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宗教是人类社会古老而又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与民族心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有必然的联系,而且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海滨为不同文化接触最先之地,中外古今史中其例颇多”;“凡东西晋南北朝奉天师道之世家,旧史记载可得而考者,大抵与滨海地域有关。故青徐数州,吴会诸郡,实为天师道之传教区”;“盖滨海之地应早有海上交通,受外来之影响”①。陈寅恪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②和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③、《明季滇黔佛教考》④堪称中国历史宗教地理研究的开山之作。历史宗教地理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然而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宗教地理学的产生,却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促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方兴未艾,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受到文化地理研究者的重视。周振鹤的《秦汉宗教地理略说》⑤一文开风气之先。此后,1991年出版的国内第一部历史文化地理专著《汉晋文化地理》⑥,探讨了汉晋时期宗教文化相继在海滨环境下形成、发展并向全国推进的历史过程,以及它们在必盛期的空间分布和在衰退期的区域遗存。其后,1997年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⑦一书收录了历史宗教地理研究方面的专题论文。与此同时,港台和内地一些学者相继从不同层面单就佛教地理展开的深入探讨,也大大促进了历史宗教地理学的形成。

    长期以来,学者们多着眼于宗教本身的教义和信仰,从哲学思想角度研究宗教,很少有人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各种宗教。目前,历史宗教地理研究才刚刚开始,尚无专门的历史宗教地理研究著作,有关方面的研究论文也很少。历史宗教地理研究十分迟缓,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这无疑是当前历史地理研究的一大缺陷,也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不相适应。宗教与地理形成的特殊的人地关系,使我们有必要创建历史宗教地理学,发展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完善历史地理学以及宗教学学科体系的需要。

    (一)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费尔巴哈说:“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⑧恩格斯也曾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⑨宗教根植于人类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宗教与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一方面,任何一种宗教的传播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空间,宗教依赖于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宗教一经存在,就会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就会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对此,地理工作者从地理角度研究宗教的宗教地理学已经成为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宗教地理学研究现、当代宗教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特征。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漫长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宗教传播和分布的区域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状况也不一样。当代的宗教文化现象大都植根于历史时期,不了解历史时期宗教文化时空变迁的状况,也就很难准确把握当代宗教文化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特征。探讨历史时期宗教形成、传播和发展的区域特征及其分布变迁的规律,这就是历史宗教地理学。

    历史宗教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宗教,与历史地理学的断限一样,这里的历史时期下限应讫止1949年,此后就是现代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了,属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历史地理学界一般将历史地理学的上限确定在新石器时期⑩,而历史宗教地理学的情况比较特殊,上限似应确定在旧石器时代。因为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崇拜活动,在非常古老的原始社会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这一事实已得到宗教学者一致的承认。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是反映灵魂观念和亡灵崇拜活动的原始墓葬,墓葬开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普遍化于旧石器时代晚期(11)。因此,旧石器时代要被纳入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范围。

    历史宗教地理学以历史时期存在的所有宗教为其研究对象,现代宗教地理学则以现、当代存在的各种宗教为研究对象。这样说来,如同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前延伸一样,历史宗教地理学是现代宗教地理学的向前延伸。但是,这种延伸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向前延伸。现、当代存在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大都可以找到它们历史时期的影子,这是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像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于历史时期曾经在一些地区相当盛行而如今已经湮灭了的宗教,也无疑是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从大的学科来讲,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宗教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及其交叉学科。从学科属性来看,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历史地理学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又可分为历史政治地理学、历史经济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历史军事地理学等等。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主题包括语言、宗教、风俗、文学、艺术等等。在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诸多要素中,语言首当其要,“次于语言的重要文化要素一般而言是宗教。无论在东方或在西方,宗教的不同,甚至教派的相异有时就是势同水火的事,因此以宗教的差异来表示文化的区别通常是可行的”(12)。宗教是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主题,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历史宗教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它自己的学科体系。历史宗教地理学包括历史宗教地理学理论、派别宗教地理和区域综合历史宗教地理三大部分。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宗教地理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历史宗教地理学理论研究是历史宗教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派别宗教地理和区域综合历史宗教地理是历史宗教地理学的基本构成。派别宗教地理以历史时期的某一种宗教为研究对象,包括佛教地理、道教地理、伊斯兰教地理等等。区域综合历史宗教地理研究某一区域范围内在历史时期所有宗教现象的空间组合和地理变迁,又可分为通论性的研究和断代性的研究。我们可将历史宗教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示意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历史宗教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初步构想,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有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历史时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传播的途径、宗教景观的分布、宗教的区域特征,以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宗教传播的相互关系等等。

