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论书及其特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十地经论》译出,标志着华严经学独立流布时代结束,此后进入经学和论学相互交融发展时期。尽管该论只是解说《华严经·十地品》,但它并非仅为这一品的研究起了导向作用,而是为研究整个集成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在《十地经论》之前,还译出一部解说《十地品》部分内容的论书,即《十住毗婆沙论》,其在华严学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就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一、简述《十住毗婆沙论》

    相当于《华严》集成本的经典是否曾在古印度流行过,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在集成本所收集的诸种单行经中,以《入法界品》和《十地品》流行最广,是公认的。为《十地品》下注脚的论书也最多。东晋时期,精通《十住经》的译经师首推鸠摩罗什之师佛陀耶舍。他是罽宾人,曾经北印度到沙勒住十余年,后又住龟兹、姑臧若干年。《十住经》及其论书当时大约流行于上述地区。鸠摩罗什译《十住经》时,颇有疑难,月余未动笔,佛陀耶舍与其共同商讨,助其译出。《十住毗婆沙论》也由佛陀耶舍诵出。佛陀耶舍精通小乘经律论,是昙无德部(法藏部)僧人,被人誉为“大毗婆沙”,译出法藏部的《四分律》,诵出该部所传的《长阿含经》。他的学术传承及其佛学知识结构,与《十住毗婆沙论》的内容有直接关系。

    《十住毗婆沙论》署为龙树著,现存汉译本十七卷,解释十地中的第一和第二地,第二地尚不完全。此论不是解释经文全部,虽说是解释经典正文后的颂文,却采用问答方式。本来一地二地主要是把小乘佛教的教理纳入菩萨行的范畴,但本论所提问题及其回答更多的是局限于小乘佛教教义,其解释名词术语多引《阿毗昙》,并无多少发挥。至于所谈菩萨行,反而成了点缀。这样的内容,也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华严学中占据什么地位。

    《十住毗婆沙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提及的影响有两点:

    其一,此论署名为龙树。龙树是古印度的圣者,既然他出面撰论解释华严类经典,尽管只是一品中的十分之一多的内容,而且所释与经典本文差距较大,后代华严宗人也有理由把华严的法统传承追溯到他。

    其二,本论《易行品》所提难行与易行两种修行法门。《易行品》虽然斥责修行想走捷径的人是“无有大心”、“怯弱”、天资低劣等等,但毕竟承认修佛道有“易行”之路,通过念佛法门修行简单容易。这不仅对净土信仰有很大影响,对华严学僧兼信净土也提供了依据。

    二、《地论》的概念化倾向

    北魏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菩提流支同勒那摩提、伏陀扇多等在洛阳译出《十地经论》(简称《地论》),共十二卷①。《地论》是古印度世亲所作。一般认为他是五世纪人,原是小乘空宗学者,后来在阿逾陀国听人诵读《十地经》而信奉大乘,“制大乘论凡百余部”(《大唐西域记》卷五),《地论》即是其中一部。《地论》的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经曰”为题,引述《十地经》原文,段落长短不一,基本上是意思相对完整的小自然段。第二部分以“论曰”开头,逐句解释前引经文。

    第一部分所列《十地经》经文,从整体上说,与《渐备经》差别较明显,与《十住经》、《华严经·十地品》更接近。例如,后三个本子同为“卢舍那佛”处,《渐备经》为“如来至真”,未出现“卢舍那佛”。另外,《地论》所引经文中,也有新内容,如全经第一句:

    经曰: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王宫摩尼宝藏殿,与大菩萨俱。

    此处的“第二七日”是其它任何本子都没有的,包括以后唐译《华严经·十地品》。具体点明佛讲说《十地经》的时间,并非微不足道,也不是译文风格不同所致,而是与认为该经在整个佛教经典中所处的地位有关。正是这种看似微小的差别,以后特别引起弘扬和研究者的注意。

    就《地论》解说经文的绝大部分内容而言,并没有值得重视的创造,与一般论书无大差别。例如,有段经文谓:“尔时,金刚藏菩萨,即从三昧起。起三昧已,告诸菩萨言……”《地论》的解释是:

    即从三昧起者,以三昧事讫故。又得胜力,说时复至,定无言说故。已说起分,云何本分?何故不请而说?若不自说,众则不知为说不说,又复不知欲说何法。(《地论》卷一)

    以“三昧事讫故”来解释“即从三昧起”,自然是同义反复,此后又用翻来覆去的自问自答解释经文,目的要说明菩萨的一言一行都有通理,都有根据。这些内容是信仰者研究经典所必须理解的,即便在以后中国僧人撰写的更大部头的注疏中,这些内容也是主要部分。

    《地论》释经内容值得重视的有三个方面:

    其一,提示《十地经》的某些重要特点和概念,并作初步发挥。

    对“十”的重视,不仅是《十地经》的特点,也是整个《华严经》的特点,这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并没有人追究其原因。《地论》在诠释“十亿佛土”这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时指出:“何故定说十亿佛土?为说十地故,此经如是多说十数。”把《十地经》多说“十”的原因归结成为了讲“十地”,此说并未受到以后研习者的重视,但《地论》提出的为什么此经多说“十”的问题,却是以后探索的重要内容。

