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北京地区的年代,存在东汉传入说、西晋传入说和东晋十六国传入说三种观点。学术界比较倾向于东晋十六国传入说。在西晋时北京周边地区已有佛教传布的确切记载,潭柘寺的创建一向被看做是西晋北京地区佛教传播的迹象。十六国时期后赵统治者在境内大兴佛教,西域神僧佛图澄取得后赵统治者的信任和支持,在后赵统治区包括北京地区弘教达三十年之久,门徒近万,建寺893所,外来的佛教得以站住脚跟,北京佛教的序幕就此开启。
第一节 佛教传入北京的年代之议
佛教传入北京地区的确切年代,由于缺乏可靠的历史记载,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大体归纳为三种主要观点:东汉传入说、西晋传入说和东晋十六国传入说。
一、东汉传入说
代表人物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他在《北京佛教丛谈》中提出,中原地区的佛教,可能在晋代以前就从徐州和洛阳两地传入北京。文中分析了佛教在徐州传播之势,“三国徐州牧陶谦部下有个叫笮融的督粮官,丹阳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在徐州修建了一座可容三千人的大庙,并在一次‘浴佛节’中对万余佛教信徒布斋”。接着又谈到“后汉桓帝时……安世高在洛阳翻译了很多佛经……此后直至魏明帝时代的百余年里,洛阳的佛教逐渐兴盛起来”。他从地理距离来判断,“徐州和洛阳二地到北京的距离相似,佛教可能就是从这两个方向传入北京的。时间当在晋代之前”。巨赞法师认为,“潭柘寺是北京最早的佛寺,建于晋朝;到这时,北京的佛教已经相当发展了”。以此推论佛教传入当是在西晋之前,不排除东汉传入的可能性。①
还有一些持东汉传入说观点者,以《日下旧闻考》、《畿辅通志》、《宛署杂记》等北京地方文献中记有房山天开寺、昌平香水寺等寺庙始建于东汉的说法为依据,推断佛教有可能在东汉时期传入北京。
东汉传入说的观点持有者表达了对佛教传入北京具体年代的思考。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汉朝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足迹还仅限于中原地区,北京当时地处偏地边陲,尚没有出现佛教进入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明确迹象。提出佛教为东汉时期传入北京的说法仅为推测,缺乏必要的考证。
二、西晋传入说
是北京历史上流行甚广的说法。主要是以潭柘寺建于晋代为由,认为佛教在晋代已传入北京地区。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被认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寺庙。
潭柘寺始建于晋代之说,系出自明代以后的一些北京地方文献。如《春明梦余录》中记有:“潭柘寺,晋曰嘉福寺,唐名龙泉寺……燕人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②《帝京景物略》亦称:“寺,晋、梁、唐、宋,代有尊宿,……寺先名嘉福,后名龙泉,独潭柘寺名,传久不衰”。③清代《潭柘山岫云寺志》中也称其“开创于晋时谓之嘉福寺”。④凡此种种,系以历史上口耳相传的说法为依据。
另据《法苑珠林》和《高僧传》的记载,西晋时,有佛教僧人康法朗、帛法桥、竺法雅等在北京西南的河北唐县、河间等地,进行佛教传播的活动。⑤有学者据此认为,既然西晋时佛教在北京周边的河北唐县、河间等地已有一定规模,则佛教很可能经由这些地方传播到北京地区。而僧人传教必“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建立佛教寺院或类似建筑。故北京在西晋时应该有了佛教传播的迹象,其显著的标志即是嘉福寺(潭柘寺)的兴建。退一步说,即便“西晋时建立嘉福寺”纯属历史上口耳相传的说法而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有道是“十口相传为古”,若不能提出有力的反证,也不宜轻易予以否定。
三、十六国传入说
代表人物为历史学家许道龄先生。他提出的观点是,公元4世纪上半叶,北京周边地区的佛教传播发展在中山、邺城和龙城三地比较活跃,佛教有可能经由这些地区传入北京。
中山(今河北定州)有康法朗、帛法桥、于法兰、竺法雅等僧人活动(见前文);邺城(后赵的首府,今河北磁县)有神僧佛图澄师徒活动;龙城(前燕的首府,今辽宁朝阳;一说河北昌黎)有前燕君主慕容皝建龙翔寺的史实。据《晋书·前燕·慕容皝载记》:“咸康七年皝迁都龙城……起龙城宫阙”。“……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⑥从上述文字来看,咸康七年(342),慕容皝迁都于龙城,后因见黑白二龙在城东龙山顶嬉翔,遂设坛祭祀,并派人在龙山上建造了一座壮观的龙翔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亦可佐证:“黑龙、白龙见于龙山,皝亲观,龙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悦,大赦,号新宫曰‘和龙宫’,立龙翔寺于山上”。⑦
许道龄据此推断,当时北京周围上述地区的僧人活动,尤其是北京西北的龙城有前燕君主肇建寺庙的举动,不难看出在这些地区佛教的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很有可能影响到邻近的北京地区,佛教经由这些地区传入北京是存在着极大可能性的。故此,北京佛教的传入应当是在公元三百年前后,至晚不超过3世纪的四十年代,即十六国时期(304—439)。
上述三种说法持有者各执一说,尚未达成共识。学术界比较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即佛教于十六国时期传入北京。
① 释巨赞:《北京佛教丛谈》,载《北京史苑》,第一辑,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206-207页。
②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66《寺庙》,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③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7《西山下·潭柘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④ [清]神穆德:《潭柘山岫云寺志》之《梵刹原宗》,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年。
⑤ 参阅[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95,清道光二十八年虞山小石山房顾氏刻本;[粱]释慧皎:《高僧传》卷1、卷4、卷13,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⑥ [唐]房玄龄:《晋书》,卷109《慕容皝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2822,2825-2826页。
⑦ [北魏]郦道元、[清]杨守敬等:《水经注疏》,卷14《濡水》,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