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中有一国家,名叫私诃叠②,出产珍宝,唯独没有石蜜③。当时有个商人,带着五百多车石蜜去那里,想献给国王,以为所得报偿,必定胜过在市场上出售。他把石蜜放在王宫门前,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样整整一个月,没有人过问。他产生愤怒,说:“他国王也是人,我也是人,眼、耳、鼻、口四大器官齐备,竟然不能见他一面,与他说句话,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国王的福分、功德④胜过常人啊。我也应该当建立功德,好让国王不自觉地来皈依我。”
于是他离开王宫,做了沙门。他用石蜜供养佛、法、僧,寻得一静处,思考苦、空、非身⑤的道理。使用石蜜还未一半,已经开悟,无所限制,获得六神通⑥等能力,能定心一处不转移⑦,成为罗汉。此事震动大地,天帝释、诸天⑧神当即前来慰问。其时,天帝释和诸天神都下凡给他行礼,替他高兴。
比丘问天帝释:“你们在天上,都做些什么?”天帝释回答说:“天上有四处游戏的园地,有三处是五欲⑨兴行之处,一处是有道德的人在其中,或者讨论佛经宝典,或者评论天下僧、尼、男女居士精进修行佛法者。”比丘说:“所讨论的修行佛法的,是同样呢还是深浅不一呢?”天帝释说:“一视同仁地评论善人,自佛泥日⑩以来,各位天神不停讨论的有三个人。”比丘问:“这些是什么人?请天帝一一讲说。”
天帝释说:“波罗柰国(11)曾有一人做沙门,自己发誓说:‘一定不停地经行(12),不得阿罗汉果位,就一直不躺下休息。’于是昼夜经行,磨破了脚,流血不止,百鸟追逐吃他的血,经过三年终于得道。诸位天神观察、称赞,没有不敬重他的。还有一个人在罗阅祗(13)国,也是做沙门。他铺上草为褥子坐在上面,自己发誓说:‘如不得道就不起来。’而睡意袭来,就想睡眠。他让人做了一八寸长的锥子,睡意袭来时便刺两腿,因疼痛而驱赶睡意。一年之内就驱散了荫盖(14),证得阿罗汉果位,天神们也赞叹这是未曾有的事情。第三个人住在拘睒(15)国,也做沙门。他住在险峻山中的石头房子里,没有人能来到这。其时恶魔波旬(16)见他精进努力,便化作水牛,在比丘面前鸣响鼻,瞪眼睛,用角顶他。比丘很害怕,他想:牛绝不能到此,怎么会有牛呢?是不是魔鬼干的呢?就警告说:‘你是害人的魔鬼变的吗?’恶魔以为穿帮,就恢复了原形。比丘对恶魔说:‘你恐吓我,想求什么?’恶魔说:‘我见你精进勤苦地修行,怕你把我驱逐,所以恐吓你。’比丘说:‘我之所以做沙门,是为了从人间度脱。佛有三十二种人相、八十中微妙好,所以想见他。现在佛已经去世,无法见到他。闻听你能变作佛身,请你现出他的样子,我就不精进修行了。’恶魔认为他说的是实话,就变化为佛站在他面前。比丘禅定,立即证得阿罗汉果位。空中的各位天神,称赞善行无量。恶魔悔恨,立即灭形离去。”
天帝释告诉比丘:“那三个被各位天神赞扬,到现在还没有停止呢。”比丘对天帝说:“这三个人明白苦、空的道理,因此不顾肉体之苦。我本无意修行,因为被人看不起才求道,终于出离三界(17)。我的经历也很奇妙,也证得阿罗汉果位。”诸天神报告:“现在我们回到天上,以你为天上最上第一名。”于是诸天神施礼而去。
这时,国王听说贩卖石蜜的商人勤行得道,就前来行礼,叩头悔过。就以他为国师,振兴佛、法、僧三宝(18);致使国家太平,得到福分,得到济度的不计其数。
[点评]
波罗柰国的沙门发誓说:“我一定不停地经行,不得阿罗汉果位,就一直不躺下休息。”——这似在学习阿那律。相传阿那律刚出家时,经常在听佛说法时酣睡不醒。被佛呵责后,他立誓不眠。由于眼睛得不到充分休息而罹眼疾,以至于双目失明。失明后阿那律修行益进,心眼渐开,最终成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① 出自王文元注释点校之《佛典譬喻经全集》。
② 私诃叠:古国名,今斯里兰卡。
③ 石蜜:冰糖之别称。《大智度论》卷三:“瓦师布施草坐、灯明、石蜜浆三事,供养佛及比丘僧。”《本草纲目》记载,石蜜,又称乳糖、白雪糖,白糖,出产于益州及西戎。
④ 功德: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又指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
⑤ 苦空非身:苦空,参阅前经第一篇注释⑦,非身,参阅前经第十八篇注释⑤。
⑥ 六神通: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漏尽智证通)。六通中第六唯圣,诸漏(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⑦ 一处不移:定意,修禅行而远离乱意,定心一处。
⑧ 诸天: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此指三界堵天的天神。
⑨ 五欲:色、声、香、味、触。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
⑩ 泥日:即涅槃,又译作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道理)。
(11) 波罗柰国:中印度古国名,在波罗柰城的鹿野苑是佛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的地方,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即今之沙尔那斯(鹿主之意),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约六公里处。鹿野苑自阿育王起,即备受景仰崇拜。八世纪初,玄奘西游时仍为最隆盛时代。逮至十三世纪,先后遭回教徒与印度教徒之蹂躏,尽成废墟,今仅存周壁镂刻右旋字之二层圆塔一座,及以铁栏围护之半截阿育王石柱等,供人凭吊。
(12) 经行:
(13) 罗阅祗:即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释尊弘法之地多在王舍城与舍卫城一带。
(14) 荫盖:烦恼,睡眠为烦恼表现之一;盖就是烦恼的别名,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谓覆盖人们的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15) 拘睒(shǎn)尼国:古印度国名。
(16) 波旬:梵名Pa^pi^yas或Pa^pman,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欲界第六天之主,魔名为“自在天王”。
(17)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18) 三宝:又作三尊,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