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宗杲禅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幼年就有英风豪气,十二岁时进乡校读书。一天,因为与同学戏耍,用砚台投掷他,误中先生的帽子,赔了钱回家,说道:“大丈夫与其读世俗的书,不如探究超出世间的佛法?”就到东山慧云院师事慧齐禅师。十七岁时,剃发作了禅僧。

    大慧偶然阅读古《云门录》,感到仿佛是从前读过的一样。大慧前往依从广教珵禅师,不久离开,云游四方。他跟随曹洞宗门下众年老高僧,已弄懂了他们的学说,又离开了。他登上宝峰山,谒见湛堂准禅师。准禅师一见到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让他留在身边侍奉,指点他进入禅道的捷径,大慧机锋纵横无所谦让。准禅师呵斥道:“你还没有开悟,病根在于用意识领悟求解答,就会被已知的东西阻碍。”

    准禅师病重,嘱咐大慧道:“我去世后,你应当去拜见圆悟禅师,一定能够完善你的机锋的运用。”准禅师圆寂后,大慧赶去谒见无尽居士,求取准禅师塔的铭文。无尽居士门槛高,很少赞许什么人,与大慧一句话契合,就走下座榻延请他,为大慧的庵取名叫“妙喜”。这以后再次谒见,居士嘱咐他去见圆悟禅师。大慧禅师到了天宁寺。一天,得知圆悟上了法堂,举示:“有僧人问云门:‘怎样是众佛出身的地方?’云门答道:‘东山水上行。’如果是天宁门派就不这样回答。忽然有人问:‘怎样是众佛出身的地方?’只消向他说:‘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大慧禅师听后,忽然感到前后的边际都断绝了,虽然运动的现象不产生,反而坐在完全空净的地方。圆悟禅师对他说道:“你能够到这步田地也不容易了,可惜生机死了不能存活,不怀疑言语词句,这就是最大的病患。你没听人说,在悬崖边上撒手跳下,是自愿承担责任;昏迷后再苏醒,就再不能欺骗你了。必须相信有这个道理。”于是让他住在择木堂(择木堂乃是朝廷士人止息参禅的地方),做不干事的侍者,每天同士大夫一起入室参禅。圆悟禅师每次举出“有句无句,如藤倚树”的话头问他,大慧禅师才开口,圆悟便道:“不对,不对。”过了半年,大慧问圆悟道:“听说你当年在五祖处曾问过这个话头,不知道五祖怎么回答?”圆悟笑着不答应。大慧道:“你当时一定是当众发问,如今说说又有何妨。”圆悟不得已,对他说道:“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五祖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我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道:‘相随来也。’”大慧禅师当即疑障消释,说道:“我领会了!”圆悟于是举出几则因缘来诘问他,大意禅师酬答对问毫无滞碍。圆悟道:“这样你才知道我没有欺瞒你。”于是撰写《临济正宗记》交给他,让他掌管记室文书。不久,让他分座说禅。

    大慧禅师在禅室中手握竹片来勘验学禅的人,丛林普遍尊重他,名声震动京师。右丞相吕舜徒奏请朝廷赐予紫色衣衫和“佛日”的封号。碰上女真人入侵的变乱,女真首领想强索十几个禅僧,禅师被选中后又得脱免。禅师赶往吴地虎丘度夏,因为阅读《华严经》至“菩萨登第七地,证无生法忍”之处,彻底弄清了以前向湛堂请教的“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的那段因缘。当时圜悟受诏住持云居寺,禅师前去探望他,到了山上的第二天,就被聘为第一首座。当时寺院中有许多修行精进的人,因为圜悟长期空着第一首座的位置,等禅师到来,很有些不平之气。到了冬至,昭觉元禅师手执拂尘出众问道:“眉间挂剑时怎样?”禅师答道:“血溅梵天。”圜悟在法座下用手制止道:“停下!停下!问得极好,答得更奇。”元禅师于是回到众僧中,丛林由此刮目相看。圜悟回归蜀地,禅师在云居山后古云门旧址,创建庵堂居住,求学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过了很久,禅师去了福建,在长乐县洋屿搭建茅舍,跟随他修得禅法的,有十三人。

    大慧禅师上堂道:“要认识佛性的意义,应当观察时机因缘。时机因缘如果到了,它的道理自然显示出来。”举起拂尘道:“看!看!无量寿世尊在径山拂尘顶上放出大光明照耀。不可谈说,不可谈说,还是不可谈说。佛寺在像微小的尘埃一样多的世界中,转动大法轮,正在做无穷尽无边际的广大佛事。其中或凡或圣,或正或邪,或草或木,有情无情等等物类,遇到这光芒的,都能获得无上正等觉悟。所以众佛在这里得到它,就具备了一切种类的智慧;各位大菩萨在这里得到它,就能成就各种波罗蜜;辟支独觉在这里得到它,就能超出无佛的世界,现出神通光明;诸多修声闻乘的众人夜里来迎请五百阿罗汉,在这里得到他,就能得到八种解脱,具备六种神通。天人在这里得到它,就能增长十种善行;阿修罗在这里得到它,就能消除他们的骄傲惰慢;地狱的人在这里得到它,顿然超越十地;饿鬼傍生和四生九类等一切有情,在这里得到它,根据自己的根性,各自得到益处。无量寿世尊放出大光明,各种佛事已经做完,然后用四大海的水灌注弥勒世尊的头顶,给他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记,应当在欠缺之处做大佛事。无量寿世尊有如此神通,有如此自在,有如此威严神力,到这个地步,你们中还有知恩报恩的人?如果有,出来跟我见面,我替你做明心见证。”

    大慧禅师上堂道:“达摩祖师说:一丝杂念不产生,对万种现象就无过错。没有过错也就忘记了现象,才不会产生杂念。心识的功能随着境界消灭了,境界跟着心识功能沉没了。境界的产生由于心识功能可以认识境界,心识功能的产生由于境界能被认识。大大小小的祖师,却做出座主和尚那样的见解。我就不是这样,眼睛不会自行看物体,钢刀不会自动割东西。吃饭是消除饥饿,饮水是解除蕉渴。临济、德山特别迷惑,枉费精神地施加棒喝。除去棒打,免掉大喝,孟浪汉子,怎样遏止呢?”

    禅师年老请求解职,辛巳年的春天,得到圣旨退居明月堂。隆兴改年号,一天晚上,有星星在寺院西边陨落,发出耀眼的光芒。不久禅师生了小病,八月九日,学禅的门徒来问安,禅师用弘扬佛道来勉励他们。过了一会,缓慢地说道:“我明天才走。”到了五更,亲自写了遗奏,又留下遗书辞别紫岩居士。侍僧了贤请求偈语,禅师重新大笔书写道:“生也只是这样,死也只是这样。有偈语与无偈语,是什么热闹的大事?”丢下笔慢慢倒下去就去世了。天亮时有一条尺把长的蛇,腰身和头部都是白色,蜷伏在龙王井栏边,好像为禅师穿着丧服,乃是龙王现身。四众弟子哀哀哭号,皇帝听说也悲叹惋惜。皇上为禅师真容像作赞词道:“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丞相以下的官员,祭奠的纷至沓来。门下弟子在明月堂的旁边修塔安置真身。禅师活了七十五岁,坐夏五十八次。皇上下诏把明月堂改为妙喜庵,谥号大慧,塔名叫宝光。淳熙初年,赐禅师全集八十卷,随佛经一起流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