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在上巳日(节日名。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拔除去宿垢疢为大洁。”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译者)听到一个鹰巢中有婴儿的啼哭声,便架起梯子,从树上把婴儿抱下来,作为自己的儿子喂养。孩子七岁时,依托钟山大和尚僧俭出家,专修禅观。南朝宋太始二年蓄发、赤足,穿着锦袍、背着剪尺、拂子、拄杖,往来于皖山、剑水之间。
梁天鉴二年,梁武帝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禅师答道:“十二。”武帝问:“此是何意?”禅师答道:“在写字时节刻漏中。”武帝更加不明白。
武帝曾下诏画工张僧繇,命他画禅师像,僧繇下笔总是不能自定。禅师便以手指在他面门上分别披出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悲、或威严,此时僧繇竟不能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