    有人戏称伊斯兰教是沙漠气候下的宗教,这种说法虽然未免失之偏颇,但也表明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是有一定地理基础的。在中国,五斗米道创始于四川鹤鸣山,新天师道起源于河南嵩山,茅山道发祥于江苏句容茅山,楼观道活动在陕西终南山。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创立在江苏栖霞山,天台宗创立在浙江天台山,华严宗形成在陕西终南山,等等。宗教源地与地理环境有天然的联系。宗教源地是不同区域人类宗教最早的发源地,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而且不断更替。历史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发源地,各种宗教以它的发源地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宗教源地的形成是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宗教通过传播来增加教徒的数量,扩大活动的区域,从而维持其生命力。宗教的传播不仅与人文因素(如王朝政治、人口迁移等)有关,也与高山、大海、沙漠、河流等地理因素都有关,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佛教起源地南亚次大陆,南部被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包围,北部被喜马拉雅山阻隔。因此,佛教朝东通过孟加拉湾向东南亚传播,在西北部通过苏莱曼山口向西亚、中亚传播,又在中亚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入华后,受中国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传播路径又有其特点。对历史时期宗教传播路线和途径的研究,是历史宗教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历史时期各种宗教不同要素的地理分布,也是历史宗教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佛教地理研究高僧籍贯的分布、高僧驻锡地的分布、佛教寺院的分布、佛教译场的分布等等。每一宗教的要素很多,各种宗教的要素总起来就更多了,每种宗教的各个要素在历史时期各有其分布变迁的特点。研究历史时期各种宗教不同要素的地理分布,要特别注意这些要素的分布变迁对宗教传播和发展以及对宗教文化区域演变的影响等问题。

    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形式各异的艺术手段,创造了风格独特的宗教景观。宗教景观主要包括佛教的寺院、石窟,道教的宫观、庙宇,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的教堂等等。借助宗教景观,我们可以了解宗教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情况。宗教景观将宗教的时空变迁融于一体,通过它可以了解宗教在历史时期的基本风貌。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宗教景观千姿百态、复杂多样。宗教景观是宗教文化区域性的典型体现,历史时期宗教景观的地理分布是历史宗教地理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文化区的划分是文化地理研究的归宿(13),对历史时期形成的宗教文化区的划分是历史宗教地理研究的归宿。同样的地理环境,往往使人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因而往往具有同样的宗教信仰。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不同,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宗教信仰也可能不同。宗教的发展既有时代的变迁,又有区域的差异,从而在历史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纵横交织的宗教文化区。宗教文化区的划分是人为的,客观上不同的宗教文化区域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界限。对宗教文化作空间上的区分,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提高其说服力。

    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宗教传播的关系是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地理环境和宗教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地理环境影响宗教的传播途径与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宗教起源于自然压迫,宗教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宗教必然影响人们改变地理环境的程度(14)。宗教与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所谓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历史时期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无疑是人地关系的一部分,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宗教地理研究之中。

    (三)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形形色色的宗教广泛流行于历史时期,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历史宗教地理研究又有其自身的特色,在研究方法上,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要将历史文献与宗教典籍相结合。与历史地理研究一样,研究历史宗教地理必须借助历史文献,但是,仅仅依靠历史文献不足以全面说明问题。包罗万象的宗教典籍中保存有丰富的宗教地理资料,必须充分挖掘利用。例如,《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等研究佛教地理的基本资料都被保存在《大藏经》里。再如,研究道教地理就不能不利用《道藏》中的史传地志著作。

    其次,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要将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文献分析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宗教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野外考察也不可或缺。各种宗教的圣山、圣水、圣地以及佛教的寺院和石窟、道教的宫观和庙宇等历史时期的宗教遗迹,都是历史宗教地理研究中需要考察的对象。因为历史的文献资料虽然重要,但涉及的范围和数量毕竟有限,单凭这些不完全的文字记载,企图恢复过去的地理面貌,显然是不够的。实际的情况是,若干历史地理问题尽管不见于文字的记载,但在实地考察中仍然会被发现,并能求得解决(15)。例如,人们把杜(法)顺推为华严宗(贤首宗)的初祖,但从历史文献中看不出杜顺与华严宗有何关系,因而许多学者怀疑华严宗初祖不是杜顺,而是智正。但也有人认为就是杜顺,如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常盘大定五次到中国,实地踏查佛迹,他发现陕西华严寺历代祖塔的头一代就是杜顺,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16)。

    再次,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还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除了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外,历史宗教地理研究还要积极借鉴宗教学、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丰富历史宗教地理研究手段,提高历史宗教地理研究水平。就拿考古学来说,历史宗教地理研究利用有关宗教遗存的考古调查报告和考古发掘报告,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而且可以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最后,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要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在历史宗教地理研究中,只有对一种宗教不同要素的时空分布分别进行研究之后,才能对这种宗教的地理变迁做出结论;只有对一个地区各种宗教的时空分布分别进行研究之后,才能对这个地区的宗教地理变迁做出结论。宏观研究是历史宗教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强调的是,历史宗教地理学的宏观研究必须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

    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的国家,因而中国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目前,历史宗教地理研究才刚刚开始,大量的基础研究还没有着手,许多空白有待填补。只要我们不断充实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努力开展历史宗教地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不久的将来,历史宗教地理学一定会成为异彩纷呈的历史地理学园地里的一支新秀!

    ①  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164、189页。

    ②  原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册,1933年刊行,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又收入《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③  原为《辅仁大学丛书》第8种,1941年刊行,后由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华书局1962年再版。

    ④  原为《辅仁大学丛书》第6种,1940年刊行,后由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中华书局1962年再版。

    ⑤  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88页。

    ⑥  卢云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⑦  周振鹤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⑧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

    ⑩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11)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2—349页。

    (12)  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序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  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序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  李悦铮:《试论宗教与地理学》,载《地理学报》1990年第3期。

    (15)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16)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