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弥勒信仰的兴衰/第三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三节  从弥勒教到白莲教 

    唐玄宗禁断弥勒教后,弥勒信仰降为一般佛菩萨崇拜的水平,净土信仰成为弥陀信仰一家的天下。但是,在民间,弥勒教与固有的民间秘密宗教进一步融合,宋元时期形成白莲教,一直到明清,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一支强大的宗教反叛力量。弥勒信仰也进一步中国化,一直在民间绵绵不绝。

    一、大肚弥勒的出现

    弥勒信仰的中国化,分为两支:一支是教义的中国化,从北魏的法庆、梁的傅大士直至白莲教,以弥勒下生信仰为主,与大乘教、净土宗、白莲社、三阶教、南禅宗、道教、摩尼教以及儒教逐渐融合,演化为成熟的宗教;另一支便是形相的中国化,出现了大肚弥勒佛。

    原来的弥勒形相有两大类型:佛的形相和菩萨的形相。

    弥勒现在尚是菩萨,所以他的基本形相是菩萨相。常戴天冠(与京戏中的唐僧帽相似),每每单独供奉。今北京广济寺天王殿、苏州灵岩山弥勒阁等处,犹供天冠弥勒像,就是宋代以前的弥勒菩萨形相。

    弥勒又是未来佛,已具佛格,所以,在三世佛中,他的形相是佛。佛的形相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弥勒作为佛的形相与别的佛一样,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塑像常陪着释迦佛,一般不能离开“三世”而独立安置。北朝时期有佛装弥勒单独存在,两旁侍立二菩萨,乃是弥勒信仰盛行时的情况,后来就消失了。

    弥勒信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单独的弥勒像安置到了天王殿的正面。五代以后,弥勒像变为大肚弥勒像,相传这是按照布袋和尚为模特儿塑造的。

    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名叫“契此”,又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传说他时常背着一根竹杖,上面挂了一个布袋,在闹市中行乞并教化众生。他形体肥胖,面带笑容,说话颠三倒四,随地躺卧,腆着大肚子,冬天也不怕冷,有人给东西,就装进口袋哈哈大笑。他性行放逸,其语类禅。《五灯会元》卷二载他的偈: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后梁贞明二年(916),端坐于浙江奉化岳林的盘石上圆寂,临终说了几句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人们认为他是弥勒的化身,按照他的形象作艺术加工,塑成弥勒,还为他配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个形相和这副对联,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因而普及于天下寺院的天王殿中,代表佛门迎送善男信女。近世又常在他身边塑两个以至五六个小胖孩子与之嬉戏,称为“五子戏弥勒”,很受渴求子嗣的妇女崇拜,于是有了“送子弥勒”的产生。

    在所有汉化的佛、菩萨形象中,最成功的一为观音,再一个就是弥勒了。

    二、白莲教之酝酿与演变

    从弥勒教发展为白莲教,经过了一个自发的酝酿与演变过程。

    1.贝州王则起义

    从唐玄宗禁断弥勒教以来,到宋仁宗时,三百余年不见弥勒教的活动。宋真宗、仁宗期间,北宋在因循苟且政策统治下,皇室、官僚机构、军队都日益腐败。养兵费用占国家岁入的十之六七。官吏的俸禄好像比养兵少,但通过各种途径掠夺贪污的财富却比兵费还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中不断有人主张改革。农民忍无可忍,接连爆发起义,其中之一即王则起义,弥勒教又出现了。

    王则本是涿州(今河北涿县)人,逃荒到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境),后应募当兵,为宣毅军小校。贝州、冀州(今河北冀县)本有弥勒教在民间秘密流传,传说“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王则利用弥勒教的传说,传布着变革世道的舆论,与德州(今山东德州市)、齐州(今山东济南市)的兵士、农民取得联系,准备在庆历八年(1048)新正元旦乘官吏们庆贺新年时在各地同时起义,攻取河北。但计划泄露,不得不于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冬至节提前起义,打开兵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随即逮捕了知州张得一。占领贝州后,王则称东平郡王,建国号安阳,以州吏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城内起义的居民,在面部刺“义军破赵得胜”六字,表示推翻宋王朝统治的决心。

    宋仁宗知道消息后慨叹说:“大臣无一人为了国事者,日日上殿何益?”庆历八年正月,派参知政事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明镐为副,领大军围攻贝州,破城俘杀王则等。王则起义,从发动到失败不过六十五天,但这次起义说明弥勒教势力一直存在,在黄河以北分布比较广泛。

