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青团改造后的西北青救会及所辖边区组织
1936年11初,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动和全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已经高涨的实际,作出了根本改造共青团的决定,要求把青年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青团变为非党的广大青年群众的统一战线组织,苏区共青团要改造成为全苏区青年的各种文化、教育、体育、军事等团体的联合组织,在组织内实行广泛的民主,并以一切方法同国民党区域内的青年团体取得联系,使全苏区的青年成为全中国广大青年群众的模范。作为全国共青团主体和全国唯一根据地——陕甘宁根据地的各级团组织,率先响应并坚持执行党中央的决定,立即自下而上的实行了改造,相继建立了各级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会),共青团团结青年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使由青救会担负起来。共青团经过改造,组织人数由原来的2万团员猛增到16万青救会员。
1936年11月初,共青团中央在开始改造共青团之时,即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冯文彬兼任主任。
1937年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会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陕北省、陕甘宁省、关中特区、西安及其他省区的342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党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洛甫、周恩来、朱德、博古等出席大会并分别讲了话,希望青年团结起来为国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大会确定青救会的中心任务是“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奋斗。”决定成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为西北青年运动的领导机关和全国各青年救国团体的最高机关,选举55人组成第一届执委会。
常 委:冯文彬 白治民 高朗山 刘秀梅 李瑞山 黄庆熙 徐宽仁 刘西元(候补) 胡耀邦(候补)
主 任:冯文彬,以后由白治民、高朗山分别接任。
1937年12月初,西北青救会移驻云阳,另组特区青救临委会领导边区青年运动。
(一)陕北省青救临委会和陕北省青救会
1936年12月26日,团陕北省委召开了安塞、安定、靖边等县青救会主任联席会议,成立了陕北省青救临委会,选举执行委员17人,主任由高朗山担任。
1937年4月7日至9日,陕北省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县蟠龙镇召开,12个县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正式成立了陕北省青年救国联合会,选举执行委员10余人,高朗山被选为主任。不久由白向银接任。
1937年7月,陕北省行政区撤销,省青救会随即停止活动。此时成立东地区青救会,主任王治周。同年9月,随东地委和西地委的撤销,两地区青救会也停止了活动。
(二)陕甘宁省青救临委会和陕甘宁省青救会
1936年11月,陕甘宁省青救临委会成立,主任白治民,后由李广业接任。
1937年3月29日至4月1日,陕甘宁省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在曲子镇召开,西北青救会筹备处向大会发了贺电。大会总结了春季“冲锋季”工作,讨论了陕甘宁省青救会的工作与任务,正式成立了陕甘宁省青年救国联合会,主任李广业。
1937年8月,陕甘宁省撤销,省青救会即停止了活动。
(三)陕甘省青救临委会
1937年1月成立,主任白向银。3月,陕甘省撤销,省青救临委会即停止了活动。
(四)关中特区青救会
1937年3月,陕甘省撤销后,部分县划归关中特区领导。3月29日,关中特区青年救国代表大会淳耀县桃渠河召开,正式成立了关中特区青救会,胡秉坤当选为主任。
(五)神府特区青救会
1937年5月,神府特区接到中央改造共青团的决定后,即建立了神府特区青救会,张汉武、贾怀济先后任主任。
抗战爆发后,中央相继撤销了陕北省和陕甘宁省,这时除关中和神府特区青救会外,又先后建立了三边特区青救会、陕甘宁(庆环)分区青救会,并派人到洛川特区,绥德警备区筹建青救会,开辟青年工作,另有直属县、市青救会12个,以上组织继续归西北青救会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