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宣(596—667),唐代高僧,佛教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据《宋高僧传》卷十四载,俗姓钱,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人,一云京兆(陕西长安)人。幼时受家教之熏陶,9岁即能赋诗。由于隋朝大兴佛教,他16岁便舍俗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出家,20岁在禅定寺依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在其门下听受律学。智首是当时的律学大家,“钞疏山积,学徒云涌”,道宣在智首门下受教,奠定了他一生的律学基础。
道宣跋涉山川,四方参学,自称“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如法是务,跨关河如一草;周游晋魏,披阅累与初闻;硕步江淮,缘构影于道听”。30岁以后,便从事各项著述。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道宣往终南山,栖居于仿掌谷修习定慧,所居乏水,穿地尺余,清泉涌出,号称白泉寺(即后来之净业寺)。在寺焚功德香,行般舟定,修法九十日夜,不坐不卧,道行高洁,灵感殊多(其修法石洞尚存)。并在此整理十年来的律学心得,于武德九年(626)撰成《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三卷,阐发了他为律学开宗的见解。接着撰制《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贞观四年到十一年间又往诸方参学,广求诸律异传,到魏郡访法励法师,请决疑滞。并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三卷,《释门亡物轻重仪》二卷,《尼注戒本》一卷。贞观十六年(642)仍入终南山居丰德寺(距白泉寺不远),至十九年撰成《比丘尼钞》三卷。时玄奘三藏已由西域回国,同年六月,道宣被征诏至弘福寺译场,协助玄奘译经,并负责润文。翌年又返丰德寺,将所撰“羯摩”及“疏”均有增广。永徽二年九月增订《含注戒本》和“疏”,于是他所开启的南山宗义五大部疏、钞至此完备。至显庆二年(657),又撰成《释门章服仪》一卷,三年六月奉诏为京内西明寺上座。龙朔元年又撰《释门归敬仪》一卷。《长安志》载,麟德二年(665)诏终南山道宣律师在清官精舍(即今净业寺)创立戒坛,道宣依他所制的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戒。同年他撰有《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一卷,《律相感通传》一卷,《释门正行忏悔仪》二卷,《教诚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一卷,《净心诚观法》二卷等。
综观以上所撰疏、钞、仪等论著,说明他在佛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对“四分律”开宗弘化,以及综括诸部、会通大小的创见,成为世称“南山宗”的一大律学体系。
道宣在佛教文史学上也有很大的贡献。由贞观十九年到麟德二年(645—665)期间,先后撰成《续高僧传》三十卷,《释迦方志》二卷,《佛化东渐图赞》一卷,《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大唐内典录》十卷,《广弘明集》三十卷,《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卷,《释迦略普》一卷,《胜迹现在图赞》一卷,《法门义记》若干卷等。唐智升称他“外搏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奇,存护法城,著述无辍”。
道宣一生研究著述,弘传律学数十年,大多时间住在净业寺。由于他精持戒律,常感天人送供,寺后西北附近静修茅屋旧址,即当时“紵麻兰若”及天人送供台之所在。其他天神灵感之类,宣师集为《天人感通录》传世。
道宣与居终南山的孙思邈结为林下之交。孙思邈(581—682)唐代道士和道教学者、医学家,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后人尊之为“药王”,与道宣友善,每每往来,议论终夕。
道宣生平,“三衣皆紵,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依床”。其戒行精严,盛名远播,天人感应,佛界稀有。乾封二年(667)十月三日圆寂,寿年七十有二。后建道宣舍利塔于净业寺外峰顶上,建衣钵塔于谷外灵感寺(现二塔俱存)。其真容画像,千余年来,几经复绘,至今尚有一轴画像悬存于净业寺。
中国佛教律宗是以道宣律师为开祖,以净业寺为祖庭。因寺在终南山,后人即称他所弘传的“四分律”学为“南山宗”,并称他为南山律师。他的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主要有文纲、大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