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禅风高古卧龙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与周边繁华的街区相比,僻静的卧龙寺显得毫不起眼,不过它却是一处名声显赫的寺庙。说它有名,一是因为此寺历史悠久,名人轶事颇多;二是因为它是闹市当中特有的一处净地,令人十分向往。贾平凹的名著《废都》中的主人公多次来卧龙寺,求教于此地的僧人,而且所言的“卦象”十分准确,据说这也让卧龙寺的名声大振。

    卧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隋朝时称“福应禅院”。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唐代时先后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传说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呼呼大睡,但却道行高深,当事人呼他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便更寺名为卧龙寺了。

    寺内碑石林立,文物荟萃。著名碑石有佛足迹碑、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卧龙历史碑、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颁赐藏经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如来佛足迹碑(1521)重修碑等。其中“佛足迹碑”的佛足刻在“明卧龙禅寺碑”的阴面,碑正面铭文记述着卧龙寺的沿革。碑阴的铭文写明这对足迹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中见到的佛的足迹,礼拜后将足迹图带回来呈给了唐太宗看,唐太宗让刻在石碑上广传,就有了现在的这个“佛足迹碑”。

    慈禧逃难的福地

    自元至清,卧龙寺多次重修,但是最有名的重修发生在慈禧太后时期。1901年8月,慈禧突然在西安发出一道圣旨:拨内库银1000两重修卧龙寺,并建石牌坊一座。重修后的卧龙寺,山门上额横书“敕建十方卧龙禅林”八个镀金大字,石牌坊两旁,分别镌刻着慈禧“慈云慧日”和光绪“三乘叠耀”的御笔题辞。寺内殿宇僧寮,顿时焕然一新,几乎重现了汉唐昔日盛况。

    慈禧、光绪为什么要行此善举呢?原来是事出有因。1900年10月,慈禧挟持光绪逃奔西安时,其护驾官兵臣仆不下万人。此后,各省“勤王”之师又蜂拥而至,多至数万。为了养活两宫及数万人马,陕西人民每月要多缴纳30多万两白银。另外,两宫的供品、官吏的搜刮和军队的抢劫掳掠尚不在内。在天灾人祸的交相煎迫下,陕西人民遂陷入苦海之中。

    1900年12月,各县逃亡到西安的数万饥民,多次结队赴巡抚署(两宫所在地)请愿。慈禧闻知此事,日夜惊恐不安,连忙下令开设粥厂,赈济灾民。

    在开设粥厂赈济灾民的过程中,卧龙寺努力举办施食、施衣、施药等各种慈善事业,活人无数,深受民众称赞,一时香火颇盛。

    1901年8月,慈禧闻知回銮有望,心中大喜,遂颁下圣旨一道:“着赏给卧龙寺僧人内库银一千两著重修庙宇,添盖牌楼,建立碑碣,钦此。”新任陕甘总督升允接旨心领神会,亲自监工重修,工程如期而成。事后,卧龙寺方丈空龄法师将慈禧圣旨和重修经过,分别刻石立碑,置于寺内。这两块石碑,至今仍存卧龙寺,成为两宫重修卧龙寺的物证。当时西藏、蒙古的喇嘛和王公们送给皇太后、皇帝供奉的各类佛像,没有特别指示的,一律送到卧龙寺保存,所以现在寺内小型佛像甚多。从那时候开始,卧龙寺的名气便远近闻名了,直到民国影响还在。

    康有为“圣人盗经”

    及至中国近代,因为康有为,卧龙寺再一次名声大振。这件事也是康有为一生中难遇的尴尬之事。陕西省图书馆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康有为来西安讲学,参观卧龙寺时发现该寺存有宋版《碛砂藏》且保管不善,便提出归他本人代为整理保管的要求,引起社会舆论及各方面人士的反对。为妥善保藏起见,经各界人士商定,1924年11月,全部移交陕西图书馆珍藏。”

    这寥寥百字之后,其实隐藏着当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圣人盗经”。当时上海报章也一度刊登过这样的漫画:卧龙寺外,两人挟着经卷在前面跑,一个僧人在后面追,旁边配着说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语),“康圣人”变身“大盗”。

