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传说:买点心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代有个和尚叫宣鉴,俗姓周,自幼出家,熟读经书,尤其精通《金刚经》,人称“周金刚”。

    宣鉴听说南方的禅宗提倡不读经、不拜佛,宣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师们个个口出狂言,呵佛骂祖。他愤愤不平,决心南下去与这些禅师较量一番。

    这天,他来到湖南澧阳地界,感到腹中饥饿。他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婆子在卖饼,就想买点饼作点心充饥。于是便上前询问:“老人家,请问你卖的是什么点心啊?”

    老婆子见是一个和尚,所携带的行李中还有书,便随口问宣鉴:“这是什么书?”

    宣鉴回答:“这是我写得《<金刚经>疏钞》。”

    老婆子就说:“你是个有学问的人。我有一个问题,你如果答得上来,点心白送给你;你如果答不上来,就请到别处去找吃的。”

    宣鉴说:“只要是有关《金刚经》的,就难不倒我。”

    老婆子说:“你刚才问我卖什么点心,我记得《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你想要点的又是什么心呢?”

    宣鉴一听,顿时茫然无措、哑口无言,只好默默离去。

    原来,《金刚经》中所讲的“心”,是指众生的虚妄心;“过去、现在、未来”,本来就是空无一物,是妄心的产物。所谓点心,实际是无一可“点”。

    当然,后来宣鉴改修禅宗,在澧阳龙潭禅院修持十多年,当地太守建德山禅院,便请他入住,终成一代宗师,后人称为德山宣鉴。他所传的禅法以棒喝为主,因此在禅宗临济宗里,又有“德山棒,临济喝”之说。

    小知识  《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佛教用金刚来比喻智慧有能断除烦恼的功用,由此得名。此经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实相者则是非相”,所以人们应该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也就是教导人们对现实世界不应执着或留恋。《金刚经》在我国弘传很广,中国禅宗南宗也将此经作为该宗的重要典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