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四姓人,名“伊利沙”,财富多得数不尽,但他吝啬而又贪婪,不肯吃好的、穿好的。当时有个贫穷的老头,与他比邻,每天都大吃大喝,非鱼即肉,宾客不绝。四姓人想:我的财产无数,反不如这个老头!于是杀了一只鸡,煮了一升白米饭,放到车上,到无人处下车。正要吃饭,天帝释②变成一条狗来到他面前,上下打量他。四姓人对狗说:“你若不能倒悬空中,我会给你吃的吗?”狗便倒悬空中。四姓人很恐慌,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又说:“你若不能将你的眼睛脱落到地上,我会给你吃的吗?”刚说完,狗的两只眼睛就脱落到地上了,四姓人慌忙离去。
天帝化作四姓人的身体,学他说话的腔调,乘他的车回来,吩咐外面的仆人:“如果有冒称四姓人的,棍棒伺候!”晚上,四姓人回来,守门人骂他,将他赶走。天帝把他的财富布施给众人。四姓人无家可归,家、财两空,急得发狂。
天帝化作一人,问四姓人:“你为什么发愁?”四姓人说:“我的财物没有了。”天帝说:“财宝令人多愁,五种灾祸来了就没有机会聚积财富了;自己不吃也不施舍,死之后成为饿鬼,永远缺衣少食;如若脱生为人,也难脱下贱。你不觉悟世事无常,富而吝啬,贪而不食,想要什么呢?”于是天帝为他解释四谛、苦、空、非身③的道理。四姓人心领神会,十分欢喜,天帝这才离去。四姓人回去之后痛改前非,布施于人,尽心尽力,终于悟得佛法。
[点评]
以善心对待自己,以善心对待他人,缺一不可。古往今来,无数作品讥讽过守财奴,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与莫里哀的《悭吝人》都被视为名著。本篇作品的特殊价值在于,它以很少的篇幅阐明了一个大道理:财不可守,因为以一人之力无法抵挡五家之祸。佛教认为,财产从来不为个人所有,而是与五家(王、贼、火、水、恶子)所共有。《智度论·十一》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又说:“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用,乃至藏埋亦失。”
古代、现代都不乏看透财产的人。宋朝的司马光用余财赞助邵雍治学,成就了一代哲学宗师,侍为美谈,这是财尽其用的绝妙注脚。现代学者胡适,不论其学术上的错误,仅就对钱的认识而言,绝对高人一筹,他死时仅余五毛钱,也就是说,所有的钱在死前都已经花掉了。
① 出自王文元注释点校之《佛典譬喻经全集》。
② 天帝释:忉利天之主(中国人称其为玉皇大帝),姓释迦,名帝释天或天王释。于古印度时称固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护法主神。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的守护神。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侍从。其形象,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
③ 非身:佛教教义。亦称非我、无我(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人无我(人空),认为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灵魂);法无我(法空),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佛教的无我学说,主要为反对婆罗门教的有我论,并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个命题,被称为三法印(有漏果报中,无我之实体,谓之无我;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