    1923年,康有为来陕时,是新文化运动勃兴之时,孔夫子之道已大受冷落,加上他的来陕又是受吴佩孚推荐、督军刘镇华之邀,各界未免对他有所“失敬”。11月29日这天,康有为应卧龙寺佛教会之邀,到寺演说,饭后在僧人陪同下游览藏经楼,无意间发现一部明代御赐《碛砂藏经》。该经共分南北二藏,南藏为宋版,北藏为元版,分别在太平天国起义和民国初年毁于战火。康有为是版本鉴定大家,自然知道其中价值。目睹经书被随意堆放,有些经卷残缺不全已生书虫,有些经卷边角竟被僧人剪作鞋垫,痛心之余,不免起了觊觎之心。随后,康有为半哄半逼,说要拿其他经书交换,让住持定慧法师签下了字据,说是要存放到西湖,让国人阅览。随后,他匆匆让弟子带了17辆大车将这部大藏经强行运回当时他居住的中州会馆。当时场面十分混乱,不少士兵知该经为稀世珍宝,乱拉乱塞,莫不藏匿,一些僧人也趁火打劫。

    当天,这件事就被登上了报纸,顿时舆论哗然。李桐轩等陕西文化人联合各方力量,散布传单,通电全省,“盗经事件”遂轰动一时,“圣人盗经”成当时报章头条新闻,西安街谈巷议,不少学子还摩拳擦掌,聚集在康有为必经的东门外,准备以武力解决。定慧法师也写了请愿书,表示如果要不回经书,就以死谢罪。据说法院最后还把传票送到了中州会馆,但是康有为自恃有督军刘镇华撑腰,且认为自己是交换而非偷盗,又立有字据,一直拒不交还,并传出话来:“要打官司,康某愿意奉陪到底,敝人要在大堂上讨个公道,还我清白!”

    康有为的傲慢使得围观群众越来越多,火药味也越来越浓。抗议、叫骂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渭南绅士武念堂将一副事先写好的对联贴到了中州会馆大门上: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横批:王道无小。此联将康的姓名巧置于联末,却隐咒骂之字。上联出自《礼·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隐“妖孽”二字);下联出自《论语·宪问》“老而不死是为贼”(隐“贼”字);横批据“王道无小康”(隐“康”字,暗点其姓),矛头直指“圣人”康有为。

    眼见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刘镇华随即派政务厅长郭伍芳前往中州会馆调解。然而,士绅们丝毫不为所动,仍然声称,如不还经,绝不放人。郭伍芳知道已触犯众怒,继而改劝康有为及早识相。看到拉走经书已不可能,康有为不得不长叹一声,表示退让,撕毁字据,归还经书。

    对康有为来说,陕西西安之旅是不愉快的,但对这套珍贵的经书来说却是幸运的。正是由于康有为的“盗经”,它开始受到国人关注,1924年由卧龙寺移交给了陕西省立第一图书馆;1935年在朱庆澜、叶恭绰、丁福保等人的大力运作下又得以影印出版。

    卧龙寺禅七

    现在的卧龙寺是古长安首屈一指的禅宗道场,历来道风纯正,名闻全国。卧龙寺十分重视“禅七”,每年冬季禅七参加者有数百僧人。“禅七”是禅宗的一种集体活动,目的是能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修行,希望能迅速开悟。时间一般是七天,或者两个七天,乃至七个七天等,所以一般称为“禅七”“打七”。在“禅七”期间,不参加早晚课诵,摒弃一切外缘干扰,简化各种活动,事事都为“禅七”服务。“禅七”开始之前,凡参加打七的人都要在大殿向佛菩萨告“生死假”,然后到主七大和尚前告“生死假”。告过“生死假”后,那是生也打七,死也打七。至此以后,不准出山门,不准打电话,不准邮寄往来,不准闯寮,出入往返不准高声大语、嬉笑放逸,只能一心办道。在此期间,僧人一般是参悟“念佛是谁”等“话头”。所谓“话头”,一般就是一句简短的不能用逻辑思考出答案的问题,要在心中时刻提起这个问题,借以打断平时乱纷纷的杂念,从而进入一种定境,这是禅宗发明的一种达到“开悟”的巧妙的方法。每当这时候,寺院各处均贴满了“念佛是谁”“照顾话头”的红纸条,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用功之人在走出禅堂后,切莫忘了“念佛是谁”。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修整殿宇,装修佛像,使这座佛教古刹更加巍峨壮丽,金碧辉煌。卧龙寺占地面积15亩,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中院占地面积六亩,寺内的主要殿堂分布在这里。最南有山门五间。向北是金刚殿五间,内供四大天王像和韦驮、伽蓝像。天王殿两旁是钟鼓楼和回廊,内壁嵌有十八罗汉石刻象及资助修缮庙宇施主人名。天王殿东边是祖师殿,西边为菩萨殿。再向北为大雄宝殿,中间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像。后面是地藏菩萨像,两侧为二十四诸天泥塑像。院内古木参天,整洁肃穆,是闹市中颇为难得的一片佛教净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