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修行——四居士发愿①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前天竺国有一座松寺,寺中有四位僧人,都具有六种神通。国内有四位居士,各请一位僧人,长期供养。四位僧人各行教化,一人到了天帝释那里,一人到了海龙王那里,一人到了金翅鸟②那里,一人到了人王③那里。这样,四位僧人把钵中接受供养剩余的施食,回去分给施主(四居士)吃,各种美味都有,是未曾见过的。四居士各自问僧人从何处得到的,僧人各自说了原委。于是四居士各自发一个誓愿。一个说:“愿转生天帝释宫中。”一个想转生海中成为龙,一个想转生为金翅鸟中,一个想转生为人王宫中的王子。他们寿终之后都如愿以偿,成为四位神王。

    他们同时有念④,要修持八关斋⑤。寻遍安静之处,只有摩竭王⑥的后花园安静。他们就来到此园,分别坐在树下,以仁慈之心修持斋戒,行六思念意之法一天一夜。次日晨结束,到摩竭陀国国王那里谈话。摩竭陀国国王问:“你们是什么人?”一人说:“我是天王。”一人说:“我是龙王。”一人说:“我是金翅鸟王。”一人说:“我是人王。”四人都说了事情的原委,皆大欢喜。

    天王便问:“我们都修持斋戒,谁得的福分最多呢?”人王说:“我之所求近在园外,音乐之声在这里听得清清楚楚,我能在此专心,所以我的福分第一。”天王说:“我的天上七宝宫殿,玉女歌妓,衣食自然满足,不再有六思念意⑦,远到来此修持八关斋戒,我的福分理应第一。”金翅王说:“我只喜欢吃龙,以吃全斋⑧为美事,超过五欲⑨之乐。现在与龙在一起,连毛发那么大的恶念都没有,我的福分第一。”龙王说:“我的同类,供金翅鸟当口粮,一见金翅鸟觅食就惶恐不安,逃窜躲藏。今我与金翅鸟在一处,料想必一处分⑩死的,现在却一起修持八关斋戒,我的福分第一。”

    摩竭王说:“我有一位有智慧的大臣,名‘披陀类’,我把他请来,让他裁决。”披陀类来后便取来青、黄、白、黑四种颜色的丝绸悬在空中,问四位大王:“四种颜色在空中,是不是互不相同?”四位大王说:“颜色不同,这是明摆着的。”大臣说:“丝绸在地上的影子有不同吗?”回答:“没有不同。”大臣说:“今四位神王形貌各异,譬如丝绸的颜色、质地不同。现在依法斋戒,志趣相同,像是地上的影子,没有不同。现在四位尊贵的大王发大道心,努力修善、持斋作福,得道成佛之时,相(11)状也一样,那就没有不同啦。”四位大王欢喜,当即得道眼。

    [点评]

    佛学善思辨,诸如有与无、同与异、实与虚、多与少、现在与过去等都是经常讨论的问题。这篇文字讨论的是同与异的问题,质异影同的比喻绝妙。佛语“影略互显”的意思是:说明两种有关事物时,此方所略之事由他方显发,他方所略之事由此方说明。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同与异:在神面前我们都是一样的,在寻找神的过程中我们各异。

    ①  出自王文元注释点校之《佛典譬喻经全集》。

    ②  金翅鸟:印度神话之鸟,羽毛金色,两翅宽三百六万里,居四天下的大树上,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

    ③  人王:即“人王应”。谓众生中有愿为人王者,菩萨即现身他面前,为他说法,令其成就人间之事功。

    ④  有念:以具体事物为修观对象,称为有念;反之,体观真如本性,称为无念。在净土门中,以凡夫之散乱心所修之散善,称为有念;以将心集于一处所修之定善,称为无念。

    ⑤  八关斋:为八关斋戒、八戒,此一戒律乃专供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弟子于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过午不食为斋,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合之称为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⑥  摩竭王:摩揭陀国国王。

    ⑦  六思念意:即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⑧  全斋:指八关斋。

    ⑨  五乐(lè):指眼、耳、鼻、舌、身等五种官能对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之欲乐。

    ⑩  分(fèn):料,料想。

    (11)  相:各种事物的相状,表于外而想象于心者。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