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二、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的意义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传统宗教继续发展,新兴宗教大量涌现,尤其是新兴宗教中的一部分极端组织沦为邪教,走上了违反人性、危害社会的罪恶道路。宗教问题在21世纪日益凸显,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人类在21世纪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宗教比较盛行、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历史上,佛教、道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白莲教、罗教、八卦教、萨满教、苯教、东巴教等和与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流行中国。今天,仍有许多中国人信仰宗教。宗教在中国现代化的浪潮中不但没有衰微,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使民族问题乃至人权问题更趋复杂多端,宗教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阶段,我国西北地区的宗教问题尤为突出。西北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各主要少数民族几乎是全民信教,宗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宗教问题关系到西北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的统一。如何做好西北地区的宗教工作,不仅需要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也需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因为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漫长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宗教传播和分布的范围并不相同。

    历史上,多种宗教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然而,就其对西北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说,所有宗教都不足以与佛教同日而语。今天,除了伊斯兰教,佛教仍是西北地区影响最大、分布最广、教徒最多的宗教。世居青海的藏、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在今天的新疆居于优势,可是,历史上,佛教在新疆的传播比伊斯兰教早1000多年。公元前1世纪,印度佛教越过葱岭传入今新疆和田,很快传遍天山南北,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公元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直到17世纪初才在新疆居于优势。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①,研究历史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对于我们全面、深刻认识当今西北地区宗教问题的由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北地区的历史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佛教文化景观尤为得天独厚。家喻户晓的大雁塔、法门寺、塔尔寺、莫高窟、麦积山等佛教名胜是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璀璨夺目的佛教寺塔、石窟造像在西北地区跨山弥谷,星罗棋布,成为各地的风景轮廓线,形成了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鲜明特色。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弄清这些佛教文化遗存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分布及其区域特征,可为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历史宗教地理研究才刚刚开始。因此,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对于推动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开展和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对于完善历史地理学以及宗教学的学科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①  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