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经》书后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那先比丘经》二卷,失译人名,附东晋录。此经今巴利文有之,Milinda-panda。近有英译本,名《弥兰王问经》(The an Estionaf King Millind)。盖全经皆记弥兰王与那先问答语。巴利本从问者得名,汉译本从答者得名也。弥兰王亦译毕邻陀王(真谛译《俱舍论》)、旻邻陀王(玄奘译《俱舍论》)、难陀王(《杂宝藏经》)。其时代盖介于阿育与迦腻色迦两王之间,为佛法有力之外护。然彼王乃希腊人,非印度人也。经首叙弥兰受生因缘,云:“生于海边,为国王太子。”又篇中问答有云:

    那先问王:“本生何国?”王言:“我本生大泰国,国名阿荔散。”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王言:“去是二千由旬,合八万里。……”

    阿荔散即阿历山大之对音。然则弥兰王生地,或即今之阿历山大利亚耶?时其地已役属罗马,故又云大秦国也。经又言弥兰为天竺舍竭国王;舍竭(巴利Sagala)即《大唐西域记》之奢羯罗(梵文Cakala),即磔迦故城,东据毗播奢河,西临信度河,盖迦湿弥罗(罽宾)东南境之一大国也。近欧人因研究印度古钱币,发现此王遗币二千余枚,证其确为希腊人而来自中亚细亚者。盖其币用波斯之标准重量,阳面刻希腊文,阴面刻印度文,币文中此王名弥难陀(Mininda),故《杂宝藏经》亦称为难陀王也。其时代则在迦腻色迦以前,约当西历纪元前一世纪半。《后汉书·西域传》称西汉时,“月氏北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即希腊种。然则弥兰之祖父,(经称弥兰为舍竭太子,故知其席先业也。)或即被迫于月氏,而由巴忒利亚(大夏)君迦湿弥罗(罽宾)者耶?《西域记》又言:“此国有王号摩醯逻矩罗,唐言大族,矫杀迦湿弥罗王而自立。”大族王与弥兰血统关系如何,今不可考。但大族王仇教特甚,《西域记》称其“宣令五印度,佛法并皆毁灭”。彼能宣令五印,则五印半役属于彼可知,想佛法受轹深矣。而弥兰遗币,皆刻“弘法大王弥兰”(印度文Mabarajasa dharmikasa Menandrasa,希腊文Basileo sdikaion Menandron)等语,殆受那先诱道后,发心皈依耶?

    那先为那伽犀那(Nagasena)之省译,此名龙军,为十六大罗汉之一,见《梵网经述记》。本经首叙其受生因缘:“生于天竺罽宾县。”然则彼盖迦湿弥罗人矣。那先(龙军)所著有《三身论》,曾有译本,今佚。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一)云:

    那伽犀那,此云龙军,即是旧翻《三身论》主。彼说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无色声等粗相功能。坚慧论师及金刚军,皆同此说。(慈恩《对法论疏》略同)

    又慈恩《唯识述记》(卷一)云:

    龙军论师无性等云,谓佛意慈悲本愿缘力,其可闻者,自意识上。文义相生,似如来说。

    圆测、慈恩为奘公门下二杰,据此知当时《三身论》尚存也。彼论今虽佚,然观其以“三身”为名,自当是诠法身、报身、化身之义。其所主张“佛果唯有真如”云云,即后此《起信论》“真如缘起说”之所自出。龙军与弥兰同时,盖马鸣前百余年;即此可证大乘弘自马鸣之说,非确论矣。本经所记问答语,大抵皆小乘理解;盖开导未解佛理之弥兰,不得不如是耳。

    此经之流传,(一)可以知希腊人与佛教之关系,(二)可以知北方佛教亦应受希腊文化之影响,(三)可以知大乘学派发生甚早,且其渊源实在北方。诚佛教史上一宝典也。英译本未见,据日本学者所引,似较此本为详。

    《那先比丘经》  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我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王问经》。

    阿荔散  西域地名。故址在今埃及亚历山大港,旧时曾音译阿历山大。

    圆测  (613~696),唐代高僧,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名文雅,原为新罗国王孙,幼小出家。曾与玄奘同在长安西明寺译经。玄奘圆寂后继续弘传唯识教义,后世唯识著作中称他为“西明”。著述现存主要有《解深密经疏》、《仁王经疏》,《般若心经疏》三种,另有十余种已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