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修行——与儿期早行①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前有一人,晚上对他的儿子说:“明天你和我一起去一个村庄讨取一些东西。”

    儿子听到吩咐,第二天一清早,竟然没有叫上父亲,只身赶往那个村庄。

    儿子到那个村后,身体极其疲惫,什么也没得到,又没吃上饭,饥渴得要死,随后返回家里,去见父亲。

    父亲见儿子回来,严厉地训斥他说:“你真是大傻瓜,没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等着我一起去,空跑一趟,白白吃苦,被人家笑话去吧。”

    凡夫俗子也如此,有机缘出家,于是剃须发,穿三法衣②,却不曾想到应当去求明师征询、领纳道法,失去了修习四禅八定和各类道品能得到的功能福德,也失去沙门行者依妙因妙行而能得到的妙果③。就像那个蠢人徒然往返,白白劳累。这种人外表像出家人,实际上毫无所得。

    [点评]

    剃须发,服三法衣乃至守戒律,只能做凡僧(未证之僧)。只有“求明师谘受道法”并且精进不止的出家人才可能成为高僧。儒家也一样,只有不耻下问的学者才可能成为圣人。

    须注意,这不能说明剃须发、服三法衣、守戒律是无关紧要的。萧梁时代,佛教盛行,有一个叫知严的僧人戒操高尚,却“实行未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圆寂之后,最初准备将他葬在凡僧墓,但抬尸人因尸重而无法抬起。决定改葬圣僧墓之后,尸体突然变轻,飘然似无所有,遂得入葬。这虽是方便之说,却也道出一个道理:出家人悟性差并非罪过,能保持戒操也可成圣。

    ①  出自王文元注释点校之《佛典譬喻经全集》。

    ②  三法衣:即三衣。比丘应具三种袈裟衣:一为安陀会衣,为五条之袈裟,名下衣,平常穿;二为郁多罗僧衣,为七条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内为礼诵斋讲时穿;三为僧伽梨衣,为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名上衣,为出外及其他严仪之时穿。

    ③  妙果,即菩提涅槃,为妙因之结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