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善导(613—681)唐代僧人,佛教净土宗实际创始人。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七“会通传”、《佛祖统纪》等载,俗姓朱,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幼年从密州明胜和尚出家。常诵《法华》、《维摩》诸经,偶入经藏,取得《观无量寿经》,大为欣赏。受戒后便与妙开律师共研《观经》(简称),觉得只此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迂僻难行。此后他即依《观经》善习十六观行,“恒谛思维,忱节西方,以为冥契”。同时,善导还周游寰宇,访求道津。赴东晋慧远所创江西庐山结社的东林寺“观远公遗迹,忾然增思”。随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佛教名词,禅定的一种),睹宝阁瑶池,宛然在目,“涕泪交流,举身投地”。这是善导在净土法门信仰上下定决心的开端。

    唐贞观十五年(641),善导29岁,虽对净土法门已经深化了一步,而仍有疑难,于是便去山西石壁玄中寺拜道绰为师。他问道绰:“念佛实得往生否?”道绰授与他《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广度众生。称“若有众生,欲生我园,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便坚定了信念,已从学习阶段过渡到从教阶段。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入寂。善导负责料理师父的丧事之后,于当年回到长安,开始了弘法活动。

    善导回到长安后,先住蓝田县悟真寺,至高宗永徽初(652),因蓝田距西安50里之遥,不便扩大净土教的影响,于是迁住长安实际寺大弘净土之教。又住光明寺,并任光明寺住持十余年,有弟子怀恽随侍尽传其师之学。咸亨三年至上元二年(672—-675),善导奉敕从实际寺前往洛阳龙门主造大卢舍那佛像。回长安后,又住实际寺弘法,于永隆二年(682)三月十四圆寂。善导寂后,高宗皇帝知其神异,念佛精至而口出光明,故赐“光明寺”额。善导圆寂时终年69岁,弟子怀感、怀恽等葬其遗骸于长安神禾塬西端,建寺立塔,以资纪念,即今之香积寺与崇灵塔。

    善导在弘法期间,生活上恶食罕睡,自奉俭约,将所得施资用于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并布施各方受持读诵,三年后满长安城内皆受化。此为净土立宗之基础,对传播佛教文化也作出了贡献。画净土变相三百壁,所谓“净土变相”,就是将净土三经中叙述的人物故事及净土庄严相境,用图画的形式传写出来。其艺术价值之高,说明善导在方便弘法中费了很大的苦心。

    善导在佛教文化艺术上的贡献,至今光彩可鉴的就是龙门石窟之最,以卢舍那佛像为主的群雕。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城南的伊阙塞山,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龙门石窟艺术中,以大卢舍那佛为主的奉先寺群像雕刻,就是善导兼擅造像技术,高宗皇帝敕命他从长安实际寺前往主造的。令善导为检校僧,即整个造像的负责人,他在雕刻、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善导在弘法中的行持,自行苦修,入佛室必合掌长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30余年,常坐不卧,坚苦自励;护戒持律,秋毫无犯,不举目视女人,绝名利,远喜笑;食不自享,回施善食送大厨供众,唯食粗恶以自支身,乳酷醍醐从不沾口;出外化缘,独行不共众去,以免与人谈及世事而乱心动神,妨碍修业;念佛精至,有“口吐光明”之相。传说其为“弥陀化身”。

    善导著有《观无量寿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偈》、《观念法门》、《净土法事赞》、《般舟赞》等。《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流布甚广,后来日本高僧法然上人(即源空)依此疏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并尊善导为高祖。《观经四帖疏》的公开宣示,确立了净土立教的宗旨,因而佛教界普遍尊善导为净土宗开祖。弟子主要有怀感、怀恽等。


善导大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