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他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总结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经验,系统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阐明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①战争的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的许多特点,基本的特点是,“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②。“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③
    第二,根据敌我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战争过程中的发展变化,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④他着重分析了争取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和相持阶段中敌我斗争的形势,指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⑤同时,毛泽东还阐明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和作战形式等。他指出:“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⑥抗日战争三个战略阶段的作战形式,第一阶段,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是辅助的。第二阶段,则游击战将升到主要地位,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运动战再升为主要形式,而辅之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但这个第三阶段的运动战,已不全是由原来的正规军负担,而将由原来的游击军从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去担负其一部分,也许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阐述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动员,离不开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等项政治原则,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⑦但是,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因此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的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
    第四,在论述兵民是胜利之本时,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⑧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还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唯武器论”,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⑨不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也就不能有广大的游击战。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陷敌于灭顶之灾,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终的胜利。
    最后,在讲演结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⑩“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11)
    毛泽东这些异常清晰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回答了当时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持久抗战的信念。《论持久战》使国民党高级将领也不得不佩服。程思远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副主席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达,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12)傅作义读了《论持久战》后,感到他自己所思考的抗战的重大问题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他让军官们阅读并指示在该部军政干部学校研究学习。(13)卫立煌在《论持久战》发表后,即让秘书陪他阅读,该书不但使他对八路军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战的意义有所了解,而且认识到抗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相持阶段,对他的“速胜论”和“唯武器论”观点也有触及。周恩来把《论持久战》从武汉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将其翻译成英文并向海外发行。毛泽东亲自为该书英文本写了序言,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14)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但也有某些方面发出“责难、挑战和质疑”。毛泽东收集了不少材料,准备撰写《再论持久战》予以回应。周恩来也提请毛泽东作《再论持久战》,但后来没有写成。(15)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9—45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3页。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5页。
    (12)程思远:《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13)蒋曙晨:《傅作义传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9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1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