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

刘宪曾 刘端棻


    边区的幼教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幼教方针的具体指导下,逐步开展起来的。土地革命时期,由于根据地不稳定,不具有开展幼儿教育的条件。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成为相对稳定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幼教工作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关怀下才开始发展越来。
    1938年7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该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具体指导边区的幼教工作。它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宋庆龄、何香凝、李德全、邓颖超等13人为名誉理事,丁玲、蔡畅、康克清等17人为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推选出:徐明清、杨芝芳、陈壁如、夏沙等11人为常务理事。同时先后办起了蓝家坪托儿所、延安第一保育院、中央托儿所、延安第一保育员等育托机构,收抚军人、烈士、干部的子女及战区的难童,解除了父母的拖累,抚育了烈士的遗孤,为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军人要奔赴前线,干部要投入土地改革及其它革命工作中,为解决他们的拖累,同时也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烈士遗孤和战区难童的抚养问题,边区又先后成立了15个托儿所,主要是收托军人子女。此外,1948年以后还相继成立了边区妇联托儿所(全托)、群众报社托儿所(全托)、职工托儿所(半托)、关中家属队托儿所(半托)、绥德妇联托儿所(半托)等,以解决本单位职工子女入托的问题。1949年初,边区妇女第二届代表大会的提案中提出:边区不仅要开展机关、学校的幼教工作,而且还要开展群众幼儿教育事业。这就向边区的幼教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