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陕甘宁特区党委的组建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初步改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由苏维埃制度向民主共和制度的转变。为了积极适应这一重大的变动,并保证和有效发挥党在该区域的领导作用,中共中央对苏区党的领导机构进行了新的调整,建立了以陕北当地干部为主要组成的陕甘宁特区党委。
    1937年4月,随着国共谈判的深入,苏维埃政权向特区政权转变的条件已日渐成熟。中共中央决定在陕甘宁特区范围内,及时组建与其相适应的党的领导机构,并决定在陕北省委、陕甘宁省委和相关特委基础之上,组建新的陕甘宁特区委员会。
    1937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并于同日召开中共陕甘宁特委第一次会议。林伯渠、刘长胜、王达成、罗迈(李维汉)、吴亮平、郭洪涛、习仲勋、马锡五、马丕勋、蔡畅、李坚贞、马明方、王世泰、罗梓铭、周兴、崔田夫、白治民等出席了会议。中央指定郭洪涛为陕甘宁特委书记,常委有郭洪涛、高岗、林伯渠、吴亮平、王达成、刘长胜、李坚贞。
    5月15日,陕甘宁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期一天,选举特区委员会是本次会议唯一的议程。出席会议代表84人,由陕北省委、陕甘宁省委、关中、神府特委及各县县委书记组成4个代表团,代表了边区32418名党员。代表们在会前悉数参加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苏区党代会),听取和领会了中共中央关于要把特区“转变与创立为抗日的及民主政治的模范区域,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模范区域,为实现民主共和国制度的模范区域”①的指示和要求。经大家的充分酝酿和协商,以票决的形式选举产生了特区党委。16日,苏区党的代表大会秘书处通报了选举结果:
    “苏区党代表会议于昨(十五)日举行特区党委选举,结果:高岗八十三票,林伯渠八十二票,吴亮平七十八票,马明芳(马明方)七十八票,李富春七十一票,周兴六十九票,李建珍(李坚贞)六十八票,郭洪涛六十四票,王达成六十一票,习仲勋六十票,白治民五十九票,刘长胜五十七票,崔田民四十九票,张秀山四十八票,刘景范四十八票,崔田夫四十六票,罗迈四十三票。以上十七同志均当选为特区党正式执委。罗梓铭四十一票,蔡畅三十六票,马锡五三十一票,王世泰三十一票,张邦英二十九票,马丕勋二十九票。以上六同志均当选为候补执委。”②
    17日,新组建的陕甘宁特委举行第一次执行委员会,推选郭洪涛为书记,王观澜为副书记,执委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王达成任组织部部长,吴亮平(后为王若飞)任宣传部部长,王涛任统战部部长,高克林任秘书长。特委机关驻地先设在延安市衙门西坡,后迁至小砭沟。
    为了使特区成为抗日的模范区,中共中央决心和特区党委一起,以“十倍的努力,去完成下列任务:(一)文化教育工作的加强;(二)群众生活的改善;(三)群众组织的改造;(四)新的民主制度的建立;(五)同一切汉奸卖国贼的破坏捣乱、阴谋、暗算做坚决斗争,以肃清心腹之患;(六)善于利用同外面的各种关系,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以扩大特区的影响”③。
    1937年5月,新成立的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发出“关于工会工作”、“关于改造赤卫军”、“关于改造贫农团”、“关于妇女组织”等指示,决定在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面前,对边区工作中的政策作必要的调整。
    后来,由于陕甘宁特区改称陕甘宁边区,特区委员会也相应地改成了边区委员会。陕甘宁特区党委和边区党委先后领导陇东分委(地委)、陕北东分区委、庆环分委、关中特委(分委)、三边特委(分委)、绥德特委以及蒙古工委、绥蒙工委等组织④。193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高岗接替郭洪涛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书记。
    ①《抗日新阶段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见《解放》第95期,1939年12月30日。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1939)》,中央档案馆1994年馆存本,第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④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3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