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一个叫文喜的和尚从南方来到了佛教圣地五台山,当他来到一座寺院前时,迎面来了一位牵着牛的老翁,身边还跟着一个书童。老翁得知文喜到五台山拜谒的来意后,请他到寺内坐一坐。
文喜随同老翁进入寺内厢房坐下攀谈,老翁问:“现在南方是如何护持和弘扬佛法的?僧人是否都能奉持戒律?”
文喜说:“现在与以往不一样了!虽然佛寺遍布各地,寺院规模很大,有的寺院有僧人三百人,有的有僧人五百人,但是,很多僧人都不能很好地奉持戒律。实在是令人叹息呀!”
老翁说:“僧人队伍中,有的修行深的道行就高,有的修行浅的道行就低,所以僧人队伍中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就很正常了。”
文喜问:“您说的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在僧人队伍中各占多大比例呢?”
老翁回答说:“前三三,后三三。”文喜听后,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前三三,后三三”是什么意思,刚想问时,老翁却让书童端茶请他饮用。
此时,天色已晚,文喜请求在寺里住一晚。老翁说:“你还有执著之心,不能超脱于尘世之外,所以不便在此留宿。”
文喜听后,很不服气地回答:“我7岁就出家,至今学法已有数十年之久了,怎么还会有执著之心呢?”
老翁问:“那么你受戒了吗?”
文喜回答:“我早已受戒了!”
老翁说:“你如果没有执著之心,又何必受戒呢?”
文喜无言以对,只好告辞。
老翁让书童送文喜出寺,来到寺门外,文喜问书童:“这里是什么地方?”
书童回答;“这里是金刚窟般若寺。”书童刚说完就和寺院一起消失了。
文喜此时方才明白:五台山本来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老翁就是文殊菩萨现身变化来点化他的。
这时,只听见空中传来阵阵梵乐,文喜抬头一看,空中飘着一片五彩祥云,托着骑在金色狮子上的文殊菩萨。文喜赶紧跪下,向着菩萨连连叩首。等他再次抬起头来,祥云和文殊菩萨已经不见了。
小知识 僧人的“行”
行——佛教规定,僧人行走时,不得垂手及左右张望,必须直视前方七尺的地方;不能踩踏虫蚁及急行;不能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在一定区域内反复往返的行走,称为“经行”,经行应直行,不急不缓,如不能直行,应画地为相,随相直行。在绕佛经行时,七众弟子的次序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搭衣的男居士、女居士,穿海青的男居士、女居士,穿俗衣的男居士、女居士。到寺院游玩参观的游客,如是居士要参与绕佛经行,那就要注意了,如果穿着不符要求,就只能排在最后跟着走,千万不要挤到前面去,以免坏了规矩。
行,是僧人“四威仪”中的一种仪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