘明证法师入云栖谒莲池大师。还寺次日,即沐浴更衣,从容辞众,端坐念佛而化。
瑞光法师(1532—1610年),讳法祥,别号“隐南”,浙江嵊县人,俗姓周。生而超旷,有出尘之志。成年后,随叔父宦游进京,参笑岩德宝和尚于柳巷。后者观其根器,示以念佛法门。法祥秉训,精勤念佛。
南还后,法祥决志出家,从本邑喜庵恺上人落发。继走栖霞山,谒素庵真节法师,从受具足戒。虽居讲肆,而念佛无间。依栖三年,再上京城,参遍融真圆和尚:“某甲为生死出家,一向修念佛法门。不审是第一义谛否?”遍融真圆和尚所示,与笑岩德宝和尚同:“更不容念佛外,别求第一义谛。”(23)法祥领旨,念佛不辍。
继而,又朝五台,走伏牛,遍参诸山宿衲。因契机于柏松和尚,留住石室,吊影绝迹,涧饮木食,精进三年。时值隆冬,雪积满林,法祥趺坐入定,衣湿火绝。柏松和尚闻讯往视,击磬引其出定,遽问:“烟寒灰冷,作么境会?”法祥答曰:“山原是石,冰原是水,雪飞满崖,不知所以。”柏松和尚进而为之开示:“此是暂息尘劳,得轻安耳。若耽著此境,即堕偏空!勿滞于此,宜行脚去,逢南即止。”(24)
法祥遵嘱,瓢笠南行,登峨眉山朝礼普贤大士,住大峨石,苦切参究八个月,铲落知见,独存孤明。因忆柏松和尚“逢南即止”之记,复往南岳,留住侧刀峰。继而募豆四十八石,以豆为珠,放下身心,专志念佛;光明历历,心地如如,净念相继,以至终身。诸方因此称为“豆儿佛”。苦行高操不逊古德的瑞光法祥法师虽然影不出山,迥绝外缘,但却声光日露,衲子争归。
其时,法门凋敝,丛林典刑,几近扫地,泛泛波流,坏失本真,汨汨于声利。侧刀峰蔚成海内名席后,瑞光法祥法师一如往昔,清操苦节,精修净业,肋不至席,以身说法:“汝剃除须发,不知有生死大事,但倚墙靠壁,业识茫茫,唤作甚么?岂非吾佛所呵!衲衣在空闲,假名阿练若,苟不专心净业,大限到来,将何抵对阎老子乎!”(25)闻者感泣不已。
瑞光法祥法师住山三十余年,不用侍者,不发化主,不结外援,不交权贵,不设方丈,唯坐一龛于佛殿;誓死效法慧远大师,迹不入俗,苦节棱棱,清风拂拂,以念佛心,直入无生。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二月初六日,瑞光法祥法师索浴、礼佛,继令首座领众念佛,最后趺坐诫众:“毋得虚张捏怪,诳惑世人!独一味老实念佛。”(26)言讫,合掌端坐而逝,了无挂碍。世寿七十九,法腊四十三。大众供于堂中。越七日,颜色不变;塔全身于侧刀峰右。简其居室,惟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
妙峰法师(1540—1612年),讳福登,山西平阳人,俗姓续。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7岁,父母双亡,以为里中富人牧羊度日。12岁出家,18岁走蒲坂,白天行乞市村,夜晚投宿于山阴王所建之文昌阁。一日,虔信佛法、敬重三宝的山阴王见而大奇,令万固寺僧朗公收为弟子:“此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必成大器,当收为徒,善视之。”(27)未几,福登遵山阴王之嘱,于中条山栖岩寺闭关,习法界观,取荆棘于关中,不设床座,日夜鹄立棘中。苦行三年,心有所悟,遂作偈相呈。山阴王阅后,割敝履之底相送,并书偈力挫之:“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28)福登见信,急忙礼拜忏悔,并将臭鞋底系于颈项以自警,自此绝无一言。
三年后出关,本分事明,具大人相。山阴王颇喜,力促其往介休山听讲《楞严经》:“子虽知本分事,但未闻佛法,恐堕邪见。”(29)受具足戒后,山阴王复助其遍参知识:“子为僧,未出山门,如井蛙耳。南方多知识,子当往参。”(30)福登受教,单瓢只杖,南询知识,朝礼普陀山。回宁波后,染时症,大病几死。愈后,又因水土不服、湿热相侵而遍体疥肿。但福登不以为苦,反以之为助道因缘,倍加精进。
隆庆元年(1567年)冬,无极明信和尚于南京大报恩寺讲《华严悬谈》。福登入寺讨净头单,以期养病听经;每日于大众过堂及放养息时,打扫粪秽筹杖,必致极其净洁。其间,与憨山德清相识、切磋,订盟为同参。
回蒲州后,福登于中条山最幽僻处,结茅静修,辟谷饮水三年,大有所悟,“即以宗镜印心,深入唯心之旨。”(31)其后,受山阴王坚请,出居新落成之南山梵宇。复受山阴王之托,进京请《永乐北藏》,与憨山德清再度相遇。请经事毕,二人同至蒲州安藏、结冬。
万历二年(1574年),妙峰福登法师与憨山德清大师同至五台山隐修,卜居北台下龙门妙德庵,继而结庐木瓦粱。越三年,刺舌血,朱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回向发愿,报父母罔极之恩。复建无遮大会一百二十日,畅演《大方广佛华严经》。九边三省,缁白赴会者不绝于途。法筵之盛,前所未有。
嗣后,妙峰福登法师以大名之下不可久居,隐遁芦芽山,结庵专修。但不久即被慈圣宣文皇太后访得,就芦芽山赐建华严寺,并于寺东山顶建万佛塔一座,高七层,供奉《法华经》。顷成一大道场。
