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持久战的认识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原打算“速战速胜”,3个月灭亡中国,但他们没有料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会如此迅速地深入到其后方牵制和打击他们的有生力量,也没有料到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对他们的疯狂进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所采取的单纯防御作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和消耗了日军的进攻速度及力量,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日军的进攻态势,日军先后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对国共两党和国内各界人士都产生了很大震动,由此对抗日战争的前途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在国民党方面,全面抗战开始前,国民党营垒中就一直存在着“亡国论”的思潮,有人宣扬“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日战争开始后,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大肆散布“再战必亡”的论调,宣扬民族失败主义。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也曾抱有侥幸速胜的心理,并指望英、法、美等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支援。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3个月,国际形势一定会出现变化,苏联必然会出兵,战争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这是一种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迅速结束战争的“速胜论”思想的表露。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应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但当这些幻想破灭以后,他们又陷入了亡国论的悲观情绪中。
    在共产党方面,一些人由于看到国民党军事上的严重失利,便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有人过低估计了日本的力量,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正规军的力量,把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两百万正规军上,急于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有的人对于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和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战争能力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客观的思考。国民党和共产党内部分人的错误观点,也在国内各界人士中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影响着抗战大局和人们的思想情绪。
    当时国民党高层人物中对于抗战总体战略初步形成了“持久战”的共识。1932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昌举行的“军事整理会议”上阐述了他的对日作战方针,他说:“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日本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条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之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条阵地来抵抗,这样一步一步的兵力、一线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但是蒋介石“长期抗战”的口号基本局限于单纯军事战术范围内。毛泽东“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①。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就指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革命势力的事业,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成功的,必须准备花费长久的时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②1936年7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认为中日战争延长多久,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他坚定地说:“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作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③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他始终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④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的内线作战和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战役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的进攻战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从而奠定了抗日持久战略的理论基础。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也都相继发表文章和讲话,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
    在经过抗日战争前10个月的对日作战后,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党内也有轻敌的思想,这使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以来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⑤他决心要驳斥这些论调,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为此,毛泽东提议成立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吸收一些中央领导人、中央一些重要理论干部和军事干部参加,大家共同读书,共同研究问题,以便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形成系统的正确的理论。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挤时间读书,研究理论,并把重点放在了哲学上。除了读马列主义的原著外,他还读了国内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毛泽东读了不止一遍,还写下了约3000字的辑录。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毛泽东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读后感到“颇为新鲜”。在军事著作方面,毛泽东认真研读了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还特别关注新闻时事,送给他的报纸、杂志,他都认真地读。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毛泽东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得以升华为理论概括,回答了当时许多人无法全面系统回答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无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他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中日战争是持久战,但不是仅仅依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造成持久,而是依靠共产党领导敌后人民实行全面抗战造成的持久。共产党必须深入到敌后去,领导这场持久战。这是共产党领导持久战的开始,也是认识持久战规律的开始。此后,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实践,使毛泽东初步总结了持久抗战的规律,也证明了持久抗战的可行性,最终写成了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著作《论持久战》。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5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20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0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