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山派之外的三论学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摄山三论学派之外的三论学及三论学者,有必要提出来,比如北方的四论之学、慧达的《肇论》研究等等,以进一步呈现南北朝三论学的多元状态,有利于和摄山三论作比较之研究。

  一、北方四论学派
  
    四论学派是对南北朝时期北方般若中观义学思潮的一个概括,除了习中观三论外,还非常重视《大智度论》,故名。它只是一个松散的学派,佛教史上也没有像成实学派、毗昙学派、三论学派那样义学讨论比较集中、观点比较明确、论师的义学倾向比较明显的“四论宗”或“四论学派”。之所以用“四论学派”来概括之,突出的是北方对于《大智度论》的重视。该学派的僧人,历史上也称为“北土三论师”,或称为“智论师”,吉藏称其为“智度论师”或“北土智度论师”。但其本质上不出三论学派的范围,如同本无宗和本无异宗的关系一样。摄山三论也习《大智度论》,但以三论为主,北方四论则基本上另有所宗。此学派的重要人物有昙鸾、静蔼、道安、道判等。吉藏的著作里记录了此派的一些观点。

    1.北方四论学派师资举要
    
    昙鸾(476—542),据《唐传》卷六本传,其俗家姓氏不详,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家庭居住地靠近五台山,自小听到关于佛教的各种传说。出家后有志于义学,内典外学都有涉猎,特别对于中观四论和佛性理论有所精研,“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①这是他作为北方四论师的主要依据。他在研究《大集经》时,因为经意难明,就为之作注解,此项研究才过半,因身体不佳而搁笔,由此感到生命的长久是最重要的。决心到江南茅山习道教仙术,梁大通(527—528)年间,经过梁都金陵时,受梁武帝接见,并致书茅山道士陶弘景,到茅山后,陶弘景授以《仙经》十卷,后辞别茅山,返回北土,在洛阳遇到菩提流支法师,被告知有比《仙经》更胜的超出三界轮回之法,得《观无量寿经》,“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②于是他烧了《仙经》,顶礼《观无量寿佛经》。回本土后,魏主称之为“神鸾”,敕住并州(属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寺,又移住汾州(今山西省交城县)北山石壁玄中寺。东魏兴和四年(542),因病而卒,世寿六十七。其著述中多是净土类,虽未见有专论四论,特别是《大智度论》者,但他以中观思想融入净土之中。

    静蔼(534—578),据《唐传》卷二十三本传,俗姓郑,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十七岁依和禅师出家,受具后以持律为重,并从景法师听《大智度论》,“一闻神悟,谓敞重幽,更习先解,便知滥述”。③接着周游北齐之境,访学讲习,曾到咸阳从天竺僧人习佛法。北周武帝废佛时,他曾上表陈情,但武帝毁佛之心已定,没有采纳其意见,他就携门人三十多人到陕西终南山潜隐,研习义学,“达穷通之数,体因缘之理”。④并造寺二十七所,于北周宣政元年(578)七月卒,世寿四十五岁。他的义学倾向,对于《大智度论》和其他三论最为推崇,撰有《三宝集》二十卷,有弟子道判等。

    道安,据《唐传》卷二十三本传,俗姓姚,凭翊(属今陕西)胡城人,出家后,学无常师,并隐于终南山,定慧并兴趣,内外学兼修,受具足戒后,其学重《涅槃经》和《大智度论》,并以此论为弘道的基础,“博通《智论》,用资弘道之基”。⑤他以弘法为己任,由于他的宣传,北周时期长安渭河一带盛行此二种经论。道安则在周世极有影响,周武帝常入其大陟岵寺拜访,后移住人中兴寺。北周废佛前,道安也据理力争,并著《二教论》护教。灭佛后周朝别立通道观,请道安入其中,道安潜逃至山林,朝廷将其找回,仍不服从。后卒于北周之朝,有弟子慧影、宝贵等,均是隋朝名僧。

    其弟子中,慧影继承道安的法嗣,“传灯《大论》,继踵法轮”。⑥曾著《伤学》、《存废》、《厌修》三篇论文弘法,《伤学》篇旨在消除对佛法的诽谤,《存废》篇旨在防止奸恶之心,《厌修》篇令人们改过习佛。另有《论解》二十七卷,《大智度论解》二十四卷⑦,其中提到“师言”,引用的可能是其师道安的观点。