此后二十余年,心游法界、圆融性海的妙峰福登法师于秦、晋、伊、洛之地广作佛事——建丛林,修大桥,铺山路,凿石窟,雕佛像,亲制五台、峨眉、普陀三大名山之铜殿,渗金雕镂精妙绝伦之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分送三山,以永供养。凡所营建,法施应念云涌;投足所至,辄成宝坊。“凡大工程,他人不能成者,一请(福)登料理;不久即成。成则去之,不复过问。一生所兴大道场十余处,并其他工程。由(福)登之福德智慧,与其忠诚,故上自皇帝宰辅,以讫士庶,无不景仰信从而乐施之。”(32)
万历四十年(1612年)秋,妙峰福登法师因疾还五台,料理所建之十余处大道场,立为十方丛林;尽遣法属回蒲坂万固寺,不留一人。可谓谦卑自牧,了无我相。至十二月十九日,妙峰福登法师集众开示毕,端坐而逝。示寂前,神宗朱翊钧遣使赐佛绣冠千佛磨衲紫衣,并“真来佛子”号。及闻其逝,又遣中常侍致祭,赐金建塔,葬于大护国圣光永明寺之西冈。
禅净双修、性相并树的妙峰福登法师,一生道行功业,难以尽述,“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衲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居守。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则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耶!”(33)
归空法师(?—1634年),讳明阳,家世失考。自幼出家慈氏寺,稍长,行脚参访,三十年不襪不席,曾“跪行至五台山,足膝血流而不知痛。”(34)首参五台山罗睺寺古松和尚,燃一指以供文殊大士;次礼普陀山,谒大智真融禅师,复燃一指以供观音菩萨;继礼峨眉山,叩通天明彻禅师,再燃一指以供普贤大士。后自伏牛进京,不食不眠,每日饮水数升。持之五年,声誉日隆。孝定皇太后为建长椿寺安居。神宗朱翊钧钦其道风,特赐紫衣、金顶。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朔日,端坐说偈而逝。
万安法师,讳大云,浙江杭州人,俗姓郭。48岁时,因受专志念佛之弟媳感发,投永庆寺出家。从莲池大师秉受具是戒后,居杭城北郊,笃志净业,相依者日众。湛然源静主钦其素履,舍庵为十方院。其后,万安大云法师获知此地古有吉祥寺,遂率诸善友,力复旧观。不数年,佛宇僧寮,灿然毕备,“共住规约,一秉云栖之制。往来禅侣,接待殷勤。不营田产,不置柴山,百一所需,悉任外缘。弗涉邪命,痛革时弊,力追古风。”(35)
丛席稍成、百废俱举之日,万安大云法师忽示微疾。随后,绝饮食,减语言,专修净业。家人来省,万安大云法师诃曰:“弥陀不念,念我何为!”(36)数日后,万安大云法师付嘱后事毕,趺坐念佛而逝。世寿五十九,僧腊十一夏。
妙圆法师(1578—1648年),讳如会,北京人,俗姓谭,家世望族。如会自幼茹素。39岁出家,遍历名山,誓行头陀,肋不至席,诸如燃指、烧顶、炼臂等等苦行无数。后一心念佛,专求上品上生。久久得入念佛三昧,“豁忘身世,而不自称悟。见一切缁素,不作寒温语,单己独行。不蓄余长,夏弃冬衣,冬尽舍夏。”(37)平居心慈而色厉,凡开示学人,必猛厉恳切,不顺庸情。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妙圆如会法师晤蕅益智旭大师于石城之隈,复同住济生庵,盘桓数日。其行履戒德,深受后者敬赞。顺治五年(1648年)秋,妙圆如会法师过淮安清江浦,寓万德庵。未几,以一衲赠万德庵主:“吾不久将去,特一事相托。”庵主力挽:“和尚方来,何遽言去?”答曰:“西方去耳。可以遗身付江流中,普与鱼虫结净土缘。”庵主辞曰:“不敢。”妙圆如会法师道:“若然,荼毗后,以骨和面粉,为我结缘何如?”(38)庵主点头答应。至十月十九日深夜,妙圆如会法师忽呼庵主:“为我大开各门,烧香点烛。”(39)庵主点烛竟,妙圆如会法师已寂然坐逝。世寿七十一,僧腊三十二。四方皆闻异香,争来礼拜供养;遵命荼毗,作饵乐与江中。
冲符法师(?—1649年),讳大勍,浙江诸暨人,俗姓边。髫年投诸暨大雄寺出家,后闻莲池大师声教,渡江往叩,机缘契合,遂倾心净土,修念佛三昧。撰有《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兹录其中四首:“佛种从缘起大机,吾今活计掩吾扉;身轻炼得同仙鹤,极乐横横一直飞。”“自笑山僧不奈何,乾坤浪荡热心多,逢人要说西方话,指示明明一刹那。”“苦尽甘来届晚年,佛声念彻齿流泉,金台少见庭槐兆,再著精勤勿怨天。”“兀然起念念伽婆,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40)晚年,冲符大勍法师憩锡大善禅堂,雅好《大方广佛华严经》,日诵一函。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忽示疾,亲书封龛记对,嘱诸后事。至期起坐,更换净衣,面西端坐,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而逝。
法雨和尚(1606—1663年),讳清宣,四川岳池人,俗姓王。自幼神颖,成年后从华银山空谷上人落发,精研教典,论辩亹亹。及主讲筵,蜚声林院。
崇祯元年(1628年),法雨清宣和尚从福庵禅师习禅有省。继而,奉敕住京城弥勒院,大兴讲席,宗教兼弘。不久,杖策游方,契山水助禅悦。
