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是在三论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而三论学又是在般若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特别是僧肇对般若学三家的批判,标志了般若学的终结和三论学或中观学的成熟,般若学的形成,又和中国译经史上般若类经的翻译联系在一起,没有般若类经的译出,就没有般若学的产生,因此,对三论宗的研究,有必要从般若类经的翻译开始,由此探索般若思想如何被中土思想界特别是佛教界所理解。
中土对《般若经》的翻译,从小品到大品,多有异译,到罗什再译后,才更为准确地显示出般若思想原貌。小品和大品是历史上人们对汉译般若类经的不同称呼,称《道行经》、《大明经》等品目较少的为小品,《光赞》和《放光》等品目较多的为大品,但有时这种名称的使用也有些混乱,《放光经》,僧祐特别注明“一名旧小品”。《光赞经》,则被称为《小品经》①。
①《新集条解异出经录》,《出三藏记集》卷二,苏晋仁、萧炼子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以下简称《祐录》),或称《新小品》,见法经《众经目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