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萨戒经典的完善
通常所说的菩萨戒,其主要经典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姚秦时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梵网经》二卷;二是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三是姚秦时竺佛念译的《菩萨璎珞本业经》(又称《璎珞经》)二卷;四是现在三种流行的菩萨戒本:(1)昙无谶译《菩萨戒本》一卷,又称《地持戒本》,这是为了修持菩萨戒者受持诵读而从《菩萨地持经》卷四之方便处戒品中录出而另行的条文;(2)刘宋求那跋摩译的《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其为《地持戒本》的异译本;(3)唐代玄奘译的《菩萨戒本》一卷。另外还有求那跋摩译的《菩萨善戒经》一卷和九卷两种,也是重要的经典。
历史上,菩萨戒经典的翻译不断,其主要经典,在隋唐之前均已译就,但唐时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才标志着中国菩萨戒经典翻译的完整结束。其后的“菩萨戒学”则是对诸菩萨戒本经典的注疏、研习与持守的心得。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本论为弥勒菩萨所说,在玄奘以前曾有过多种节译本,如北凉时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菩萨善戒经》九卷、陈时真谛译的《十七地论》五卷等行世。《菩萨戒本》一卷,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为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的大乘菩萨戒律仪,又被称为《瑜伽戒本》、《瑜伽菩萨戒本》、《菩萨戒经》或《菩萨戒本经》。此本所说的轻戒,相当于《梵网经》的四十八轻戒,系地持戒本的同本异译,其内容与地持戒本则大同小异。
从经典所属的系统上说,中国的菩萨戒一般分为两大类,一者为《梵网经》系统,包括《菩萨璎珞本业经》系统;二者为瑜伽经系统,即除了第一系统之外的经典均属瑜伽经系统。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汉地佛教《梵网戒本》较为盛行。两种系统的区别在于:
其一,一般认为《梵网戒本》为佛陀在各法会上随机所说的,《梵网经》即为其中的一品;《瑜伽戒本》则是弥勒菩萨将各经所说的菩萨戒本综集而说。因此梵网戒没有瑜伽戒完备,瑜伽戒不如梵网戒精要。其二,两者戒相的多少也不同,《梵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师地论》有四重二十四轻戒。其三,梵网戒有遮无开,条文虽然比瑜伽戒多而意义不完备,瑜伽戒有完整的组织,有开遮的条文。其四,汉地佛教主要流行梵网戒本,瑜伽戒主要应用于西藏地区。①
在中国,至于隋唐,除去前面几种之外,菩萨戒类的主要经典还有:
《受十善戒经》一卷;
《三归五戒神王名经》一卷;
《优婆塞戒经》十卷;
《菩萨戒经》八卷;
《决定毗尼经》一卷(以及同本别译异名的《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寂调所问经》一卷;
《菩萨戒本》一卷(再译有两本);
《优婆塞戒本》一卷;
《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合一卷;
《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文》一卷(亦名《优婆塞戒》);
《菩萨斋法》一卷(或《正斋法》《持斋法》);
《菩萨戒》一卷;
《菩萨斋经》一卷(一名《贤首菩萨斋法经》);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与《大宝积经》“三律会”同本异译);
《法律三昧经》一卷;
《佛说菩萨内戒经》一卷;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
《菩萨波罗提木叉经》一卷;
《在家菩萨戒》一卷;
《在家律仪》一卷(以及同本别译异名的《优婆塞优婆夷离欲具行二十二戒》一卷);
《菩萨地持论》八卷;
《优婆塞五学略论》二卷,等等。
上述诸经,有的是同本异译,有的是大本经论中略出,也有的是节译。因此对于菩萨戒的条文诸说也异,如刘宋时求那跋摩译的《佛说菩萨内戒经》则说有轻重戒相共四十七种。②
至于菩萨戒的授法,则是相对灵活,比受小乘戒要简洁得多。如道世引《普贤观经》云:“将欲受菩萨戒,先请佛菩萨为师……奉请释迦如来以为和尚,奉请文殊师利菩萨为阿阇梨,奉请弥勒菩萨为教授师。”(《法苑珠林》卷八十九《受戒篇》)
二、菩萨戒在隋唐社会中的流行和深入
迨自隋唐,对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小乘的戒律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同时,中国大乘菩萨戒也得到了发展。如隋唐社会的上层是十分流行菩萨戒的。
