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名称 |
441 |
民众的呼声——西安事变前后在西安发行的救亡刊物/ 晓勤//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2 |
442 |
民族大义高于一切:纪念张学良将军和西安事变六十五周年/ 熊月之// 大江南北, 2001.12 |
443 |
民族功臣 铭记千秋——游“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有感/ 于勇// 福建党史月刊 ,2007.5 |
444 |
民族主义视野中的宋美龄/ 张晋//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
445 |
明智的选择 觉悟的表示 ──论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的配合作用/ 丁胜利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 |
446 |
目睹周恩来处理西安事变 /童小鹏//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1.2 |
447 |
暮年张学良:叹喟人生之旅 感慨世间风云/ 赵子勤// 四川统一战线 ,2002.1 |
448 |
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论析/ 杨启秀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5.4 |
449 |
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准备/ 杨跃进 //团结报, 2000-12-26 |
450 |
南京国民政府与洛阳/ 吕九卿// 河洛春秋, 2002.2 |
451 |
南京政府在西安事变问题上未形成根本对立的两派 /侣洁志//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3 |
452 |
潘汉年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郭天祥//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4.1 |
453 |
评《东南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王红岩// 浙江档案, 2001.2 |
454 |
评抗战时期的地方实力派/ 林素兰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4 |
455 |
评美国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吴景平// 民国档案 ,1988.4 |
456 |
评析共产国际及前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张丽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6.6 |
457 |
评张学良“送蒋” /蔡志方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89.1 |
458 |
评张学良将军的思想演变/ 赵守仁//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1 |
459 |
剖析西安事变发生前叶剑英是否已经知道/ 窦春芳// 社科纵横 ,2007.7 |
460 |
“七.七”事变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演变 /靳宝民//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4 |
461 |
七十年,回首"西安事变" /李正义、杨娟茹// 当代陕西, 2006.12 |
462 |
齐齐哈尔市党史学会召开纪念北伐誓师六十周年、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西安事变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安喜凤// 理论观察 ,1986.S3 |
463 |
奇迹是怎样出现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必然性/ 陈贵富// 党史文汇, 1987.3 |
464 |
“千古功臣”张学良──兼评李尔重同志的《新战争与和平》/ 苏平//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6.5 |
465 |
千古功臣——杨虎城/ 吴长翼// 纵横 ,1994.5 |
466 |
千古功臣张学良/ 路梦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4 |
467 |
千秋功罪 任人评说——《张学良将军戎幕见闻》读感/ 张富娟 //中国图书评论, 1993.6 |
468 |
前苏联对待西安事变问题论析/ 赵全//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
469 |
前苏联在西安事变中的民族利己主义态度──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 /李淑霞//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1997.1 |
470 |
浅论“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策略转化的经济原因/ 王维宣// 甘肃理论学刊, 1991.1 |
471 |
浅论“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赖城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3 |
472 |
浅论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刘建武// 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86.4 |
473 |
浅谈蒋介石没有公开投降日本的原因/ 赵国锋 //南都学坛, 1992.4 |
474 |
浅谈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态度的变化/ 付江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 |
475 |
浅谈西安事变 /李和平 //福建党史月刊, 2007.4 |
476 |
浅谈张闻天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黎玉林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2 |
477 |
浅谈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 付江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 |
478 |
浅谈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原因 /徐兰//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1 |
479 |
浅谈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陈玉娥 //长白学刊 ,2001.6 |
480 |
浅谈周恩来统战工作的人格力量 /文克成//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