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在《大乘止观法门》中云:“佛性即是净性,既不可造作,故染性与彼同体,是法界法尔,亦不可习成。”佛家讲究返回本性,顺从自然,只有真情真性,真知真见,才是真正的顿悟。学佛修道如此,日常生活也应该如此,该笑即笑,何苦压抑本性,让自己拘泥,也让他人不自在呢?
白云守端禅师是杨歧的学生,他非常用功,却缺乏幽默感。
有一天,杨歧问他以前拜谁为师,守端回答说:“茶陵郁和尚。”
杨歧又接说:“我听说郁和尚有一次过桥不留神,滑倒了,因而悟出禅理来,还写了一首偈诗,你可记得?”
守端连忙回答说:“记得,记得!这首偈诗是这样的: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歧听了之后,便笑着走了。
守端为老师的这一举动烦恼得整夜失眠,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杨歧为何听了郁和尚的偈子要发笑。
杨歧回答说:“昨天你有没有看到玩耍的小丑?”
守端说:“我看到啦!”
杨歧又说:“你在某一方面不如那个小丑!”
守端疑惑不解地问道:“老师指的是什么?”
杨歧回答说:“小丑喜欢别人笑,而你却怕别人笑。”
顿时,守端豁然开朗,领悟到个中奥妙。
杨歧一笑很平常,而守端过于认真,一味追问杨歧为什么而笑,岂不过于可笑。由此,不难明白,这则故事是劝人习禅时,切忌拘泥不化,把普通人情之常,看得过于严肃。
慧思在《大乘止观法门》中云:“佛性即是净性,既不可造作,故染性与彼同体,是法界法尔,亦不可习成。”佛家讲究返回本性,顺从自然,只有真情真性,真知真见,才是真正的顿悟。学佛修道如此,日常生活也该如此,该笑即笑,何苦压抑本性,让自己拘泥,也让他人不自在呢?
僧乎!其为人至,其为心溥,其为德备,其为道大。——宋僧契嵩《镡津文集·辅教编中》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禅宗六祖慧能《坛经·忏悔品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