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陕甘宁边区各界青年联合会
抗战胜利前夕,青救会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青年通过抗战的锻炼,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分子大批踊现,一般的青年群众团体已经不能满足青年进步的需要,致使青救会组织痪散,工作处于消沉状态。在党的“七大”期间,边区青救会、边区学联和西北青救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建立了解放区青联筹委会。1946年初,边区青救会改为边区青年联合会,并制定了新时期边区青运工作方案。同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批转了边区青联的青运工作方案,要求地、县党委配备青年干部,建立各级青联组织。
同年4月20日,边区青救会召开执委扩大会议,总结边区青年在八年抗战中的经验和作用,提出了今后青年工作的任务。为适应边区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的需要,继续发挥边区青年在解放战争和边区建设中的模范作用,会议正式决定将边区青救会改为边区各界青年联合会(简称边区青联),成为解放区青联筹委会中的一支骨干力量。选举王治周、苏一平、田汉汀、曼秋、刘立夫、王怀玺、王成周、冯明亭、张万玉、刘廷芳等11人为青联委员,王治周为青联主任。
边区青联成立后,各分区、县青联也相继建立,在动员边区青年参加生产、发展教育、参军参战、投入土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了边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试建工作。1948年5月青年团边区筹委会成立后,边区青联工作重点转入团结全体青年参加新民主主义建设。1950年8月,西北青联成立后,边区青联随之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