    道判(532—615),据《唐传》卷十二本传,俗姓郭,曹州(今山东省荷泽市一带)人,三岁丧母,十五岁学经史等学,十九岁出家,早有西行求法之志,北齐乾明元年(560)会同二十一人结伴从邺都出发周游各地,北周保定二年(562)到北周的都城长安,武帝敕住大乘寺,供养丰厚。二年后,上表要求离开,西至高昌受阻,被送回长安,居乾宗寺。遇静蔼法师后,拜其为师,并承受其一起到终南山隐居,随时受四论之学的教诲,“逃难岩居,不忘讲授。《中》、《百》四论,日夜研寻,恂恂奉诲”。⑧隋大业十一年(615)五月卒,世寿八十四岁。

    其他一些人物,现存只是一些零星的资料,比如邺地的道长法师实际上在昙鸾之前就已以习《大智度论》而闻名,“精通《智论》,为学者之宗”。⑨志念法师从其受学数年。

    2.思想片段

    吉藏在对北土四论师的观点加以介绍时,通常会加以特别的说明。据此可知此学派论师的一些基本观点。

    比如关于佛身问题,北土智论师以二谛释三身。吉藏记录说:

    北土智度论师佛有三身,法身之佛即是真如。真如体非是佛,以能生佛故,故名为佛。如实相非波若,能生波若,故名波若。报、化二身则世谛所摄。故虽有三身,摄唯二谛。⑩

    关于这一观点的另一处更详细的记录是:

    佛有三种:一者法身,二者报身,三者化身佛。实相即法身佛。实相可轨,名之为法,此法有体,故名为身。而实相非佛,能生佛故,所以名佛。二者报身,即修行会实相理,实相既常,报佛亦常,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三化佛,即应物之用。此北土论师释也。(11)

    可知吉藏此处讲的北土论师,即指北土《智度》论师。这实际上也是在说明二谛之理。真谛是实相,实相就是法身佛,但对于这一点要用中道的看法,实相本身不是法身佛,能生法身佛,所以是法身佛。指的是真谛。报身佛和化身佛属于世谛。

    这里也提到一个观点,实相就是般若。证明的方法也是,实相并不是般若本身,但能够产生般若智慧,所以实相是般若。这种实相般若也指不二法门:“有人言:不二法门谓实相般若(实相是真谛理,能生般若,故名般若。此《智度》论师之所立也)。”(12)
    
    另一处记录也体现智度论师的观点:“今明实相不同,南方真谛之理,北土实相波若。”(13)南方此处指成实师。

    智论师对于《中论》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八不的解释,从空理、缘起事、对执三方面说明,前者是讲真,中者讲假,后者破执。吉藏记载说:

    复有北主(土)三论师释此八不凡有三义。一就空理释。明毕竟空理非起非出,是故不生,非终非尽,所以无灭;非定有,故不常,非定无,故不断;一相无相,故不一,无差别,故不异;前际空,故不来,后际空,故不去。第二就缘起事释。缘合故生,缘离故灭,既生灭假缘,无有实性生灭,故云不生不灭;因缘起法,即因坏果生,因坏故不常,果生故不断;因果不同,不得言一,无有两体,不得言异;不从外来,故言不来,因内未有果,故不从内出。第三就对执释。对于二乘外道执也。(14)

    慧影抄撰的《大智度论疏》残卷(现存第一、六、十四、十五、十七、二十一、二十四诸卷,载《续藏经》第46册),反映出慧影的一些观点,也有一些其老师看法。比如,法性即是性净涅槃,“师云:今法性名为实者,即是性净涅槃。性净涅槃不论证与不证”。(15)一切法都有佛性,“一切诸法中皆有涅槃性。涅槃性者,即是佛性也”。(16)均正曾评述四论宗为有得宗,“彼四论义宗,恰恰有人与法从小至至也,今无依无得宗,永异于有得四论宗”。(17)
   
  二、慧达的《肇论》研究
      
    《肇论》一问世,立即就成为重要的研究文本,对此论的研究是三论宗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研究者有三论学人,也有其他宗派的僧人,到明代,则有一些僧人专门就其《物不迁论》进行研究。最早对《肇论》加以研究的,从现有的资料看,应该是慧达。这种研究,构成三论宗史上的“肇学”传统。

    慧达(或作惠达),生平事迹不详,撰有《肇论疏》三卷(缺下卷),收于日本大藏新撰《续藏经》第54册,标为“晋惠达”撰,应为陈朝人,元康法师说:“慧达法师是陈时人。”(18)晓月禅师说:“达师是陈时人。”(19)并注明“又云《肇论吴中集解》”。在文后的抄写者说明中则又说“此疏惠达法师撰云云,未详之”。(20)慧达在疏文中引有东晋庐山慧远、关中后秦僧叡等人的作品,南朝梁代成实师光宅的观点,还提到兴皇寺,资料比较丰富。

