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央领导人对幼教工作的关怀与支持
儿童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党历来就关怀和重视幼教事业。早在三十年代初期,党的地下组织就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创办了抚养儿童的机构。党中央到达陕北苏区后,从1937年开始,就在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了各种类型的保育院、幼儿园和托儿所,抚养着革命的后代。党中央及其领导同志不仅制定了幼儿教育方针、政策及实施办法,而且为幼教工作题词、捐款,亲自看望孩子们。
1938年毛泽东两次为保育院题词,一次是“好好的保育儿童”,另一次是“儿童万岁”。1940年,他给中央托儿所题词为“已有进步”。毛泽东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保育工作者。此外,朱德、林伯渠和徐特立也先后题词。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领导同志对幼教事业的深切关怀。
解放战争时期边区自卫战争爆发前夕,保育院、托儿所将要撤离延安,毛泽东亲临中央托儿所,看望孩子们,到宿舍摸了小床上的被褥,看看薄不薄;又看了孩子们的小菜园和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礼堂;后又到游戏场,用手推一推摇船的绳子,看看结实不结实。毛泽东还询问了小朋友的名字,问生活好不好,学习识字没有。毛泽东特别问到烈士孩子的情况。此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在百忙中也去看望过孩子们。
婴幼儿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刻,此阶段儿童需要足够的营养,但在战争年代,经济困难,物资缺乏,尽管如此,党中央仍多次指示,要保证儿童的供给,其标准与伤病员等同。毛泽东、朱德、项英、贺龙以及其他领导同志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足够营养,经常捐钱捐物,解决保育单位经济上的困难,以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
周恩来当年是驻重庆办事处负责人,他听说延安保育院流行白喉时,非常操心和惦记孩子的健康。他委托美国驻延安观察组的飞机,将防治白喉的疫苗送到延安保育院。经积极治疗后,孩子们转危为安了。此外,周恩来对保育院送去的请示报告、拨款计划等,总是百忙中挤出时间亲自审阅,并尽可能予以照顾和解决。
延安第二保育院筹建时,朱德亲自为该院选择院址,几次亲临指导建院工作。新院落成后,他又不顾夏天炎热和疲劳,几次去院到孩子生活区看望孩子们。1945年10月初,康克清陪同朱德又一次来到保育院,上山看望孩子,回到院部休息时,向院领导询问工作情况,指出:孩子的父母在前方打仗,你们一定要把孩子带好,让他们的父母放心。在谈到经济和供给问题时,他说,对孩子的副食标准,按照医院伤病员的副食供给标准发给。延安的机关多,买鸡、肉、蛋等困难,可到离延安远一点的乡下去买,要多想办法,把孩子的生活搞好。同时,还要搞好卫生,多带孩子去室外活动,以便吸收新鲜空气,增强抵抗力,少生病,使孩子身体健康,并鼓励保育院的工作人员要热爱专业,安心搞好本职工作。1945年12月他还接见了模范保育员李惠清、贾雨才等同志,并招待他们吃晚饭。1944年秋,筹建第二保育院时,康克清负责指导建院工作,从选院址、打窑洞、盖房子到制作桌椅、小床、玩具、购买药品等,她都亲自指导。蒋胡敌军进攻延安时,保育单位的转移工作也由康克清负责,指挥安排。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在接见延安第二保育院院长时,指示部队赠送给孩子们两台座钟、一辆胶轮大车、一架显微镜、一头奶牛,还有奶粉、罐头、每个孩子两身衣料,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该院行军至军寨村,徐向前知道他们第二天要路过这里,担心他们连续急行军几天几夜、爬山涉水、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孩子们吃喝不好,便请陈庚派一个营的兵力在山头保卫他们,让孩子们休息。这一夜,该院全体同志和孩子们饱饱地吃了一顿,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一次,彭德怀从前方回延安,路过汾阳县,得知该院要去太行解放区,便对他们说:“现在正是天气最寒冷的季节,要在这种天气里翻过那座终年积雪的绵山,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受不了。”指示保育院先在此休整两三个月,等来年春天再走。保育院住在汾阳,贺龙接见了该院的领导同志,并亲切地说:我们已接到中央的电报,知道你们要来,中央很关心孩子们,尽管这里物资困难,我们仍决定接照延安孩子们的生活标准供给,以便保证孩子的健康。还指示当地负责人,对保育院的儿童要按照规定的标准供应白面和肉食。一次,延安第二保育院夜行军要路过新区,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第一野战军后方留守处专门派了一名指导员带领一班战士,武装护送孩子们平安通过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