隋开皇六年(586),隋文帝率百官,从昙延受八戒。隋开皇十一年(591),天台宗开创者智*(左凯去掉几右页)在扬州为时为晋王的杨广(后为炀帝)授菩萨戒。此后智*(左凯去掉几右页)被杨广敕赐“智者”称号,同时智*(左凯去掉几右页)称杨广为“总持菩萨”。隋仁寿元年,当时被视为“僧杰”的昙延法师也在正殿为隋文帝授菩萨戒。因此隋皇父子两人均自称为菩萨戒弟子。
隋炀帝在受菩萨戒时还曾作《受菩萨大戒文》,表达了自己受戒的心愿和意义,文中说:“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息止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喻立宫室,先必基趾,徒架虚空,终不能成。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广弘明集》卷二十七)
唐贞观初年,释玄琬曾为皇太子及诸王、皇后、六宫授菩萨戒,(《续高僧传》卷二十八《释玄琬传》)并得到储宫之下以师礼相敬。玄琬并被延入内宫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授戒。唐太宗李世民也自称菩萨戒弟子,并作《宏福寺施斋愿文》。(参见《全唐文》卷十,唐太宗《宏福寺施斋愿文》)其他如:玄奘为唐中宗李显受三归依戒;(《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释茂亮曾为唐中宗授菩萨戒;(《宋高僧传》卷十四《昙一传》)释恒景为武皇则天、中宗授菩萨戒,并三次被诏入内,供为受戒师;释道亮为唐中宗授过菩萨戒;释崇业曾为唐睿宗授过菩萨戒。贞元二年,被称为“律沙弥”的道澄为德宗授菩萨戒,贞元五年又敕为嫔妃授菩萨戒,并被敕称为“大圆律师”。(《宋僧传》卷十六《道澄传》)释良贲被唐代宗请为菩萨戒师;释唯宽为唐德宗李适授菩萨戒;(《续高僧传》卷五《释文质传》)③景龙三年(708),文纲于乾陵宫为内尼受戒;(《宋高僧传》卷十四《文纲传》)道岸被请为中宗的菩萨戒师,并得中宗皇帝亲率六宫围绕供养;(《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岸传》)贞元二年(786),释道成于寺中为德宗皇帝受菩萨戒,贞元五年(789),德宗幸其寺向道成请教澄修心法门时,并敕为嫔妃御受菩萨戒;(《宋高僧传》卷十六《道成传》)先天年间,文纲被睿宗皇帝于别殿请为菩萨戒师;(《宋高僧传》卷十四《文纲传》)懿宗皇帝遇八斋日,必内中饭僧,数盈万计。(《宋高僧传》卷六《僧彻传》)而且,唐时秘密戒也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乾元元年(758),不空入宫建道场,为唐肃宗受转轮王(圣王)位,七宝灌顶,加受菩萨戒。
同时,在僧众间授受菩萨戒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纳戒活动。如,越州昙一从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灵隐寺守直从善无畏受菩萨戒。而且,也有的僧人是多次重复受戒。贞观、永徽年间的河东蒲阪人释惠仙(581—655),甚至自陈“出家有年,屡受菩萨戒”,在知其将不久于世后,对门人要“今者更欲受之”。(《续高僧传》卷二十《惠仙传》)窥基(632—682)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
菩萨戒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于僧俗的生活和心理之中,对大众以深刻的影响。如有官吏花费三十万俸银举办八关斋会,饭千僧。(《全唐文》,颜真卿《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三、隋唐时期菩萨戒的翻译和注疏
在中国,较为完整地设计授受菩萨戒仪的是南北朝时的天台人慧思(515—577),其后,中国研究菩萨戒仪的著作就多起来。依智*(左凯去掉几右页)的《菩萨戒义疏》卷上,此种撰述共有六种:梵网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制旨本等,另外其他尚有十数种。
隋唐时期,是中国菩萨戒仪的撰述繁荣时期,不仅玄奘有关于菩萨戒经典的翻译,注疏本也很多,僧众对授受菩萨戒的仪式也是相当重视的。唐时授受菩萨戒主要是依据《梵网经》,因此,《梵网经》下卷广受社会僧俗的欢迎和重视,并被抽出单独流行,历来疏家众多。著名的有湛然的《授菩萨戒仪》和智*(左凯去掉几右页)的《菩萨戒义疏》等。
湛然(711—782),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唐代天台宗高僧,其提出的“无情有性”说,丰富和发展了天台宗的思想,又被称为荆溪尊者,后世称为天台九祖。天宝年间,湛然曾往会稽开元寺,从《四分律》相部宗重要传人昙一律师广究律部。