    现存两卷中,慧达释义的先后顺序是:上卷《涅槃无名论义记》,包括的内容有《涅槃无名论》(文前先有《表上秦主姚兴》)、《不真空论》、中卷《般若无知论义私记》,包括《般若无知论》(附有《隐士刘遗民书问无知论》和《肇法师答刘隐士书》)、《物不迁论》。这并不一定是当时《肇论》的篇章次序,而是依作者所认为的重点先后而释,显然是他认为涅槃问题最为重要。在其疏《不真空论》时,明确说到“上明《不迁》,……今明《不真》之文”。(21)如果说此处的“上”指其疏之上文,则上文为讨论的涅槃无名,不是《物不迁论》,因此应当是指《肇论》中《不真空论》之上一文,说明在当时流行的《肇论》文本中,《物不迁论》在前,《不真空论》在后。其中没有讨论到《宗本义》的思想,因此吾师石峻教授认为此《宗本义》当非僧肇作。

    对于《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慧达作了简单的比较:“若如两《不》释意,此亦并俗。何则?上明不迁,正就今昔以明不迁,今明不真之文,亦就俗法以明不真。”(22)“上《不迁》论正对执教之人以明诸法有不动不迁。今明《不真》,直就万法以明即空之真。(23)”“此二论先观俗入真,故《不迁》明俗,《不真》明真也。”(24)也就是说,《物不迁论》从时间的角度论证不动,针对执着于迁动者而讲不动,《不真空论》则针对俗法认为的事法为真而论其不真,直接就事法本身论其空性。从逻辑上看,《肇论》之《物不迁论》在前,《不真空论》在后。

    又从四阶二谛的角度综观《肇论》诸篇。四阶二谛即有无二谛、因缘二谛、生死涅槃相对二谛、佛果二谛。他具体解释这四阶二谛说:
    
    有无二谛者,亦名遍有遍无,对凡性心所谓二谛。何者?假名众生有名用体,名为俗谛。名用体空,名为真谛。因缘二谛者,对于圣心所明二谛,因缘和合,假名众生,万法相假,名为俗谛,因缘无处,本自不生,名为真谛。相待二谛者,生死有无名为俗谛,佛果涅槃名为真谛。……就佛果名二谛者,广修万行,得佛菩提,行因得果,是因缘果,名为俗谛。佛果万德一圆,一相无相,因果相绝,名第一义谛。(25)
    
    第一阶就凡俗而论,有谛和空谛,随顺世俗之执为有,是俗谛,求其本性为空,是真谛。第二阶就圣心而论,第三阶从相待的角度讲,第四阶从佛果的角度讲。慧达认为《肇论》四篇和四种二谛相配,第三、四两种二谛就是《涅槃无名论》和《般若无知论》所阐述的原理,第一和第二种二谛则是《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所阐明的原理。

    对于《物不迁论》的“不迁”命题,慧达认为这是从教化角度而说的,“立教本意只为中根执无常教者”。(26)这些人认为万物是流动不居的,因此要对他们说不迁之理。

    对于“不真空”这一特殊表达,慧达解释其有两重含义,“此不真空名,所作两释。一云世法不真,体性自空。一云俗法浮伪,遣伪之空亦非真空,名不真空。若以俗空名不真者,般若之空应名真空”。(27)一是不真之性空,谈俗法的本性之空,第二表明了“不是真正的空”的含义。

    对于般若,他依《般若无知论》,分析般若为两种,一是真般若,二是用般若(28)。对于“般若无知”的命题,概括为四种“般若无知”,一是据有无二谛得般若无知,二据因缘二谛得般若无知,三据实相般若得无知,四据体用得般若无知。(29)

    此疏对许多观点的论述涉及到当时一些名僧和重要流派的看法,保存了重要的观点和资料。

    比如对感应论的不同观点的叙述,包括了成实师光宅法云、庄严僧旻、开善智藏三家的观点,又对道生的“应有缘论”有详细的记述(道生此观点在第四章中已引,此处不再复引)。又述法瑶的观点,“埵法师盛说无缘,引卢舍那为证,一切诸佛身,同一卢舍那,但于迹中异,故彼此不同耳”。(30)“埵”字,依石峻教授的观点,当为“瑶”字之误(31),应当为法瑶。
 
    对于般若的理解,他总结了四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毗昙学的观点,以“无漏慧”释般若,具体则又有五种分别,一是自性般若,就是无漏慧,二是共有般若,智慧不是孤立而存,假借戒、定、念而生,三是方便般若,见道之前有七种方便,四是境界般若,以四谛为境界,五文字般若,以言说为文字般若。第一种解释,他没有列出具体的持有者,其观点分别两种般若,一是真修般若,二是缘修般若。第三种解释也分般若为两种,一是实相般若,二是观照般若。第四种是江南诸师的解释,也是两种,一是真般若,二是有中诸智相从般若。但认为,凡是讨论般若的,没有能够超过僧肇此《般若无知论》者(32)。

