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国较早即受菩萨戒不同,南朝上层社会开始时流行的是受小乘的五戒。最早者当为三国时吴主孙皓,因其虐政,诸臣谏之乃止,后又召僧而从之受五戒。(梁《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其后,则有晋孝武帝从支昙钥而受五戒,并敬之以师礼;(梁《高僧传》卷十三《支昙钥传》)宋少帝从释僧璩受五戒,宋时帝敕晋熙王刘爽从释道表受五戒;(梁《高僧传》卷十一《僧璩传》)宋彭城王刘义康等从慧远弟子释僧彻(?—452)受戒法,并筵请设斋,穷自下馔;(梁《高僧传》卷七《释僧彻传》)宋临川王道规从释道照受五戒,并奉为门师;(梁《高僧传》卷十三《道照传》)齐王侯妃主等奉释法愿为五戒之师,悉遵师礼。(梁《高僧传》卷十三《法愿传》)
求那跋摩初至京师建康时,宋文帝即欲从受菩萨戒,但由于恰逢虏寇侵强,未及咨受其详。(梁《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传》)事实上,南方受菩萨戒的风气直到齐梁之后才盛行于上层社会。从此,菩萨戒在南方日益流行,社会大众和士绅权贵都热心于菩萨戒。
其主要者如,梁武帝从释僧达、释智藏、释慧约等受菩萨戒,并造立戒坛,诏请慧超授菩萨戒。梁天监十八年(519),梁武帝于等觉殿自发宏誓,从钟山草堂寺慧约受菩萨戒。由是上行下效,随之而行者,皇储以下太子、王姬、公卿、道俗庶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千人。(《续高僧传》卷六《慧约传》)梁武帝之子邵陵王萧纶也“遵敕舍老子受菩萨戒”,并作《遵敕舍老子受菩萨戒记》。至德二年(584),陈后主率后妃从智*(左凯去掉几右页)受菩萨戒。因此,梁武帝、梁简文帝、陈文帝、陈宣帝都自称“菩萨戒弟子”。梁皇太子同还作有《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诗四首。(《广弘明集》卷三十)梁简文帝萧纲也曾作《八关斋制序》以表诚心,咸勉听思:
睡眠筹至不觉,罚礼二十拜;擎香炉听经三契,一出不请刺,罚礼十拜二;出过三契经不还,罚礼十拜三;邻座睡眠,维那至而不语者,罚礼十拜四;邻座睡眠,私相容隐,不语维那者,罚礼十拜五。维那不勤听察,有犯制者不即纠举,为众座所发觉者,维那罚礼二十拜六;擎香炉听经三契,白黑维那更相纠察,若有阿隐,罚礼二十拜七;听经契终有不唱赞者,罚礼十拜八;请刺无次第,罚礼十拜九;请刺白黑刺有误者,罚礼十拜十。(《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八关斋制序》)
同时,菩萨戒在士大夫中也很受欢迎,史籍中对此多有记载。如:
梁普通五年(524),萧子真应敕受菩萨戒,持戒又精洁,梁高祖甚嘉之,以为招远将军。(《梁书》卷二十四《萧昱传》)陈时徐孝克常与诸僧讨论释典,并通《三论》。每日二时,旦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从之受业者数百人。徐孝克乃蔬食长斋,持菩萨戒,昼夜讲诵《法华经》。(《陈书》卷二六)道士陶弘景曾因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而诣鄮县(今属浙江宁波)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曾任中权将军的陈隋时的江总归心释教,年二十余即入钟山就灵曜寺则法师受菩萨戒,“深悟苦空,更复练戒,运善于心,行慈于物”。(《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
僧众对菩萨戒也愈加重视,天台宗慧思还撰有《受菩萨戒仪》一卷。而且,僧众受菩萨戒也十分流行。如南朝齐时的比丘尼智胜,从定林寺僧远法师受菩萨戒。(《比丘尼传》卷三)
虽然中国从《梵网经》译出开始即有授受菩萨戒之举,但对于授受菩萨戒之仪却未见详述。现在有文可查的是,最早研究或设计菩萨戒仪的可能是南朝陈时的慧思。在《大正藏》和《卍续藏经》的目录中,并没有发现早于慧思的菩萨戒仪文。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其前没有相关的思想和仪式。
慧思(515—577),又作惠思,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早年曾从著名的慧文禅师受禅法。慧思一边随师学习,一边结合《法华经》而专心修禅,终于悟得法华三昧,因而声名远播。其后学中有天台宗的创始者智*(左凯去掉几右页)。由于在禅法上,慧思上承印度龙树和中国北齐时慧文,下启智者大师,所以被后世称为天台宗第三代祖师(一说为第二代祖师)。慧思的主要著作有《立誓愿文》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受菩萨戒仪》一卷等。
《受菩萨戒仪》,又称《受菩萨戒法》、《受菩萨戒文》,内容叙述大乘戒法授受之次第,其主要精神是把授受具足戒的一些仪式和方法与菩萨戒的思想结合起来,其中也一定有对当时中国社会中授菩萨戒的仪式的吸收和反映。在其一开始,慧思即从心性的层面上阐述受菩萨戒的意义。《梵网经》中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得入诸佛位。故知凡有心者,咸具佛戒,各各圆满,无有缺减。”只是由于“以暂亡故,约事重明,即知全心是戒,全戒是心,离心无戒,离戒无心”。从此出发,慧思说到了菩萨戒体的生成。慧思说:“体者,初发圆心,从师请受,身中翘诚,名为作戒,色心为体,三羯磨竟,纳法居怀,作体谢往讫,未来名无作戒。唯实相心,以之为体,故璎珞经云: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是知心境契同,能所冥一。”他还说:“此戒无形色,而能流注汝等身心,尽未来际,成就大果,而于尔时,无所觉知。若有形色,入汝身时,当作天崩地裂之声,当须系念,不得余觉及一切余思惟……”
慧思设计的授菩萨戒的仪式是:(1)请引,先请传授菩萨戒师一人,并三说:“我某甲等,今从大德,求受菩萨戒,愿大德于我不惮劳,慈愍故。”(2)观五法,先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圣人想;第二观十方一切众生,如父母想;第三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师长想;第四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国王想;第五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奉大家想。(3)兴三愿,一愿自己三业所作功德,与十方一切众生同共;二愿共十方一切众生,早度生死早达涅槃;三愿与法界众生通达经义、善法因戒增长,具足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一切种智,成就佛道故。(4)发四弘愿,随戒师唱念三遍:“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5)请戒师,受戒者三说“奉请释迦牟尼佛作和尚,奉请文殊师利作羯磨阿阇梨,奉请当来弥勒尊佛作教授阿阇梨,奉请十方现在诸佛作证戒师,奉请十方诸大菩萨作同学等侣”。(6)问难法,主要是考察受戒者受戒后的决心、意志和志向,能否做到精进、持戒和救护众生。(7)礼谢诸佛菩萨、同学。(8)胡跪合掌。
如果说,北凉和姚秦时,是菩萨戒初涉中国,那么,南朝时菩萨戒已经有着相当的影响了。与此互为因果,僧团内部对菩萨戒的研习也有了更多的理论积累,为唐代菩萨戒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