湛然自称其撰写《授菩萨戒仪》是“依古德及《梵网》、《璎珞》、《地持》并高昌等文授菩萨戒行事之仪”而成。“略为十二门,虽不专依一家,并不违圣教”。此十二门是:开导、三归、请师、忏悔、发心、问遮、授戒、证明、现相、说相、广愿、劝持。第一开导,即是对受戒者讲述戒在佛法菩提中的地位及作用,并说明了得菩萨戒的六法:一者能授人,二者所依处,三者高座秉法,四者专求大道,五者生希有心,六者专为利他求戒。第二是三归,首先受戒者作表白三次: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第三为请师,受戒者表白请大德为己授菩萨戒。第四忏悔,受戒者对自己无始以来所犯罪过进行忏悔,以得法器清净方堪进受。第五是发四弘誓愿。第六为问遮,即问有无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上、杀阿阇梨、破羯磨僧、杀圣人七遮罪,若有则不为授。第七正授戒者,问受戒者能否持得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三问三答。第八证明,戒师向受戒者作白。证明其已受得菩萨戒竟。第九现相者,受菩萨戒后,应现种种上品持戒庄严相状。第十说相,授戒师陈说菩萨戒之种种戒相。第十一广愿,即教受戒弟子以忏悔受广大发愿。第十二教令持戒,教导受戒者应具足二持,遍修诸善,遍断诸恶,勤行慈救,恭敬三宝。该《授菩萨戒仪》今见于《卍续藏经》中。
智*(左凯去掉几右页)(538—597),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人,由于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而得敕赐“智者”之号,故世称为“智者大师”。智*(左凯去掉几右页)为天台宗开宗者和理论的奠基者,他虽然不属于律宗学者,但其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即授以十戒、导以律仪。后智*(左凯去掉几右页)又北度诣慧旷律师求学,“地面横经具蒙指诲”,(《续高僧传》卷十七)因此其有着丰厚的律学思想,这尤其体现在他的菩萨戒思想上。从慧思开始,天台宗人都是十分重视《梵网经》和菩萨戒的。智*(左凯去掉几右页)研究菩萨戒的重要著疏即是他的《菩萨戒义疏》(或为《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天台戒义疏》等)二卷。本疏是由智*(左凯去掉几右页)讲说、门人灌顶(561—632)记录而成。
智*(左凯去掉几右页)认为,由于《梵网经》为罗什最后诵出誓愿弘宣,而一言三复,文义幽隐,旨趣深玄,故他的《菩萨戒义疏》重在指导晓示,令后生取悟为易。本疏初立释名、出体、料简三科,后释经文,义解简略。在本疏中,智*(左凯去掉几右页)回顾了中国关于戒体属性及其思想的争论,本疏也是在道宣之前中国义学僧人对戒体理论的系统回顾与总结。考虑到陈隋之前律师们许多戒律著疏大都不存,所以这种回顾就更有史料意义。本疏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天台宗、净土宗所传大乘圆顿戒专依此书而立。因此后世对《菩萨戒义疏》的注疏甚多,如有明旷的《菩萨戒义疏删补》三卷、道熙的《菩萨戒义疏钞》四卷、蕴齐的《菩萨戒义疏记》三卷、袾宏的《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道光的《菩萨戒义疏见闻》六卷等。
智旭说智*(左凯去掉几右页)的《菩萨戒仪疏》“文约义广,点示当时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昧律者则难”。也就是说,智旭认为,由于智*(左凯去掉几右页)的《菩萨戒义疏》太深奥,明代时,人们已经不易看懂了。(《梵网经合注》)
陈、隋至唐几百年间,对《梵网经》下卷的注本很多,今见于《大正藏》或《卍续藏经》的关于菩萨戒的主要注疏还有:
(1)陈隋时释智文的《菩萨戒疏两卷》,今不存。
(2)唐澄照赞的《略授三归五八戒并菩萨戒》一卷。
(3)贤首大师法藏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法藏(643—712)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或称为《梵网戒本疏》、《梵网法藏疏》等六卷。本疏援引有八十种经律论,其中还有《居士请僧福田经》、《比丘应供法行经》等已佚经典数种,详解《梵网经》卷下之菩萨戒本。疏中分为教起所因、诸藏所摄、摄教分齐、显所为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教起本末、部类传译、随文解释等“十门”。法藏的疏本也是历史上注菩萨戒本的主要著作之一。
(4)唐慧沼(650—714)的《大唐三藏法师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今见于《卍续藏经》中的《劝发菩提心集》卷下。《劝发菩提心集》共三卷,第二卷中制有“受菩萨戒仪轨”。
(5)唐澄观(737—838)的《受菩提心戒仪》一卷。
(6)唐法铣的《梵网经菩萨戒疏》四卷。
(7)新罗义寂(生平不详)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