    对六家七宗资料最重要三家的记载,竺法温的心无义、支道琳(林)法师即色论、弥天释道安法师的本无论,庐山慧远的本无义(这些资料在第二章中都有引用,此处不再复引)。

    对于顿义的讨论,分别大顿悟和小顿悟,保留了相应的重要资料,两种顿悟的主张者,“唯竺道生执大顿悟义,云无量三乘、有因三乘。肇师、埵师等执小顿悟。非但无小行得道,其登地以上,六地以还,亦非真理”。(33)“惠观师执渐悟”。(34)竺道生持大顿悟义,僧肇法师、真安埵法师、惠观法师持小顿悟义。从以下引文可知持小顿悟义者还有慧远、道安、支道琳(林)等法师。这里的埵法师,硕法师明确记为真安埵,“用小顿悟师有六家也。一肇师,二支道林师,三真安埵师,四邪通师,五理山远师,六道安师也”。(35)

    何谓大顿悟、小顿悟?

    “顿悟者,两解不同,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第二小顿悟义者,支道琳师云:七地始见无生。弥天释道安师云:大乘初无漏惠称摩诃般若,即是七地。远师云:二乘未得无有,始于七地方能得也。埵法师云:三界诸结,七地初得无生,一时顿断为菩萨见地也。肇法师亦同小顿悟义。”(36)小顿悟主张从七地开始有悟,道生则从真理的本性角度证明只有到十地才能一时顿悟。为什么称他们的观点是小顿悟,慧达解释说,主要是涉及到对于二谛的理解,“六地以还有无不并,无二之理心无全一,故未悟理也。七地以上有无双涉,始名理悟”。(37)

    对于现在已经失传的一些三论学人的作品,慧达此疏多有引用,包括了罗什的《注维摩经》、《实相论》,支道林的《物有玄几论》等。

  慧达对于《肇论》的研究,开创了三论学说史上的一种研究模式,即专门研究三论宗重要祖师僧肇的作品,后世多有沿续这一思路者,这构成三论宗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对于《肇论》的研究,也许可以用“肇学”来概括,但“肇学”并不都是三论之学,一些禅师、天台和华严宗师也在研究,不过三论之学包括了“肇学”。

  ①《大正藏》第50卷470页上。
  
  ②《大正藏》第50卷470页中、下。
  
    ③《大正藏》第50卷625页下。

    ④《大正藏》第50卷626页上。

    ⑤《大正藏》第50卷628页上。

  ⑥《大正藏》第50卷630页中。
  
  ⑦《大唐内典录》卷十,《大正藏》第55卷332页中。《三论宗章疏》有惠(慧)影《智度论疏》二十四卷(《大正藏》第55卷1138页上),可能即是此《解》。此书现存卷十四、二十一两卷,载《续藏经》。
   
  ⑧《大正藏》第50卷517页上。
      
  ⑨《志念传》,《唐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508页下。
  
  ⑩《中观论疏》卷九末,《大正藏》第42卷140页上。
      
  (11)《大乘玄论》卷四,《大正藏》第45卷53页中。
  
  (12)《维摩经义疏》卷一,《大正藏》第38卷912页中。
  
  (13)《中观论疏》卷八末,《大正藏》第42卷126页下。
  
  (14)同上,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32页下。
  
  (15)《大智度论疏》卷十四,《续藏经》第46册第826页下。
  
  (16)同上,《续藏经》第46册第828页中。   
   
  (17)《四论玄义》卷十,《续藏经》第46册652页中。
  
  (18)元康:《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75页上。
  
    (19)晓月:《肇论序注》,《续藏经》第54册136页上。

    (20)《续藏经》第54册74页中。

    (21)《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58页下。

    (22)《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58页下。

    (23)同上。

  (24)《肇论疏》卷中,《续藏经》第54册72页中。
          
  (25)《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第52页下。
  
  (26)《肇论疏》卷中,《续藏经》第54册72页中。
  
  (27)《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58页下。
  
    (28)《肇论疏》卷中,《续藏经》第54册61页中。
    
    (29)同上,《续藏经》第54册第62页上。

    (30)《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51页上。

    (31)石峻:《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石峻文存》,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2)《肇论疏》卷中,《续藏经》第54册61页中。

  (33)《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54页中。
  
  (34)同上,《续藏经》第54册56页上。
  
  (35)《三论游意义》,《大正藏》第45卷121页下。
  
  (36)《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55页中。
      
  (37)同上,《续藏经》第54册55页中、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