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类经的翻译、传播和对此类经典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般若学派,在中国三论宗史上可以说是三论宗的前史。三论宗的正史是从以中观三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宗经宗论的译出开始的。而三论宗所依经论绝大部分(除《华严经》、《涅槃经》外)是鸠摩罗什所译①,其中有些经典罗什之前虽有译介,但三论宗所依的都是罗什的新译。这些译典,特别是“三论”的译出,为三论学派和三论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罗什僧团对于以三论为核心的中观思想的研习、弘传,标志着关河三论学派的正式形成。其中,罗什由于译介三论典籍的贡献和对于三论思想研讨的引导和启发,被尊为中国三论宗初的初祖。罗什门下,僧肇、僧叡等则以对三论中观思想的创造性理解,被有人尊为三论宗中土二祖。以罗什为领袖,以僧肇等为十哲为研究主干,以三论为主要研习对象,以关河为活动地区的义学流派,称之为关河三论学派。此学派的形成标志着三论宗的起源或第一阶段,也被称之为“古三论”,这一学派的僧人,则被称之为“古三论师”。这一学派的活动时期为东晋十六国。
般若学和三论学的义学倾向有些区别,简要而言,其一,般若类经论以智慧和方便为阐述内容,以实智和方便智为宗旨,而中观类经典以不二之中道实理为宗旨。其二,由于经典译介的不完备,般若学者在理解空或无,处理空有关系时,很难坚持中道正理,六家七宗莫不如此,而三论学派对此加以超越,以僧肇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名论》等最有代表性。其三,般若学在处理和玄学的关系时,还很难避免其玄学化的特征,许多学者对般若的理解基础是玄学式的,而中观学派在义学上能以印度中观学为主,辅以对于本土之学,特别是玄学的关注,但超越了玄学,不为其思维方式所缠。
①在十六国的北魏,也有般若流支译出《顺中论》二卷,三论宗对此论也有关注,比如吉藏说:“《顺中论》是天亲(应为无著)所作。言《顺中论者》,广引《大品》等经证释八不,八不则是中道。”(《中论序疏》,《大正藏》第42卷1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