其卷上依《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之说,立菩萨戒仪八门:请师、求力、乞戒、长养净心、问缘、正受、启白请证、礼退等。
(8)新罗僧人元晓(617—?)的《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两卷。
(9)新罗太贤(或称为大贤,活动时间在742—764)的《菩萨戒本宗要》一卷和《梵网经古迹记》四卷,前者见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后者见于《卍续藏经》中。
(10)唐代新罗僧人胜庄(生平不详,曾参与玄奘三藏、义净及菩提流支等之译场,担任证义之职)撰的《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四卷。
(11)唐知周撰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现存卷二与卷四。
(12)天台僧人明旷(不详生平)删补的《梵网菩萨戒经疏删补》三卷。
(13)《菩萨戒》文一本,收于敦煌本斯坦因第一〇七三号之后段,完成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14)不空的《授发菩提心戒》。
所谓菩提心戒,即是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不空(705—774)的《授发菩提心戒》一卷,又称为《授灌顶金刚最上乘菩提心戒文》、《授灌顶金刚最上乘菩提心戒仪》、《受菩提心戒仪》。本《授发菩提心戒》说的是密教受法弟子受真言菩提心戒之法仪。其授菩萨戒的理论思想影响到清代,有人曾以之来批评读体的授菩萨戒法的不合逻辑。(《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册,《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本戒仪的主要内容是:(一)礼佛,(二)运心供养,(三)忏悔,(四)三皈依,(五)受菩提心戒,(六)最上乘教受发菩提心戒忏悔文等。凡显密二教重要之戒法悉皆含摄,唯发菩提心戒乃密教特殊之戒法。
(15)唐末五代时的传奥(生平不详)述的《梵网经记》两卷。
(16)河东人玄素的《菩萨戒义疏》四卷。(《新唐书》卷六十五《艺文三》)
显而易见,从汉魏两晋时期戒律的翻译,及其随后律师队伍的形成,途经南北朝时律学的繁荣,以及菩萨戒经典的丰富注疏,秘密戒的流行,这一切都促进了唐代律宗的出现,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僧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① 《周叔迦集》第205—20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 一者菩萨不得杀生,二者菩萨不得盗他人财物,三者菩萨不得淫劫他人妇女,四者菩萨不欺怠人,五者菩萨不得饮酒,六者菩萨不得两舌,七者菩萨不得恶口,八者菩萨不得妄言,九者菩萨不得绮语,十者菩萨不得嫉妒,十一者菩萨不得瞋恚,十二者菩萨不得痴疑,十三者菩萨不得信邪魔道,十四者菩萨不得持恶行教人,十五者菩萨当广方便益布施,十六者菩萨不得悭贪,十七者菩萨不得贪利他人财物,十八者菩萨不得邪心贼害人,十九者菩萨不得谗击人,二十者菩萨不得挝捶人,二十一者菩萨不得掠取良民作奴婢,二十二者菩萨不得贩卖奴婢,二十三者菩萨不得卖妻子与人,二十四者菩萨不得男女更相淫戏,二十五者菩萨不得至博戏淫女舍,二十六者菩萨不得至黄门家,二十七者菩萨不得相欺诈,二十八者菩萨不得持重称侵人,二十九者菩萨不得持轻称欺人,三十者菩萨不得持大斗侵人,三十一者菩萨不得持小斗欺人,三十二者菩萨不得持长尺侵人,三十三者菩萨不得持短尺欺人,三十四者菩萨不得断弃牛马五阴,三十五者菩萨不得卖牛马,三十六者菩萨不得卖象驼,三十七者菩萨不得卖骡驴,三十八者菩萨不得卖猪羊,三十九者菩萨不得卖鸡犬畜生,四十者菩萨不得卖经法,四十一者菩萨不得至邪魔道家,四十二者菩萨不得至担死人种家,四十三者菩萨不得入死丧家,四十四者菩萨不得入酒舍,四十五者菩萨不得入羹饭舍,四十六者菩萨得人饭时心念言,我何时当布施与人,令饱满如我今日,四十七者菩萨相见心当欢喜,如见父母兄弟,见他人亦尔无有异,若见人作菩萨道行,当等心视之,不得言某人善某人恶,是为四十七戒具菩萨。(《佛说菩萨内戒经》,《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③ 释唯宽为释文质的叔叔。原传并没有说释唯宽为谁授菩萨戒。但原文有“宽被诏入长安,止大兴善寺,重诏入内道场,兼请受菩萨戒。质随宽入内,年十五,诵《法华》……”之句,本传还说释文质于唐懿亲咸通二年(861)入灭,春秋八十四。当知释文质生于公元777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其十五岁(792)之前不久时当属唐德宗(780—804在位)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