    2.茅子元创白莲宗

    弥勒教后来称为白莲教,这是与白莲宗合流的结果。白莲宗是茅子元创建的。

    茅子元,生卒年代不详。约为南宋初僧人。初事吴郡延祥寺净梵,学天台宗教义,习止观禅法。他仿效传说中的白莲社,劝导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念阿弥陀佛五声以证五戒,编成《莲宗晨朝忏仪》,代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愿众生往生弥陀净土。后在平江淀山湖(今上海青浦县西,江苏昆山县南)创建白莲忏堂。他受当时避繁就简、避空务实的学佛风气影响,制定了专念佛号、受持五戒、不茹荤酒等便捷的修持法则。其信徒不必出家祝发,可家居大宅,娶妻生子,与平民无异,并可男女共同修持。因为信徒禁食葱、乳,严守护生之戒,不杀生,不饮酒,故号称白莲菜(斋),又称茹茅阇梨菜。此宗是净土宗的一派,称为白莲宗。

    从白莲宗的教义来看,对统治阶级并没有威胁性。但是,对黑暗现实心怀不满的下层民众一旦加入这个团体,不免发生一些有组织的反叛性事件。这便是所谓“假名净业而专为奸秽之行,猥亵不良何能具道”(《释门正统》卷四)。因此,宋室诏禁白莲宗,流茅子元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但茅子元仍劝化远近,毫不歇息。孝宗乾道二年(1165),奉诏于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慈照宗主”。不久,归平江,以普觉妙道为宗名,认为禅净一致,弥陀即为众生本性,净土即在众生心中,只要信愿念佛,即使不断烦恼,不舍家缘,不修禅定,命终后也可往生净土。茅子元所著有《弥陀节要》、《法华百心》、《偈歌四句》、《佛念五声》、《证道歌》、《风月集》等,多已不传。

    茅子元被流放江州、白莲忏堂被取缔之时,轰动朝野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莲”一词由此而彰明于天下,而教徒则被迫在民间秘密活动。因为白莲宗在南宋没有大的反叛行为,官私文献都没有留下记载。

    白莲宗本来是净土宗的一个支派,信仰的是阿弥陀佛而不是弥勒。不过,弥陀与弥勒都是净土信仰,有相通之处。南宋时期,白莲宗的教义及修持都简单易行,在民间很有影响,可能是希望改天换地的教徒接受了弥勒而改变了白莲宗的宗旨,也可能是弥勒教利用了“白莲”的名称和那一套组织及修持,两者逐渐融合了。

    3.韩山童白莲会起义

    元末韩山童白莲会起义,点燃了农民起义的大火,终于推翻了元王朝。

    在韩山童之前,元世祖至正十七年(1280),江西地区杜万一起义。杜万一又名杜可用,江西都昌人,他以白莲会组织发动群众,号称杜圣人,起兵后自称天王,以谭天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改元万乘,“有众数万”(姚燧《牧庵集》卷十九《贾公神道碑》)。起义队伍尚未向周围发展,即被元军偷袭镇压下去。十五年后,自号无碍祖师的僧人袁普照在峡州路远安县(今湖北远安县)编造经典,据说“写着犯上的大言语”(《元典章》卷五十二《刑部·诈》)。不久,广西柳州高仙道以白莲道组织起事,众有数千。果满《庐山复教集》说:“广西之高仙道……妄称白莲道。”

    白莲宗成为民间秘密的宗教团体,不断地反元,不断地受镇压,引起了优昙普度的忧虑,他企图把白莲宗引回到“正法”的轨道上来。普度(?—1330),庐山东林寺僧,撰《庐山莲宗宝鉴》十卷,阐明茅子元所倡之白莲宗真义,并指斥当时白莲会的“邪说邪行”。武宗至大元年(1308),下诏禁断白莲堂。普度决计复教,呈进所著,仁宗即位又上书乞请。元朝统治者认可他的请求,皇庆元年(1312)敕令颁行《莲宗宝鉴》于天下,允许公开传教,建立寺庙,并蠲免钱粮。普度本人被封为莲宗之教主,赐号“虎溪尊者”。白莲教趁机扩张,当时“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栋宇宏丽,像设严整,乃至与梵宫道殿相匹敌”(刘埙《水云村泯稿》卷三)。以白莲宗中的正统派来管理和引导造反派,本来不失为如意算盘。但实际效果并不如意,与民间秘密宗教相结合的白莲堂广大教徒利用机会“私藏军器”,准备起义,“妖僧”、“妖言”、“妖术”不断发生,引起朝廷的恐慌。于是,英宗至治二年(1322),下诏“禁白莲佛事”,“诸以白衣善友为名,聚众结社者禁之”(《新元史》卷一〇三)。白莲堂重遭禁断,再次转入地下。

