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苻秦国师释道安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道安(312—385),东晋,前秦时高僧,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据《高僧传》卷五等载: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幼时父母早丧,受外兄孔氏扶养。7岁读书,天资神智聪敏,诸子百家过目不忘。12岁出家从佛,因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使他终日驱役田舍,执勤就劳三载之久,毫无怨色。几年后,方求师给佛经阅读。由于他的记忆力非常惊人,引起他师的重视,才送他去受戒,并允许游访参学。年24岁入邺(今河北临漳)拜佛图澄为师,其他众僧见安形貌不称,加以轻视,而佛图澄观其气度非凡,对其他僧徒说“此人有远识,你们所不及也”。安即师事佛图澄,佛图澄每次讲经,大都由道安复讲,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由于他“情物广采,善辩无碍”,博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道安在邺都随佛图澄十余年,至澄师寂后离开邺都,游访到山西护泽(今临汾县境)去住,继有竺法济、竺僧辅、竺道护等先后云集,共同研究安世高所译禅观方面的《阴持人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并作了注解。当哀帝兴宁三年(365)慕容烙攻河南,情势非常混乱,恰巧襄阳的大名士习凿齿致书道安,邀请他去弘法,他就率同学和徒众慧远等四百余人到了襄阳。两人初见面时,习曰:“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世人向来传为佳对。道安在襄阳先住白马寺,后创建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襄阳当时尚属东晋,社会比较安宁,道安在那里居住15年,每年讲《放光般若经》两次,并整理经典和编撰经录。前秦苻坚素闻安名,每云: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佐。晋孝武帝四年(379)苻坚发兵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延致。坚曰:“吾南伐,获士才一人有半耳。”苻坚所说的“一人”就是道安,“半人”指习凿齿而言。坚既得道安,与语大悦,无比器重,赐遣甚厚。道安因脚疾严重,不能行走,苻坚当时和道安一同来长安。

    道安来长安后,被尊奉为“苻秦国师”,常以政事咨询。他住在长安五重寺宣讲佛法,时年已67岁。他在长安七八年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经授法之外,最主要的是极力倡导译经事业,网罗学僧,创译印度初期佛教的经律论,这是我国有组织翻译佛典的开端。在道安的精心安排下,由原来私人译经,转向为国立译场。

    史载,长安译经事业始于法护,盛于道安。如昙摩难提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鸠摩罗跋提译《毗昙心论》、《四阿含暮抄》,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八犍度论》,昙摩鞞译《摩诃钵罗密经抄》,耶舍译《鼻奈耶》。道安亲自和竺法念、道整、法和等参与翻译工作,对译文不确之处加一考证或劝令重译。他在《摩诃钵罗密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他的杰出创见,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当时,苻坚称道安为“圣人”,安言“龟兹有罗什,他才是圣人”,并面谏苻坚邀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人秦广译经论。由于其它原因,直到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也就是道安逝世16年后,始迎什入关。什以未见及安,引为大憾。

    道安一生对般若学研究最力,著有《光赞析中解》、《光赞抄解》、《放光般若析疑准》、《实相义》、《性空论》等;注释宏富,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注释佛经二十二卷,其中有《道行品经》、(《般若抄》)、《安般守意经》、《阴持人经》、《人本欲生经》等。首次编纂汉译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

    据《高僧传》卷五云: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名不同,僧俗难分。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沙门之姓,应为释氏”。以此沙门之名一律冠以释字,相沿至今,成为定论,这是道安一种别出心裁的贡献。他还制“僧尼规范”,为僧团讲经说法,对食住及平日宗教仪式作出规定。曾两次分散徒众,传法四方,对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名弟子有慧远、僧睿、昙翼、法遇、慧持、慧永、道立等。苻秦建元二十一年即东晋太元十年(385)二月初八,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春秋七十有四。

    相传,道安在长安期间,与弟子僧睿在城南樊川,楩梓谷、石砭峪沿山一带聚众讲经,驾信者盈门不绝。城南有关安公国师活动的遗迹颇多,但已无从考究,只有道安洞是至今可以辨认的一处遗迹。


高僧道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