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六足》、《发智》者,“说一切有部”之宝典也。其成立在《大毗婆沙》前,《婆沙》宗之。“有部”为印度佛教正统派,故欲知教义之渊派,以察其后此蜕衍进展之迹,不可不浏览此诸书。
《六足》者,六部论之译名,末皆系一“足”字,故得名焉。
此所谓《六足》也。据俱舍论所引,尚有邬波毱多(Upagupta)之《理目足论》,但未译传,是否与《六足》同类,不敢断言。所谓《发智》者: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 迦多衍尼子造——
佛灭后四百年
上七书译名,皆唐玄奘法师所定。阿毗达磨旧作阿毗昙,译言对法,亦云大法。佛典分三藏:(一)修多罗,即经藏。(二)毗尼,即律藏。(三)阿毗昙,即论藏也。故凡古代大论,多冠此名。此《六足论》者,除《施设足》外,余六部皆奘师译出。其《品类足》一种,则刘宋时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曾共译,名曰《众事分阿毗昙论》,为十二卷;奘本则第二译也。其《发智》一种,则苻秦时瞿昙僧伽、竺佛念曾共译,名曰《阿毗昙八犍度论》,为三十卷;奘本亦第二译也。奘公译《异门》、《法蕴》、《识身》、《品类》、《发智》,皆依足本;惟《界身》篇末,有窥基后序,谓:“此论大本,有六千颂,后以文繁,或致删略,今此所翻有八百三十颂。”然则所依乃节本矣。此所以卷数与余书不侔也。所以用节本之故,殆因奘公老年精力不继,基序称此论以龙朔三年六月四日译讫。考奘公示寂,即在次年(麟德元年)之二月四日,上距成书时仅八月耳。其《施设足》之所以阙译,当亦为此。今藏中尚有宋法护译《施设论》七卷(大中祥符间),或谓即抄译《施设足》,未敢具信,冀他日或得梵本印审耳。
二 说《六足》
《异门》、《法蕴》、《施设》三足,旧称佛三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迦旃延所造。果尔,则当为论部最古之书。然佛典年代,每多带神话的性质,未敢谓为信然也。舍利弗著述,今在藏中者,尚有《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然彼书乃“犊子部”所宗,与《集异门足论》似截然不同(说法彼篇),得非韩非子所谓“孔墨皆道尧舜,谁与定尧舜之真耶”?然《异门足》之教义,与《发智》及《婆沙》所衍最相吻合,其为“有部”根本义法所出,盖可断言。
《法蕴足》列举“心数法”(即心所有法),最为详尽。其所举不善法,自贪、瞋、痴、忿、恨、覆、恼,以至愁、叹、苦、忧凡八十种(卷九),纯为系统的分类。以校今代泰西之心理学书,精密过彼远甚。以学术进展之常蹊论之,其成书似在《发智》以后。又言:“五取蕴无常转动,劳倦羸笃,是失坏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有增有减,暂住速灭;本无而有,已有还无。”(卷六)此颇似“经量部”之“过、未无体说”,与“有部”之三世实有说不相容。故吾窃疑此书颇晚出,非佛在世时所宜有也。
据《三论玄义》称,《舍利弗阿毗昙》,亦名《犊子毗昙》。又《异部宗轮论》谓“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采菽即目犍连也。然则此二大弟子者,或即为彼两部所宗;然而两部皆同出“有部”,故此二书亦不失为“有部”之大典也。
《集异门足论》目录如下:
缘起品第一(世尊游力士生处,住其所造,初成台观,命舍利子代宣法要,舍利子承命结集毗奈耶。)
一法品第二(有三门)
二法品第三(有二十七门)
三法品第四(有五十门)
四法品第五(亦五十门)
五法品第六(有二十四门)
六法品第七(亦二十四门)
七法品第八(有二十三门)
八法品第九(有十门)
九法品第十(略有二种)
十法品第十一(略有二种)
赞劝品第十二(佛从卧起,赞善劝持。)
《法蕴足论》目录如下:
学外品第一(明优婆塞五戒)
预流支品第二(明四种法行:一亲近善土,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证净品第三(明四不坏净:一佛证净,二法证净,三僧证净,四圣所受戒。)
沙门果品第四(明四圣果)
通行品第五(明四通行:一苦迟,二苦速,三乐迟,四乐速。)
圣种品第六(明衣食卧具知足,及乐断乐修圣种。)
正胜品第七(明四正勤)
神足品第八(明四种“三摩驰”:一欲、二勤、三心、四观。)
念住品第九(明身、受、心、法四观)
圣谛品第十(明四圣谛)
静虑品第十一(明四禅法)
无量品第十二(明慈、悲、喜、舍定)
无色品第十三(明四空定)
修定品第十四(明四修定:一得现法乐住,二得殊胜智见,三得胜分别慧,四得诸漏永尽。)
