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旨在揭示历史时期佛教文化要素在西北地区的空间组合与地域分异,阐述当代西北佛教文化区域分布的历史成因。这里的历史时期上起汉代,下迄清末,时间跨度比较长,因为这样庶几可以看出佛教文化要素在西北地区空间组合的历史变迁。地域范围以现行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为空间单元,这是因为佛教由印度辗转中亚,由西域传到关中,由关中再传中原,佛教传入中国主要取道西北地区,又因为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形式文化区①,以西北地区作为研究范围,庶几可以看出历史上佛教文化区域变迁的特点。
在展开探讨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问题之前,本书首先从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并简要回顾了中国佛教地理研究的概况,是为绪论。
寺院是僧众弘法的主要场所,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考察佛教寺院的分布状况是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的首要途径。本书第一章从统计史传和地方志所载西北地区佛教寺院入手,并结合文献记述来揭示历史时期西北佛教文化的区域分布。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特殊形式,是西北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本书第二章利用考古资料勾勒了西北地区石窟寺遗存的区域分布状况,并着重分析西北地区佛教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依赖于佛经的翻译,同时依赖于对佛教学说研习的佛教义学。本书第三章以译场、律肆和义林对经、律、论三藏的传译和讲习,来探讨中古时期佛教学术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发展状况。历史上,不同时期盛行的佛教流派迥然有别,同一时期佛教流派的区域传播亦非千篇一律。佛教文化传播具有的这种区域差异,是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第四章主要论述历史时期大小乘佛教、宗派佛教、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的传播。
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人们经常把宗教作为与哲学、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处于同一层次的人类文化子系统,其实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有着完整结构的文化系统②。中国佛教典籍卷帙浩瀚,内容繁富,底蕴深厚,本身即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有着完整结构的文化系统。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层次和结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言之,文化不外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佛教作为一种有着完整结构的文化系统,也不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范畴。因此,本书撷取佛教文化两大范畴中各具代表性的两个文化因子作为研究对象,佛教寺院和石窟属于物质文化,佛教学术和宗派属于非物质文化。笔者之所以这样选取研究内容,是因为上述四个要素对佛教文化而言最具典型意义,它们分别代表了佛教文化不同范畴的主要方面。
本书第五章在前文分论历史时期佛教文化主要要素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佛教文化区域再作全面划分,探析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阐述当代西北地区佛教文化区的历史成因。
① 文化区一般分为两类,即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所谓形式文化区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参看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4页。
②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纲》,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