    《十地经》讲“三昧”的地方极多,《地论》解释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入菩萨大乘光明三昧”一句时说:“入三昧者,显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菩萨之所以要“入三昧”,即进入禅的冥想状态,在于此种状态乃是“非思量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正是菩萨的神通境界,也是佛的境界。这种解释,可谓点出了《华严经》着力构造禅定境界的本质和目的。然而,《地论》并没有就此止步,它进一步指出:“此三昧是法体。”(《地论》卷一)把禅定境界视为诸法本体,使“三昧”具有了产生万事万物的本体意义。这是对“三昧”的哲学理论塑造。

    其二,对“六相”的活用和发挥。

    “六相”的名目原出自《十地经》:

    经曰:又发大愿,所谓一切菩萨所行广大,无量不杂,诸波罗密所摄。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说一切菩萨所行如实地道,及诸波罗密方便业……

    经文列举了六相的名目,并且笼统地把它们作为诸种“助道法”,即作为对菩萨修行和教化的辅助手段。至于六相各自的具体内容,经中没有明言。《地论》于此段下注:“方便者,如《经》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故。”(《地论》卷三)等于没有解释。《地论》没有采取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讲“六相”,而是在将其运用于分析十句排比的句式时集中论述:

    一切所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总者是根本入;别相者,余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同相者,入故;异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地论》卷一)

    六相分为三对,从三方面讲第一句与其余九句在内容上的关系。“总相”,指第一句从总的方面讲“根本入”②,“别相”,指其余九句分别讲“九入”③。这九入都是围绕第一句的“根本入”讲的,没有超出第一句的范围。也就是说,第一句和其余九句是总分关系。“同相”,指第一句讲“入”,其余九句也讲“入”,具有同一性;“异相”,第一句讲的“入”与其余九句讲的“入”有差别性,因为第一句是“根本”入,其余九句是“摄”入等,是在第一句基础上的增加。这一对是讲第一句与其余九句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别性。“成相”,指第一句是简要讲;“坏相”,指其余九句是展开讲。另外,此段叙述中的“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一句,根据上下文,不知何意。此后净影慧远专门就此句发挥。

    总之,《地论》通过对“六相”的活用,把《十地经》中作为概括“助道法”的六相,转变成为一种语法概念。

    其三,从一心缘起到阿黎耶识缘起。

    《十地经》指出:“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如来所说十二缘分,皆依一心。”“三界”是对整个处于生死轮回之中的世俗世界的称谓,“十二缘分”是众生流转三界的全过程,二者从不同方面概括了与解脱彼岸世界相对的世俗世界。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佛教传统的“十二因缘”观变成了“一心缘起”观,是佛教哲学的一个发展。《地论》对此尤为重视,把“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单独列为一段,并注:“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更具特色的是,它把“三界唯心”和“十二因缘唯心”与阿赖耶识联系起来。

    论曰:……云何余处求解脱?是凡夫如是愚痴颠倒,常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乃于余处我、我所中求解脱,此对治。如《经》:如是菩萨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乃至老坏名死故。④

    所谓“乃至老坏名死”,代指十二缘分。这里把阿梨耶识与阿陀那识等量齐观,共同作为与“一心”相同的概念。《地论》认为,应该于这两识中求解脱,以纠正在“我”及“我所”等错误观念上求解脱的认识。这个论述,明显把阿梨耶识和阿陀那识作为世间本源和出世间本源。对于阿梨耶识的性质,《地论》中有不同说法,卷十谓:“善住阿梨耶识真如法中。”阿梨耶识自然是纯净的。卷三谈到“因缘”有“三相”时,谓其中的“自相”也有三种,其中前两种涉及到阿梨耶识:“一者报相,名色共阿梨耶识生;二者彼因相,是名色不离彼(阿梨耶),依彼共生故。”既然阿梨耶识与名色共生并且共处(不离),就具有杂染性质了。对心与阿梨耶识、阿陀那识之间关系,对阿梨耶识的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论述,或多或少存在着模糊甚至自相矛盾之处。这不仅是《地论》的特点,也是整个《华严经》心学体系的特点。在心学方面,《地论》实际上对《华严经》没有实质性发展。由于它特别重视这些问题,加上当时佛学界集中讨论佛性问题的主流引导,这些问题以后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①此据崔光《十地经论序》。后出的多部佛教史籍有不同记载。通行的看法是:《地论》先由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分别译出,后合为一本。

    ②所谓“入”指“信乐得证”,即进入佛教法门并获得修行成果。“根本入”指“入十地智”,即获得菩萨修行的最高智慧。

    ③“九入”指摄入、思议入、法相入、教化入、证入、不放逸入、地地转入、菩萨尽入、佛尽入。《地论》卷一对此“九入”均有解释,是获得菩萨修行成果的不同内容。

    ④上引均见《地论》卷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