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红二十五军入陕后,国民党先后调集豫鄂陕地区30多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五军实行堵截和追剿,企图在红二十五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消灭于商洛山区。1935年1月下旬,国民党军对鄂豫陕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采取大步进退的战术,于2月1日在柞水县蔡玉窑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一个团予以突然反击,歼灭一个营,击溃两个营。5日,红二十五军又在蓝田葛牌镇以南的文公岭猛烈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歼灭两个多营,余敌慌忙溃退。经过这两次战斗,国民党军一时不敢再进犯。
    2月下旬,红二十五军自郧西地区急速西进,途中先克宁陕县城,全歼县保安队,据城三日;后克佛坪县城,全歼县保安团。3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洋县华阳镇石塔寺伏击尾追而来的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二旅,击溃5个多营,毙伤旅长张飞生以下200余人,俘团长以下4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4月9日,红二十五军在蓝田县九间房将与其有联系的、由中共陕西组织掌握的陕西警备第三旅大部“击溃”被俘,中共党员张汉民等30余名共产党员被错杀,给党造成了损失和不良的影响,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①4月18日,红军攻克洛南县城。
    5月上旬,国民党军又调集30多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五军和鄂豫陕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妄图在3个月内将红军消灭。中共鄂豫陕省委进一步加强红二十五军的建设,积极进行备战,作出反“围剿”作战的方针计划,同时决定各游击师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就地开展游击战争;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采用“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方针,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
    6月初,各路国民党军分别向根据地开进。红二十五军主力由郧西出发,向北直插商县地区,4日夜在商县以南与国民党军激战,毙伤国民党军团长以下200余人,缴枪1OO余支。战后,红军继续北上,继而向东到庾家河地区。6月10日,红军在各路敌军的密集包围中掉头向东南疾进,13日,包围商南县城,14日,攻占富水关和青水街,俘国民党军营长以下170多人。随后,红军远程奔袭,攻占鄂豫陕三省边界要地和国民党军南线主力师补给站荆紫关,歼国民党军一个连,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此时,国民党军向荆紫关蜂拥而来,但官兵疲惫,大量减员,苏区内地方武装乘机在各地袭扰国民党军。红军主力于25日迂回到山阳县以北的小河口地区,稍事休整后,又后撤到袁家沟口和桃园岭一带设伏。7月2日,红二十五军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全歼国民党军陕西警备第一旅,毙伤团长以下300余人,俘旅长唐嗣桐以下14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期间,红二十五军还击溃、歼灭了大批地方民团,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军事“围剿”。
    袁家沟口战斗获胜后,为了把国民党军调出根据地,在外线寻机歼敌,扩大政治影响,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和第四路游击师3个大队乘胜东进,佯攻商县。7月12日,红二十五军从商县杨家斜北出秦岭,前锋抵达距西安城南10余公里的长安县杜曲、韦曲一带,威逼西安。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收到交通员送来的中共中央数月前发出的文件,并带来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会师于川西、准备北上的消息。当晚,省委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到西北苏区,与西北红军会合,巩固西北苏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并决定留鄂陕、豫陕两特委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16日,红二十五军主力从沣峪口出发。22日,第二次攻破佛坪县城。22日到达留坝县江口镇。30日离开江口镇向西北前进。
    8月2日,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共中央与红一、四方面军北上,由陕甘交界的陕西双石铺进入甘肃境内。3日,红二十五军以手枪团和军部交通队一部化装潜入两当城内,配合先头部队攻占县城,击溃敌自卫队、警察60多人。9日,攻克天水北关。11日到达渭河畔的沿河镇(今新阳镇)。全军3000余人涉过渭河激流,兵临秦安城下,国民党军弃城逃跑。14日,抵达静宁以北的兴隆镇(今属宁夏),切断了西兰公路。17日,红二十五军攻占了隆德县城,消灭了国民党新编第十一旅第二团第一营,俘获隆德县长和当地保安团长。当日晚,国民党第三十七军毛炳文部赶至隆德。激战数小时后,红二十五军主动撤出战斗,越过六盘山,经瓦亭、三关口,逼近平凉城。19日晚,红二十五军一部对平凉城实施攻击。20日,在白水镇以西的大堡山设伏,击溃国民党第三十五师一部,歼敌700余人。21日冒雨南渡汭河,毙敌团长马开基。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牺牲。28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崇信县金龙庙,在与中共中央、中央红军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决定向西北苏区前进。期间,红二十五军为进一步钳制国民党军,活动于隆德、平凉、崇信、灵台、泾川、华亭等地,切断西兰公路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二十五军,对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起到了战略性配合作用。
