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陕甘宁边区青救会
抗战开始后,全国青年救亡运动迅猛发展,边区青年统一战线的领导有了新的变动。为了适应抗战形势之迫需,加强与全国青年抗日团体的联系,西北青救会于1937年12月初移驻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专门负责全国青年统一战线之责任,另行组建了陕甘宁特区临时青救会,领导边区青年运动。1938年10月召开了边区青年救亡代表大会,边区青救会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
(一)陕甘宁特区临时青年救国联合会
1937年12月3日,西北青救会移驻云阳,即决定成立陕甘宁特区临时青救会,由高朗山、白向银、黄庆熙、李瑞山、刘秀梅、张汉武、白志明、鱼才郎、马志珍9人组成,主任委员高朗山。
特区临时青救会领导关中、三边、庆环、神府、洛川特(分)区青救会和绥德警备区青年团体以及12个直属县市青救会。1938年1月,特区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后,特区临时青救会即改为边区临时青救会。
(二)陕甘宁边区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与历届青救会
1938年10月2日至7日,陕甘宁边区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204名代表参加了大会,贺龙代表党中央讲了话,希望边区青年把边区的模范作用推广到全国去。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要求边区青年担负起把全国青年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任务。边区党委代表王观澜、中央青委副书记冯文彬、全国民先总队长李昌等分别讲了话,高朗山向大会报告了边青救一年来的工作。大会通过了武装边区青年参加抗战、加强边区青年文化教育、巩固扩大青救组织、改善边区青年生活等决议案。大会正式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青救会,选举执行委员29人,高朗山担任主任,以后白向银接任。其他负责人先后有白向银、白志明、林红、刘异云、胡秉坤、许光、曾泉生、张维明、王治周、叶方、李瑞山、韩天万、杜绍西、黄爱民、荆健、田澍等人。
1939年6月初边青救召开第二次扩大执委会,决定改乡俱乐部为乡青救会,学校一律成立学生会、军队、机关和自卫军组织青年队,各级青救会主任改称主席。边区青救会领导关中、三边、陇东、神府、洛川、绥德分(特)区青救会和陕甘宁边区学联及十一个直属县市青救会,1941年9月又接管了延安市青联。
1942年8月,为贯彻“精兵简政”、“紧缩组织”,“加强下层”的原则,中共中央西北局提议边区青救会、总工会、妇联三团体合并,组织边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内设宣传、组织、职工、青年、妇女五部。三团体合并后,工、青、妇组织仍独立存在,此时,边区青救会主席先后为高朗山、李瑞山、王治周。
(三)各分区(特区)青救会组织沿革
1、关中特区(改为“分区”时间待查)青救会。1937年3月底成立(如前述),原辖淳耀、赤水、新正、新宁、中部(黄陵)、洛川等县青救会。洛川特区青救会成立后,中部、洛川等县青救工作划归洛川特区领导。负责人先后有胡秉坤、王治周、李阳山、张万玉、朱平。
2、三边特区青救会。1937年10月成立,辖盐池县、定边县、三段地青救会。1937年12月改为三边分区青救会。1942年原直属县靖边县和新增设的吴旗县青救会也划归三边管辖,同年冬改为三边地区青救会。白成铭、李阳山、张志明先后任青救会主任。
3、陕甘宁分区青救会。1937年8月陕甘宁省建制撤销后建立,辖庆阳、合水、镇原、曲子、环县、华池等县青救会。1938年初改为陇东分区青救会(也有人说用过一段“庆环分区)”。张方海、李瑞山、薛崇华、田澍先后任青救会主任。
4、绥德警备区青联办事处。西北青救会1937年秋派人去绥德警备区开辟青年工作,对内为中共绥德地委青年部。对外以绥德警备区政治部民运科名义进行工作。1940年9月1日~7日在泽东青干校绥德分校召开了警区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绥德警备区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简称警区青联办事处),选举执行委员7人。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地青年团体,1944年2月子洲县成立后,青年工作也划归警区青联办事处领导。负责人先后是王朗超、张维明、丁秀、张方海、项军,郝振邦。
5、神府特区青救会。1937年5月成立,1939年2月改为神府分区青救会,1942年划归晋绥边区青救会代管。辖佳芦县(后撤销)、国统区府谷、神木东区、神木西区、高安堡区和根据地太和寨区、杨家沟区、张家峁区、陈家坪区、沙峁区、马镇区青救会。贾怀济、刘佩珍、纪曦晨相继任主任。
6、洛川特区青救会。1937年11月西北青救会派人到洛川工委负责青年工作,辖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等县青年工作。1938年成立洛川特区青救会。1941年初洛川特委并入富县县委,洛川特区青救会随即撤销。负责人有杨树青、刘书亭。
7、延安市青联。1940年10月西北青救会为统一领导延安市内各青年团体的工作,决定成立延安市青联,指派赵迺光负责筹备处工作。同年11月17日,召开了延安市37个青年团体参加的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延安市青联,直属西北青救会领导。1941年11月交边区青救会领导。赵迺光、王怀安、章泽相继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