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在延安成立
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时,各师都留下了一些部队,作为各师在后方的留守处,并在必要时参与保卫陕甘宁根据地的斗争。一一五师的留守部队有炮兵营、辎重营(由陕南红七十四师改编,陈先瑞主管);一二○师的留守部队有特务营(由陕北独一师独一团改编,白志文主管)、工兵营(由陕北独二师王兆相部改编,王兆相主管)、炮兵营、辎重营(这两个营由红二十七军改编,贺晋年主管)和三五九旅的七一八团(由红三十二军改编,团长文年生);一二九师的留守部队有特务营(由红二十九军改编,甘渭汉主管)、工兵营(由陕甘宁一、二、四团改编,阎红彦主管)、炮兵营(由红三十军改编,杜平主管)、辎重营(由陕甘宁三团一部与关中警卫营改编,陈国栋主管)和三八五旅七七○团(由红四军十二师改编,团改张才千),共9000余人。为了加强对各师留守部队的统一指挥,8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成立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并任命肖劲光为留守处主任,留守部队受留守处主任肖劲光统一指挥。
9月6日,八路军总部率部东进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留守部队,为适应战争形势,便利直接抗战的军事行动,指挥和扩大补给起见,将部队进行统一整编。10月,留守部队进行整编:一二○师辎重营、炮兵营改编为警备第一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钟汉华;一二九师特务营改编为警备第二团,团长周球宝,政委甘渭汉;一二九师炮兵营改编为警备第三团,团长阎红彦,政委杜平;一一五师辎重营、炮兵营改编为警备第四团,团长陈先瑞,政委罗志敏;一二○师特务营改编为警备第五团,团长白志文,政委李宗贵;一二○师工兵营改编为警备第六团,团长王兆相,政委张达志;一二九师工兵营改编为警备第七团,团长尹国赤,政委刘随春;一二九师辎重营改编为鄜甘独立营,营长陈国栋,政委刘永培,以及骑兵营,孔令甫、刘永源领导。三五九旅七一八(同年12月,改称警备第八团,团长文年生,政委帅荣)、三八五旅七七○团(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均照旧不变。在改编为警备团的编制以后,同时也恢复了营的建制,以及团的政治、供给、卫生等部门的组织与工作。
10月22日,成立五县(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何长工,政委郭洪涛,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动员委员会主任王观澜。同时,成立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司令员陈奇涵。
1937年12月,八路军留守部队改称留守兵团,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司令部(对外仍使用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名义)。1938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肖劲光为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曹里槐为留守兵团参谋长,莫文骅为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
1938年3月,日寇对边区的河防发动了进攻,为统一边区武装力量的调配和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边区保安司令部及其所辖的地方部队,统归留守兵团司令部指挥。此时,边区部队计有:一个旅、十个团、十个保安大队和一个独立营,共有15514人,装备有:长短枪8971支、轻重机枪455挺、迫击炮两门。
八路军后方留守部队肩负抗击日寇,“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党中央”的重大任务,执行超地方性的作战计划,并为开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培养和积蓄干部”,也是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支柱。
八路军留守部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37年10月的“建设正规化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战斗准备,培养和积蓄干部”的指示精神,致力于部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部队具有较高的战斗能力。留守部队的每一个战斗单位,都是从国内战争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从一开始组建,已有几年的战斗历史,绝大部分的指战员,有3—5年的战斗生活的考验,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排以上的干部,全部经过革命战争的考验,每人平均负过两次伤。经过长期的政治教育,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40%以上的共产党员作为部队的骨干,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由于文化水平低,装备差,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