崇祯三年(1630年),法雨清宣和尚入云南,受黔国公延请,于觉照寺结制三期,法旨远敷。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年),法雨清宣和尚受桂王褒谕,兼锡紫衣,奉命居定远白马山,建莲城寺,“弘开炉冶,德响诸方。一时称为滇南宗匠。”(41)
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年),法雨清宣和尚预知时至,作偈辞世:“来从此处来,去从此处去;来去不离此,遍在一切处。”(42)示寂后,门人塔全身于龙冈。有《堆云集》一书行世。
① 见《卍续藏》第109册,第556页。
②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见《大正藏》第12册,第346页。
③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六之四《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④ 参阅[明]鄞江妙叶:《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见《大正藏》第47册,第354—379页。
⑤ 详参[明]无尽传灯:《净土生无生论》,见《大正藏》第47卷,第381—384页。
⑥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一之四《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⑦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四之一《答卓左车茶话》。
⑧ [明]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见《大正藏》第37册,第372页。
⑨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四之一《示念佛法门》。
⑩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四之一《示念佛三昧》。
(11)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六之四《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12)(13)(14)(15) 印光大师监修:《峨眉山志》卷五。
(16)(17)(18)(19)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六,见《卍续藏》第134册,第390页。
(20)(21)(22)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卷五,见《卍续藏》第135册,第288页。
(23)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南岳山主瑞光祥公铭》,见《卍续藏》第127册,第619页。
(24)(25)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南岳山主瑞光祥公铭》,见《卍续藏》第127册,第619、620页。
(26)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南岳山主瑞光祥公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21页。
(27) [明]空印镇澄撰,印光大师增修:《清凉山志》卷三。
(28)(29)(30)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35页。
(31)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36页。
(32) [明]空印镇澄撰,印光大师增修:《清凉山志》卷三。
(33)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38页。
(34) 印光大师监修:《峨眉山志》卷五,苏州弘化社,民国二十三年。
(35)(36)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八之一《武林万安云禅师往生传》。
(37)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八之一《妙圆尊者往生传》。
(38)(39) [明]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卷八之一《妙圆尊者往生传》。
(40)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35册,第304页。
(41)(42) 喻谦:《新续高僧传》卷八,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7册,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