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礼佛——甘果上佛①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前有一人,年轻贫穷,来到他国,得到一个甘甜的果子,味香、色美、个大,为世间所稀有,便很爱惜它,舍不得品尝,心中想念父母,想把果子给父母吃,就拿着果子,回到维耶离国。

    其时,恰值佛进城,与诸位菩萨、大弟子一起来到一位长者家接受施主施食。佛刚过去,那个年轻人还未到家,就拿着果子放到佛走过处。从小到大,未曾见过佛,见到佛的足迹,相轮②如盖,光亮与颜色不断变化,也不缺损。他驻足观看,怎么看也看不够,心中觉得自己很幸运,把悲与喜都忘掉了,他想:地上行经的足迹尚且这样,何况佛本人呢,确实非世间所有;料想这位行人,必定还要回来,我应该拿着本打算给父母的果子,等待此人来,把果子献给他。佛未返回,年轻人坐在足迹旁,悲伤流泪,行路的人问他:“为何拿着果子如此悲伤?”他回答:“守着这无比尊贵的足迹,等待神奇之人回来。打算把果子奉献给他,等待见他的尊容。未能如愿,自卑福浅,所以悲伤。”路人云集围观,并且认为这人怪,以为他是疯子:“岂能知道走过去的人在什么地方?就这样守着吗?”

    佛到施主长者家坐下,众僧洗漱完毕,依次坐定。长者家老少一起动手布置好饭菜,摆满各种美味,都已备足。佛为那个远在路边持果敬候的年轻人行法布施。这时众僧吃过饭,施主想:佛不为我行法布施,却为那个拿着果子准备献给佛的人行法布施,是不是我们供给的饭食有什么不周之处呢?佛告诉阿难:“长者摆放饭食,是希望降福给他。所施虽多,但有所企求,心怀‘四惧’③,意在求涅槃。外边的那个年轻人,手里拿着甘果,一心一意没有他求,守着我的足迹,以慈悲心待我,想的是献果子。因为这些,发大道心,所以在这远远地为他行法布施。”长者思忖:这个人施的不过是果子,并没有珍奇佳肴,佛赞叹他的功德十分崇高妙好;我虽然豪富,摆设的食品丰盛,但权衡一下轻重,我的福分还不如他,我愿侍奉随从佛,去见年轻人。

    佛也起身,到守他足迹的人那里。菩萨、弟子、长者、居士及其余的人,当时都随佛同去。手拿果子的人,远远看见佛来了,身相④妙好,光明超过日月,立即前往迎佛,稽首礼拜,并跪着把甘果贡献给佛,当即发无上平等道心。佛放出光明,光明所照无边无际,震动了大千世界,十方诸佛及菩萨立刻显示出身影,宛如镜中影像,无论远近,没有显示不出来的。佛接受年轻人的甘果,转送给诸佛,让这个果子传遍无限远处。十方诸佛及诸菩萨,都从法衣中伸出闪着金光的手,放出千万条光焰。每条光焰的末端,都自然有宝莲花珠交络帐子、狮子座,上边坐着佛及诸菩萨,他们都手持宝钵,接受这个果子。每个人持一个果子,施展神变与行法布施,释迦牟尼释佛也如此。虚空中出现神、天,八维⑤上下,没有空缺之处,都来助欢喜,感慨赞叹,三界诸菩萨都得天人供养。当时奉献果子的人,悟得无生法忍⑥。佛预言他将来一定成佛,名为果尊王无上正觉,所拥有的国土像阿弥陀佛的国土。闻听佛的声音的所有国土,都自然清净,证得阿惟颜地。长者居士心向佛法的,成千上万,都证得不退转地,佛普度众生的大功德就是这样。

    [点评]

    年轻人与长者都为佛提供食物,长者提供的非常丰富,而佛却钟情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心地单纯,不搀杂个人所求。年轻人得到料想不到的果报——他将来会成佛。现实确实如此,上天往往让成功降临到心无旁骛的人身上。杂念过多的人,无论如何有才华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

    ①  出自王文元注释点校之《佛典譬喻经全集》。

    ②  相轮:佛三十二相中的足下二轮相。佛足下的纹样呈千辐轮的妙相,故称千辐轮相。如此精巧微妙的足纹,是佛为济度众生辛苦奔走作种种供养及布施留下的。此相不仅现于足底,亦可见于佛之双手。

    ③  四惧:指畏惧生、老、病、死四种痛苦。

    ④  身相:原本作“身伹(qū)”。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八十微妙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⑤  八维: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合称为八维。

    ⑥  不起忍;不起法忍,又称无生法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