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报恩禅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洪山报恩禅师,卫州黎阳刘氏子,祖辈都是大儒。报恩禅师不到二十岁就参加方略考试,被选拔为上等。后厌尘世,向朝廷请求辞官为僧。皇上允准他的请求,于是潜心佛道。他到投子那里不久,就领悟了佛法要旨。投子道:“你是将来的继承人,应好自护持。”报恩辞别投子义青禅师,谒见众多名僧,都得到印证赞许。丞相韩缜请他在西京少林开筵说法。不久,大洪禅师改律宗(佛教宗派,奉行释迦牟尼制订的佛教戒律,故名律宗。因创立者唐道宣住终南山,又名南山宗。——译者)为禅宗,请诏由报恩禅师任住持。

    报恩禅师上堂道:“如此启迪,谁是知音?即使听到一句话,千眼顿开,究竟有几人迷惑时遭逢达摩祖师!各位要认识达摩祖师吗?”于是抬手作捏的样子道:“达摩鼻孔在少林手里,若放开,任随他东土西天(印度——译者),说黄道黑,欺胡人骗汉人;若不放,经不住一捏。若有人要与祖师作主,便请出来与我相见,可有吗?”良久道:“果然这样。”

    报恩禅师曾经设置一百个问题,来考问学人。大略如:“假使千百劫难,所造业报不忘,为什么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恒河沙数一样的罪孽劫难都消除了?”

    报恩禅师素与无尽居士张商英友善。无尽居士曾写信询问三教的主要意旨,他写道:“《清凉疏》第三卷,西域邪见,不超出四见(佛教所说的“外道”的四种错误见解,①世间常;②世间无常;③世间常亦无常;④世间非常非无常。——译者),此地儒道,也不超出此四见。如老庄以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就是邪因。《易经》道:‘太极生两仪’,太极为因,也是邪因。若谓一阴一阳叫做道,能生万物,也是邪因。若以‘一’为虚无,则是无因。现在怀疑老子‘自然’与西天外道‘自然’不同。凭什么这样说?老子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欲则常,有徼则已。’已入其道,谓之邪因,难道有什么理由吗?《易经》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现在就是破除阴阳变易之道为邪因,排除不测之神,难道有根据吗?望于信后批示,以断除疑惑。”

    报恩禅师答道:“西域外道宗派有多种错见,概括言之,不超出有无四种错见而已。这四种错见是: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因为不一心向道,那么道非我有,故叫做外道。不以诸法为心,那么法随见异,故称为邪见。如果称之为有,有则有无。如果称之为无,无则无有。有无则有见竞相产生,无有则无见就会出现。如果也有也无见,非有非无见,也还是这样。不能脱离各种错见,就无法明了自己的本性;无法明了自己的本性,就不能知晓正道了。因此佛经道:‘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道:‘有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由此看来,邪正不同途,正是由于错见与了悟不同导致的结果。所以《清凉疏》认为老庄以道法自然,能生万物。《易经》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以自然太极为因,一阴一阳为道,能生万物,就是邪因。以‘一’为虚无,就是无因。我试着谈谈。三界唯心,万法一致,心生故法生,心灭故法灭。推而广之,包罗万有而非有,统而合之,终究寂灭(即涅槃。——译者)而非无。非无也就是非非无,非有也就是非非有。四执(执着于四种错见。——译者)既已消失,百非也就消除。那么,自然与因缘(佛教把人生的痛苦归结为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为缘,合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的,它强调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获得解脱前,都依此因果律。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译者),都是游戏之论,虚无与真实,全是假借的名称了。至于说太极和阴阳,能化生万物;常无和常有,就是众妙之门;阴阳不测,就是无方之神。虽然圣人设教,多方明示开悟,然而既已不同于一心,难道不是四见?用什么来说明呢?大概虚无作为道,道就是无;如果自然、太极、一阴一阳是道,道就是有。常无常有,就是亦无亦有;阴阳不测,就是非有非无。以前的大儒有的把万物的奥妙叫做神,就是非物,有物也就是无物。所以西天的大师们,都把心外有法称为外道,万法唯心叫做正宗。因为以心为宗,那么,各种错见自然消亡。言语虽然或许不同,不足以认为不同。心外有法,那么,各种错见竞相产生。言语虽然或许相同,不足以认为相同。虽然这样,儒道圣人,本来不是不知道,只是存而不论罢了。的确因为未明指一心,就是万法的本源,虽然或许论述了,犹如没有论及。例如西天的外道,都是大权菩萨启示教化的结果,充分表露诸多错见,曲折竭尽异端邪说,来证明佛法是正道。这就是作为圣人之道,正反都是本源的原因,这不是思索研讨所能识别的。所以古人说,从前因真谛未曾明晓,孔子尚且因此念念于心;而今明白道理有所依归,不应仍偏执衡量三教。然而知衡量三教是衡量,未必真知衡量;知衡量三教是实有,这才是真知衡量。这也是周孔老庄设教立言之本意,一切大事因缘成于开始,也成于终结。既然如此,那么,三教同一精神,同途而异辙。要穷尽正道本源,本来无须言说。若不是维摩大士,谁能透解此中意蕴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