觉支品第十五(明七觉支)
杂事品第十六(明永断一一法,皆能保彼定不退还。谓贪、瞋、痴乃至苦、忧、扰、恼等。)
根品第十七(明二十二根)
处品第十八(明十二处)
蕴品第十九(明五蕴)
多果品第二十(明界、外、蕴起及处、非处、善巧)
缘起品第二十一(明十二因缘)
著《识身足》之提婆设摩(Dēvasarman),年代无考。然其破“犊子部”所执,知必在“犊部”分裂后矣。(犊部分裂,在佛灭后第三百年中叶。)“犊部”立“补特伽罗”(Pudgaala)即“我”体之异名。所谓“我法俱有说”,当时斥为附佛法之外道者也。本书先破“法藏部”之“过未无体说”,次即破“补特伽罗说”。其内容如下:
目乾连蕴第一(沙门目连作如是说:“过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今依诸契经种种破之。)
补特伽罗蕴第二(补特伽罗论者作如是说:定有“补特迦罗”,性空论者依诸契经种种破之。)
因缘蕴第三(问答诸法互为因缘义)
所缘缘蕴第四(问答诸所缘缘义)
杂蕴第五(明起染、离染等义)
成就蕴第六(广明十二种心成就、不成就等差别。)
世友之人物价值及年代,已见《宗轮论》条下。此人殆最忠实于“有部”教义者,故《大毗婆沙》征引其遗说最多。今略举《品类足论》之内容如下:
辨五事品第一(卷一)
辨诸智品第二(卷一、卷二)
辨诸处品第三(卷二)
辨七事品第四(卷二、卷三)
辨随眠品第五(卷三至卷五)
辨摄等品第六(卷五至卷十)
辨千问品第七(卷十至卷十七)
辨抉择品第八(卷十八)
前五品略举名数,故其文较简。第六、第七两品,论各名相互关系;以今语译之,则专论心理历程也,故其文较繁。要而论之,则佛教之系统的心理学,可谓至世友而始确立也。其《界身足论》则分二品。一、本事品,论心所法;二、分别品,论不相应行。据窥基云是节本,恐是未完本也。
三 说《发智》
《发智论》之著者,迦多衍尼子(Kātyānipatra),或译作“迦旃延”,与佛十大弟子中之迦旃延(即造《施设足论》之人)同名,实“说一切有部”开宗之宗也。据嘉祥《三论玄义》云:“佛灭度后,迦叶以修多罗(经部)付阿难,历末田地、舍那婆斯、优婆掘多、富楼那、寐者柯,至迦旃延尼子,二百年来无异部。……从迦叶至掘多,正弘经。从富楼那,稍弃本弘末,故正弘毗昙(论部)。至迦旃延大兴毗昙,上座弟子部见其弃本弘末,四过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上座弟子移往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部’。其留者则名‘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由此观之,“有部”与“上座部”之分裂,其主动实由迦旃延;而诸上座之不满于迦旃延者,即以其重论而轻经。所谓论者何?则此二十卷《发智》,则集其大成者也。玄奘法师曾亲游著论之地,《西域记》(卷四)云:“至那仆底(Cinabbakti)国,有答秣苏伐那伽蓝,中有无忧王所建窣堵波(塔),高二百余尺,绕山伽蓝,周二十里,小窣堵波数千百所,连隅接影。如来涅槃后第三百年中,迦多衍那论师于此制《发智论》焉。”其遗迹为后贤所敬慕如此。窃尝论之,《发智论》之地位,略如治《春秋》者之有《公羊传》,迦旃延则胡毋生(世友略可比董仲舒);而后此之《大毗婆沙》,则比何氏《解诂》也。故欲知当时所谓正统派学说,必于此书求之。
全书分八篇四十四章。篇者,秦译本作犍度(Shandha),盖聚集之义;唐译本译为“蕴”。章者,秦译本作跋渠,盖类别之义;唐译本译为“纳息”。今对照两本异名,列其目。
说一切有部 小乘佛教20部派之一。约在释迦牟尼逝世后300年之际,从上座部分出。简称“有部”,又称“因部”。
三藏 佛教经典的总称,主要分经、律、论三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的弟子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
《三论玄义》 佛教三论宗的代表著作,除了阐释其教义外,还对其所反对的“外道”及其他佛教派别进行了批判。作者为隋代高僧、三论宗创始人吉藏。
《法蕴足论》 佛教经典,六足论之一。又称《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唐代高僧玄奘译。
嘉祥 即《三论玄义》的作者吉藏大师,因曾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在今浙江绍兴)弘法讲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