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区的托儿所和幼儿园
边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主要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和保育院进行,这里介绍几个有名的托儿所和幼儿园:
兰家坪托儿所
兰家坪托儿所于1937年8月成立,是在陕甘宁边区创办最早的一个托儿所,专收各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在所儿童24名,其中两岁以上的18名,两岁以下的2名,四至七岁的4名,父母亲在延安工作的17名,父母亲一方在延安工作的4名,父母亲在前线工作的3名。所里有工作人员15名,其中所长1名,保育干事1名,教员1名,保姆7名,其他工作人员5名。
该所经费,除由政府按规定发给米粮和肉食费外,还有护士基金以及各种生产所获得的收益。医疗卫生由边区卫生处负责。所里有窑洞11孔,其中儿童宿舍3孔,食堂1孔,其余是职工宿舍和厨房。
中央托儿所
中央托儿所建立于1940年春,开始时只有儿童7名,工作人员不到10名,6孔窑洞。1941年底至1942年初窑洞增至20多孔,自己还动手修盖了平房。1945年在所儿童已达到90多名,工作人员也增加到39名,其中所长2名,保育干事1名,教员1名,管理员2名,炊事员5名,公务员2名,保育员数名。
中央托儿所曾得到居住美国的进步华侨援助。他们出于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主动捐了部分钱和物资支援祖国。这些捐献物资远渡重洋运回祖国后,被国民党扣留,后经民主人士呼吁和实际帮助,才将一部分物资运到延安。该所将所得物资全部充实了儿童的生活需要。在援助的物资中,有少数物资如鱼肝油精、盘尼西林、代乳粉、疫苗等,对增强儿童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感谢侨胞们的热情援助,中央托儿所于1942年改为洛杉矶托儿所,附设在鲁迅艺术学院内,在所儿童37名,1岁以下8名,1至5岁的24名,5至7岁的5名。经费来源,除由政府发给规定数量的米粮、奶费、肉金外,每月还发给补助赞边币2500元;此外,鲁艺学院还按月补助边币600元。因此,儿童的生活是比较好的。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幼儿园就是在该所基础上发展越来的。
边区银行托儿所
边区银行托儿所是为边区银行职工的子女而设立的,有3岁以上的儿童11名。所内儿童均由母亲自育,即白天集中,晚间分散,集中时由母亲们轮流值班。行政管理由银行秘书处负责,经费除政府拨给规定的粮食、奶费、肉食费外,其余开支由银行按月补助边币2000元,以调剂儿童的生活。儿童日常食品为馍、面、鸡蛋、蔬菜、枣子、肉等,所以儿童的健康情况一般较好。
该所在保育形式上除了母亲一面工作一面保育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母亲和孕妇照顾较好,她们每日上班仅6小时,没有孩子的女同志下班后也轮流到托儿所替母亲们照看孩子1小时。女同志十分乐意这样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组织的关怀,同志间的互相友爱。这种方式在边区经济困难、保育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是较好的,为此,边区推广了这一办所形式。
抗属干部子弟学校幼儿园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十八集团军奉命开赴前线参战,他们留下的子女,由政府负责抚养和教育,于是在抗属干部子弟学校附设了一个幼儿园。该园有儿童51名,年龄均在4岁以上,编为二级,进行幼稚教育。课内教育以教授自然常识为主,通过讲述大自然风、云、雪、雨的变化及农作物的种类、生长等现象,给儿童以少量的识字和算数教育;课外教育以讲故事、唱歌、游戏、劳作为主。通过教育培养儿童爱共产党、爱祖国、爱人民军队、爱劳动的思想,同时也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孩子们的生活用品及生活费用全由政府供给,国内有光线充足的教室、宿舍、还有两个花园,一个游戏场,场内设有秋千、天桥、活动椅、木马等活动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