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二十五军长征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一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红军,始建于1931年10月,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红二十五军余部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11月13日,红二十五军进行重建,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下辖红二二三团、红二二四团、红二二五团。
但是,国民党当局不容许这支军队和根据地存在,于1934年6月下旬制定了“围剿”鄂豫皖苏区的计划,妄图在3个月内将鄂豫皖红军全部消灭。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红军不断伤亡,难以得到补充。根据地被压缩分割为几个小块,人口锐减,生产遭到破坏,鄂豫皖苏区出现了十分困难的局面。9月,中共中央军委派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实行战略转移问题。会议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精神,任命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并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立即实行战略转移。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冲破敌人的围攻,开始西征,从湖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越桐柏山抵枣阳,旋北进河南,沿泌阳、方城、鲁山一线西进。12月8日,从豫陕交界的铁锁关(洛南县境内的箭杆岭)入陕。9日进至陕南洛南县庾家河镇(今属丹凤县)。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洛南县庾家河镇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会议由省委书记徐宝珊主持,省委常委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出席。会议认为,鄂豫陕边界地区是三省接合部,红二十五军到来之前,这一带就受过党和红军的影响,适合红军立足发展。这里国民党的统治比较薄弱,群众生活苦,容易发动群众斗争;位于秦岭山区,地理条件有利于红军防御和作战,距川陕苏区较近,有利于配合,适合创建新的根据地。会议作出《鄂豫皖省委关于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明确提出:“摆在党当前的紧急任务,是要加强红二十五军,加强争取群众的工作,首先打破敌人的追击和堵截计划,迅速创造新苏区。”①具体任务是:建立政治部的工作;猛烈地扩大红军,每个党团员以至每个战士要以扩大红军为首要任务;彻底执行苏维埃政纲,改善群众生活,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会议决定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中共鄂豫陕省委,但因战事紧急,未能确定新省委的组成人员,暂由原鄂豫皖省委成员代行新省委的职权。1935年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蓝田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了省委成员,徐宝珊、吴焕先、戴季英、程子华、徐海东、李隆贵、赵凌波、张明先、张希才、田守尧为委员,徐宝珊任书记,吴焕先任副书记。后又增加郑位三、郭述申、陈先瑞为省委委员。5月9日,徐宝珊病逝后,由吴焕先代理省委书记。
1935年1月9日,红二十五军攻克镇安县城,在陕西镇安、山阳、旬阳和湖北郧西等县边界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等斗争,摧毁了国民党基层保甲政权,在镇安、郧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乡苏维埃政权。2月上旬,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等县边界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财物,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2月,省委在湖北郧西建立中共鄂陕特委,书记郭述申(后为戴季英、郑位三),特委先后下辖镇安县委、五星县委,主要活动于镇安、山阳、柞水、旬阳、宁陕和郧西等县边界地区。2月下旬,红军开辟洋县华阳地区,建立了华阳革命委员会和7个乡革命政权。4月18日,红二十五军东进,攻克洛南县城,接着进至豫陕边的洛南、商县、商南、卢氏4县边界地区,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5月,省委在庾家河建立了中共豫陕特委,书记先后为郑位三、李隆贵。主要活动在陕西洛南、商南、丹凤、商县和河南卢氏等县边界地区,下辖刘家花屋等支部。
这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鄂陕和豫陕边的几个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以今陕西商洛市为中心区域,包括湖北省的郧西,河南的卢氏、西峡、淅川,陕西的洛南、商南、丹凤、商州、山阳、镇安、柞水、蓝田、长安、宁陕、佛坪、洋县、旬阳等县(区)的中心地带或边界地区,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50万。
中共鄂豫陕省委成立后,首先建立各级党组织和组建地方武装。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在豫陕边先后建有陕南抗捐第一军,后有豫陕游击师所属第一、二、三、四大队。在鄂陕边,有鄂陕游击司令部所属第三、四、五、六、七、九路游击师。分散独立的还有华阳、茅坪等游击队以及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所属游击队、赤卫队等。这些地方武装,经常保持四五千人之多,最多时达万人。
在以武装斗争为先导开创根据地的同时,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在根据地内建立了各级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党的组织有:中共商洛特委、鄂陕特委、豫陕特委、宁(陕)佛(坪)周(至)工委、镇安县委、五星县委、红岩寺区工委、山阳西区区委。苏维埃政权有: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镇安、五星两个县苏维埃政府、山阳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宁陕县土地委员会,以及13个区、70个乡、314个村苏维埃政府。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广泛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和政策,特别是红军同国民党军及民团英勇作战,公开处决民愤大的土豪劣绅,没收地主的土地财物分给贫苦农民,对群众利益秋毫无犯的实际行动,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鼓舞了广大群众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仅郧西县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就有1000多户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柞水县红岩寺区没收了地主530余亩土地,分给58户贫苦农民,还没收了4.2万多斤粮食、3100余斤腊肉、13头肥猪、1200余斤漆油,大部分分给了群众,少部分支援了红军和游击队。山阳县袁家沟口区的农民在全区范围内分配了地主的土地,谁佃种归谁的,分配后栽了界石,农民喜气洋洋地收割了分配土地后的第一料庄稼。洋县华阳区的农民没收分配60户地主的3200多亩土地、600多石粮食,农民群众高兴地唱道:“二月初六炮声响、警备二旅垮个光,华阳建起苏政权,土豪劣绅一扫光,分田分地又分粮,穷人翻身把家当,吃饭莫忘咱红军,翻身莫忘共产党。”反映了苏区的革命景象和广大农民翻身后的喜悦心情。在经济上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同时,苏维埃政府还发动农民镇压了一批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使乡村的土豪劣绅威风扫地,基层的反动政权纷纷垮台,根据地内出现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新局面。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4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