    9月7日,红二十五军进至西北苏区合水县豹子川(今属华池县)。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这里会议,决定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红二十五军政委,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会议还对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作了政治动员,要求部队整顿好军容,遵守纪律,注意团结,向西北红军学习,向西北苏区人民学习。8日,向陕北挺进,9日,进入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永宁山,与前来迎接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等会合。习仲勋等立即把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北的消息报告中共西北工委。中共西北工委组织部发出《为欢迎红二十五军北上给各级党部的紧急通知》,指出:“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会合,是争取陕甘、川陕的联系及联系全国各苏区,在苏维埃中央政府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下的一致行动。”我们要“动员全体党员及全苏区的每个劳苦群众,欢迎红二十五军北上陕甘同红军汇合,庆祝红二十五军北上的伟大胜利”。②同时,命令西北红军主力开赴延川县永坪镇,准备与红二十五军会师。还要求各级党组织举行各种形式的欢迎会、庆祝会,广贴标语,捐助食品和鞋袜,派代表慰问。西北军委接通知后,刘志丹起草了《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指令》,并召开会议,进行欢迎红二十五军的部署。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西北苏区延川县永坪镇,受到西北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天在永坪召开了欢迎大会。9月16日,刘志丹率领西北红军主力回到永坪,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刘志丹和徐海东先后讲话,号召两军亲密团结,携手并肩,共同为粉碎敌人“围剿”、巩固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配合主力红军行动而战。徐海东还代表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对西北党组织、红军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表示衷心的感谢。徐海东在回忆他与刘志丹见面时写道:“他是陕北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对革命忠心耿耿,深受陕北人民的爱戴。我们见到他,真是万分高兴。”两军会合后,为了互相学习,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部组织团以上干部到红二十五军慰问和参观。同时,西北军委还将直属的500多人的少共营拨给红二十五军以补充部队。至此,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4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两军会师,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北地区会师的前奏。
    在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前,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朱理治、聂洪钧已于1935年6月到达延川县永坪镇。永坪会师后,在由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组成的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朱理治任书记)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共鄂豫陕省委、中共西北工委与军队主要领导干部会议,西北工委的惠子俊、刘志丹、高岗、郭洪涛、崔田夫、马明方、张秀山和鄂豫陕省委的徐海东、戴季英等30多人出席,研究了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第三次反“围剿”问题。会议决定撤销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由马明方、王达成、白茜、朱理治、刘志丹、高长久、聂洪钧、徐海东、郭述申、郭洪涛、程子华、慕生忠、慕纯农、戴季英等组成。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李景波任秘书长,王达成任组织部长,郭述申任宣传部长,慕生忠任白区工作部长,白茜任妇女部长。中共陕甘晋省委下辖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神府工委。李景林任陕甘边区特委书记,张晨钟为神府工委书记。会议还决定改组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秘书长范子文,参谋长戴季英,供给部长白如冰。将红二十五军与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
    9月18日,中共陕甘晋省委在永坪镇召开大会,庆祝红二十五军与西北红军胜利会师。会后,红十五军团正式成立。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依次改编为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第八十一师;第七十五师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第七十八师师长杨森,政治委员张明先;第八十一师师长贺晋年,政治委员张达志。军团机关和直属部队编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和手枪团、交通队等,全军团共7000余人。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中共鄂陕、豫陕特委根据鄂豫陕省委决定,与9月上旬合并为中共鄂豫陕特委(又称陕南特委),书记郑位三。为集中鄂豫陕苏区的武装,特委决定,将各游击师和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第七十四师。10月上旬,红七十四师正式成立,师长陈先瑞,政治委员李隆贵,下辖两个营和一个手枪团,约700人。红七十四师建立后,以袭击、伏击等灵活战术,先后打退国民党军三次进攻,部队不断发展,在宁陕、佛坪地区开辟了游击根据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七十四师开赴泾阳,与主力红军会合。
    ①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张汉民等为革命烈士。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440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