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人生凶险——是身如丘井①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前有一人获罪于王,畏罪潜逃,国王命令一只醉象②追他,这个人惊慌之中堕入枯井,身体在半空时他发现井底有一条凶恶的龙③,吐出毒汁,旁边还有五条毒蛇④。于是他抓住一把草不放,免于坠井。可偏巧此时有黑、白两只老鼠啃他手中的草,草就要被啃断;醉象在头上,时刻准备用鼻子袭击他。就在恐怖万状时,又有了新情况,他头顶上有一棵树,树上有蜂窝,蜂蜜滴滴答答落到这个人的口中,甘甜清爽,使他暂忘危险处境。

    [点评]

    释迦牟尼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佛教史上第一个譬喻,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从此,用譬喻的方法讲经成为传统。义理寓于故事,通过故事阐发佛法,避免了单纯说理的枯燥乏味。这个譬喻巧妙地以井喻生死,以醉象喻无常,以毒龙喻恶道,以五毒蛇比喻五阴,以腐草比喻命根,以黑白二鼠比喻黑月与白月,以蜜糖比喻五欲之乐,以罪人得蜜糖而忘危险处境比喻众生得五欲之乐而不畏诸苦。佛教义理——生死、无常、欲、乐——被赋予十分感性的阐释。读后或许仍然不理解佛教概念,但一定能理解这些概念所表达的精神实质,那就是安逸是相对的,凶险是绝对的,正如庄子所说“人如生于弈之彀中”——这就是譬喻神奇的功效。

    ①  出自《维摩诘经》。是身如丘井为释迦牟尼所讲述。

    ②  醉象:后世传诵或绘画时多以虎代象,称为无常虎。

    ③  龙:佛教中的异类。长身,无足,蛇属之长,八部众之一,有神力,变化云雨。《智度论》曰:“那伽,秦言龙。”《善见论十七》曰:“龙者长身无足。”《慈云之天竺别集上》曰:“天龙一鳞虫耳,得一滞之水,散六虚以为洪流。”《辅行四》曰:“龙得小水以降大雨。”五不思议之中有龙之不思议。

    ④  毒蛇:佛教用毒蛇比喻害身之物。《涅经二十三》曰:“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赡养,饲卧起摩洗其身。(中略)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论十二》:“说毒蛇喻经中,有人得罪于王,王令掌护一箧,箧中有四毒蛇。”《严论六》:“我昔曾闻,舍卫国中,佛与阿难旷野中行。于一田畔见有伏藏,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作是念言:我当视之,沙门以何为恶毒蛇?即往其所,见真金聚。而作是言:沙门所言是毒蛇者,乃是好金。即取此金还置家中。其人先贫,衣食不供。以得金故,转得富饶。衣食自恣。王家索伺,怪其率富,而纠举之,系在狱中。先所得金,既已用尽,犹不得免。将加刑戳,其人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傍人闻之以状白王,王唤彼人而问之曰:何故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毒蛇,是恶毒蛇。我于今者方乃悟解实是毒蛇。”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