    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六月,河南息州(今河南息县)民赵丑斯、郭菩萨打出“弥勒佛当有天下”的旗号,谋起事,十一月被镇压。顺帝至元三年(1337)河南信阳州(今河南信阳)棒胡起兵。棒胡,原名胡闰儿,好使棒,棒长六七尺,进退技击如神,远近闻名,故有此称。他以白莲组织发动民众,持弥勒佛小旗为号,建立政权,建年号,从信阳向北发展,破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鹿邑,焚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兵败被杀。至元四年(1338)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彭莹玉、周子旺起义。彭莹玉即彭和尚,又名翼,江西袁州南泉山慈化寺东村庄民家子,十岁入慈化寺为僧,后改习白莲教,劝人念弥勒佛,以矿泉水为人治病,人们事之如神。他与弟子周子旺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率众起义。起义者背心皆书佛字,倡言佛字可使刀枪不入。周子旺自称周王,自立年号,从者五千余人。失败后,子旺被杀,彭莹玉亡走淮西,继续组织起义。被南白莲教信徒尊为“彭祖家”,成为南方白莲教的精神领袖。

    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起义。韩山童祖籍栾城(今河北栾城县),“祖父世为白莲会,烧香事佛,江淮河洛之众皆来从”(《明史稿·小明王传》)。祖父被官府用“以白莲会烧香惑众”罪名,谪徙到广平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永年)。韩山童承继祖业,秘密传教,大约以文人面貌出现,被称为韩学究。韩山童倡言天下将大乱,白莲花开,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正式创设白莲会,造作经卷符箓,传布民间。明王当然即韩山童。刘福通等又倡言韩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利用恢复宋朝的口号,号召天下造反,推翻元朝统治。早在金朝南侵时,中原地区农民头裹红巾起义。韩山童、刘福通等起义者也都头缠红巾作标志,并高举赤旗,因而被称为红巾军,或称红军、香军(烧香拜弥勒)。

    是年五月,刘福通等三千人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县)聚会,誓告天地准备超兵。事先泄露了消息,韩山童被捕牺牲,其子韩林儿逃走,刘福通当机立断发难。各地白莲会众纷纷响应。徐寿辉、彭莹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北)起兵,攻占州城,徐寿辉称皇帝,国号天完。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西)白莲会首领郭子兴起兵,达数万人,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队伍。徐州李二、邓州王权、襄阳孟海马等也率众起义,均称红巾军。红巾军声势浩大,横扫元朝在大江南北的统治势力,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扫清了道路。

    在元末白莲教的大起义中,可以看到白莲教是自发形成的,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创始者,没有统一的名称,没有自己的经卷。不过,都尊奉弥勒佛;都以“弥勒下生”解救众生为教义;都是民间秘密宗教团体,以弥勒降世为旗号造反;其社会成分主要是农民及游民;其组织形式为结白莲社、会、堂、道、宗之类,类似互助组织;其活动方式为“焚香惑众”,夜间活动;其名称都冠以“白莲”。所以,统称之为白莲教。

    追溯“白莲”之名,起于南宋初年茅子元创建之白莲宗,故一般以茅子元的白莲宗之创立作为白莲教之诞生。白莲宗之影响很大,如元末南方白莲教以江西地区为中心,其传人多借用茅子元为其信徒命名的法名:普、觉、妙、道四字,“妙”字用于女性信徒。徐寿辉的天完政权中,就有邹普胜、欧普祥、赵普胜、丁普郎、项普瑞、陈普文等,以后便形成“男普女妙”的定式。但元末白莲教的教义实际上是弥勒教的教义而不是白莲宗的教义,从南北朝时混合了大乘教的弥勒教在民间一直秘密流传,与白莲宗混合而成为白莲教的核心。从元末北方白莲教系统的韩山童、刘福通提出的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来看,白莲教已经融会了明教的教义,而“食菜事魔”之风早已行于白莲教中。韩山童的天下将大乱的说法,含有南北朝末期以来流传的佛法已至末法时期的思想。佛、道的讽诵经咒、炼气、符箓,民间的谶纬、显应、梦兆等等,都被白莲教兼收并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儒学,诸如敬天尊圣、忠义孝悌、克勤克俭等等,已经民俗化,自然也渗透在白莲教中。元末白莲教实际上是自南北朝以来民间各种秘密宗教经过近千年的融合、演化而成的,其核心是弥勒下生信仰,当然已改造为造反性质的信仰。属净土宗性质的茅子元白莲教仅存教名,已退出历史舞台。至于明代以后的白莲教教义,则已变为罗祖教教义,与弥勒信仰也没有多大瓜葛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