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民主选举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根据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提出的“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精神,1937年5月12日,西北办事处正式颁布《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共13章29条。《条例》规定:陕甘宁边区“采取普通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还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被剥夺公民权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的颁布,标志着边区选举制度的确立。随后,西北办事处设立边区选举委员会,由蔡树藩任主任,高朗亭任副主任,办理边区的民主选举事宜。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陕甘宁边区党委根据抗日救国纲领,在边区范围内提出了《民主政府施政纲领》,要求“实行民主普选制度和议会政治,发扬前在苏维埃下已经实行的各种民主设施”①。为了具体推行好普选制并选好代表,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在7月6日发出了《关于选举运动的指示》,明确指出“在七月份以选举运动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重申“现在是普选,除汉奸外,不分阶级,都有选举权。苏区现虽无别党,但我们已允许别的党派存在”。②在选举前,先行训练干部,向群众广泛宣传选举的意义、政策和办法,进行选民登记并在选举前半个月张榜公布,把选民和非选民分别写在红白榜上,让群众监督,不使一个坏人混入红榜。在选举中,强调向群众总结与公布苏维埃工作,批评政府的错误和缺点,把选举运动与反对贪污腐化、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结合起来,把廉洁公正、能为群众办事的优秀的革命分子选进领导机构。
    与此同时,边区各单位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不让一人站在选举之外”。当时,由于许多民众还未意识到选举在抗战中的重要性,认为目前工作只是抗战、交救国公粮,因而在选举运动中表现不积极。登记选民时,许多民众避免登记,以为登记人口是抽壮丁当红军,也不许老婆登记(如延川乡);有些群众组织不敢报名,如哥老会(蟠龙乡才只有两人登记他们是哥老会的);延川乡的地主背地里怀疑“恐怕又要打土豪、分田地了”,由此引起许多民众的恐慌。其原因就是不了解此次选举在抗战时期所具有的关键性意义。为此,毛泽东、张闻天、林伯渠、谢觉哉等围绕选举发表文章,宣传党的主张,阐明边区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它与苏维埃选举的不同点,解除边区民众的思想疑虑,激发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边区的具体实际,边区党委和西北办事处采取了多种灵活有效的宣传动员方式,如在群众大会上作报告,联系抗战形势、民众的迫切要求来阐明选举的意义和作用(如延安县四区);组织宣传队,散发标语传单,通过办画报、编写抗日歌曲、动员剧社下乡表演等手段,生动、简洁而有效地动员民众参选(如延水县);宣传工作与群众团体相联系,与群众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以此会引起群众的兴趣(如江宜乡),有的还采取一家一屋、个别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在时间上采取白天对妇女,中午和晚上对男子(如延安东一区)。这些对广大群众的选举宣传、解释与教育工作,“是决定选举运动能否完成的一个基本条件”③。
    经过试点后,1937年7月边区第一次选举运动,由下而上地逐步展开。主要工作步骤有:(一)宣传发动。主要是向群众阐明从苏维埃民主制向抗日民主制转变的必要性和意义,目的是使选民接受抗日民主的选举制,并能积极投入到选举活动中来。(二)审查选民资格和选民登记。这是选举运动的组织工作基础。因为居民人数是确定乡代表、区以上议员数的依据;选民资格决定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审查和评议政府工作。由政府工作人员向选民作政府工作报告,选民对政府工作进行评审、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评议,以利于选民了解和关心政府工作,考察干部的业绩,决定取舍,进行换届改选。(四)提出候选人名单。候选人名单分别由共产党组织、贫农团、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组织提出。由于地主、富农没有适当的组织,因此往往没有他们的候选人,极少数地主、富农分子及其他民主分子的候选人名单,一般由共产党组织提出,而且还要向群众做工作,才能获得通过。(五)正式投票选举。因为边区的经济落后,文盲众多,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所以,投票方式灵活多样,最基本的乡选方式是召开选民大会,采取“认人”(被选人背朝选民)投豆,或由工作人员边念候选人姓名,选民“烧香”点洞,辅之以流动票箱,深入到选民家中,进行投票。(六)召开乡代表会和各级议会。确定今后的工作方针和选举产生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这是选举最关键的步骤,关系到边区各级政权组织掌握在谁手里和各级政府工作的成败。(七)选举工作总结。由各级选举委员会对各该级的整个选举工作作出总结,将选举经过、选举结果,以及经验教训,报上一级选举委员会和政府,选举最终结束。这些选举步骤和选举方法,折射出边区追求民主的精神,以及边区民主选举的普遍性和真实性。据不完全统计,这次选举全边区参加投票的选民平均占选民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不少地方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按照选举办法规定,边区范围内以20人为单位,选出1名乡代表,由乡代表会推选乡长;以50人为单位选举区议员,由区议会推选区长;每200人选举县议员1人,由县议会产生县长;每1500人选举边区议员1人,由边区议员推选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11月,在完成乡选、县选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边区议会的选举,各县市的党委陆续提出边区代表大会候选人名单。经过各地直接选举或县代表大会选举,于12月选出边区代表500多名。进而组成了边区政府,推选林伯渠为政府主席,张国焘为副主席,并于12月13日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至此,历时半年多的边区选举运动结束。
    陕甘宁边区第一次群众民主选举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虽然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但在全国民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推动了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化进程,日渐成为全国“抗战和民主的模范区”。首先,边区第一次群众选举提高了民众的民主观念,推动了边区政权民主政治化进程。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是中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开创者。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以及民众在选举运动中的亲身体验,根据地的民众民主观念逐步得以培养,参加选举的热情也逐步高涨。边区人民在第一次选举中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参加选举者一般都在70%以上,有的地方达80%以上。如延安蟠龙区几乎全体选民都参加了投票,许多极少出窑洞的小脚妇女,也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去参加选举,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其次,边区第一次选举的顺利进行,支援了前线抗战。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了边区的抗战动员,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抗战。在抗战紧迫的形势下,民主选举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抗战动员工作,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决不能分开的。因而,可以把这次选举“看成是一个极大的抗战动员运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特区成为全国抗战与民主的模范区域”。④经过这次选举,边区民众的抗战积极性大为高涨。在一年多时间里,边区就有十分之一的人民上前线直接作战,上缴1.5万石救国公粮,慰劳前方毛袜手套8万余双。⑤再次,这次选举密切了党群关系。乡政府是边区政权的基层组织,是边区人民最直接的政权机关。边区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通过乡政府去执行,边区各项任务的完成,乡村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都与乡政府工作有直接关联。因此,乡政府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由于乡政府机关直接与群众见面,群众也就最了解乡政府的工作,也最能鉴别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好坏。因而,群众最关心乡级的选举。边区政府在领导选举工作中,也始终把重点放在乡级选举上,从试点开始,对乡级选举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抓得很紧很细,把真正为人民办事的人选进乡政府机关。最后,选举方式采用无记名投票,能够使选民能够完全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意愿,也是民主得以充分实现的途径。边区采用正规的票选法外,还根据选民不识字的状况,变通投票法,采用投豆法、烧孔法、投纸团、画记号以及举手法等。无记名投票与苏维埃时期公开表决的方式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
    ①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②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页。
    ③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页。
    ④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⑤1938年10月1日延安《新中华报》。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