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冬学

刘宪曾 刘端棻


    冬学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天寒地冻把书念,花开水暖务庄农。”在北方农村,冬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边区教育厅规定冬学为一种经常的学制。从1936年起,每年冬天,无论是民众自己或者是政府,都要利用农闲季节大规模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开展冬学运动。
    每年秋末冬初,边区教育厅就制定好了当年建立冬学的计划,并全部动员起来,派人到各县组织冬学。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分区、县、区、乡都成立冬学委员会。冬学委员会一般是由各级政府的教育负责人主持,吸收当地党、政、军、民的代表参加。冬学委员会主持该地区的冬学事宜,是冬学的管理机构。
    冬学一般都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通常以区或乡为单位举办,大部分借用小学校舍。冬学配有校长和专职教员。统一规定学习时间为三个月,一般从阳历11月至翌年1月。学员实行住校制,集体食宿。订有请假制度和考试制度。1940年起还实行毕业制度。
    学生按程度编为高级班和初级班,识500字以下者入初级班,识500字以上者入高级班。各班设班长和学生干部。冬学开设国语、政治、军事等课程。教材是由教育厅编印,免费供给教员和学生的。冬学按课程表全日上课,还有早操和晚自习,星期天参加社会活动,如政治宣传、拥军优抗、协助政府收公粮等。
    冬学教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而且要有相当的政治水平和善于领导、教育群众的能力。边区教育厅每年都从中等学校和其它学校抽调一部分学生,经过短期训练后,分配到各县当冬学教员。各地也训练一批当地知识分子或小先生担任冬学教员,或者动员小学教师兼任冬学教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冬学开办后,以区为单位建立冬学教员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开会一二次,研究冬学的教学法、管理法、社会活动以及困难等问题,加强对冬学教育工作的指导。为了提高冬学教员的服务精神,增强冬学工作效率,边区政府还制定并公布了《冬学教员奖励暂行办法》。冬学结束时,根据冬学教员在动员学生、教学方法和效果,以及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经群众评议,县(市)冬学委员会考查,确定受奖冬学教员,呈请教育厅核准施行。
    冬学结束时要进行考试,区、县冬学委员会还要召开总结会议,评定优劣,并向上级写出工作报告。同时,还要把冬学学员分别转到小学、夜校或识字组去,使他们得到继续教育。
    李伟创作的《上冬学》歌,唱道:“庄稼收到家,人人笑哈哈。拿起书本儿,冬学学文化。学文化好处大,知识学得多,道理解得下。不做落后人,不做睁眼瞎。男女老少都上冬学,冬学的好处大。人人有文化,救国有办法。小管这家务,大就管国家。会生产会打仗,有文又有武,创造新中华。不做落后人,不做睁眼瞎。男女老少都上冬学,冬学的好处大。”这首歌用朴素的语言,讲明上冬学的意义,激励着人们学文化的热情。
    1944年提倡民办冬学,涌现出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冬学,它们的道路代表了开展冬学运动的难确方向:
    周家圪*(左土右劳)一揽子冬学
    子洲县苗家坪区五乡周家圪*(左土右劳)冬学,1944年阴历9月1日开学。经过村民会、积极分子会讨论,确定办冬学的方针是:冬学要和冬季生产相结合,要和训练自卫军等工作结合。
    开学那日,报到学员就有66人,接近全村人口的一半,占成、青、少年人口的75%。在学员大会上,通过了学习计划,同时通过了生产计划。生产组织和学习组织统一,生产组长就是学习组长,按生产行业分编为运输组、熬硝组、推粉组、卖茶组、杂务组、放羊娃娃组、拾粪组和妇女组。
    冬学校长杜修仪是学习模范,也是劳动模范。他一面给学员教珠算,一面学写信、写报错。文工团高鹏在学员们的要求下,留在冬学当教员。课程是以教育厅编印的冬学课本为主,珠算、卫生、读报、秧歌为辅。另外,按各组需要,学写运输帐、熬硝帐、开条据等。学习时间分全日、半日、夜校、间日,还有随到随教。有时按程度分组上课;有时采取“小先生制”,先教组长,再由组长教组员。学员们都自己做了沙盘,订了识字本,刷了黑牌。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订了各种学习、生产竞赛条约。冬学每月开两次会,月终考试兼表演一次秧歌。冬学经费是以全村集体开荒所得的一石五斗糜谷开支。
    刘家城卫生冬学
    1944年冬,镇原县政府决定,要在刘家城、高庙两个村庄(相隔二里地,各有24户人家)试办一处妇女冬学。阴历10月8日,延大学生李冰珠被分配到这里当冬学教员。她按照自愿的原则,协同村主任,挨家访问,根据群众的意见,采用了上门教学、分村巡迥的办法去组织妇女。在短短的半月内,学生由6人逐渐增加到26人。
    群众组织起来了,就自然会进一步要求解决她们实际生活中所急需的问题。比如,刘家城39位育龄妇女中,共生过194个娃娃,其中只养活了88个,儿童死亡率占54%还多。妇女们急切需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教学开始半个月以后,已经被尖锐地提了出来。10月底,刘家城召开了村长、校董、教员联席会,讨论了刘家城冬学发展方向的问题。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大家一致同意妇女冬学要以“卫生第一,识字第二”为教学方针。同时还确定了“妇女卫生为主,一般卫生为辅”,“从卫生教学中进行识字”的原则。妇女冬学讲卫生知识的消息。在高庙、刘家城到处传开了,学生很快由26人增至70人。
    随着方针的转变,人数的增加,冬学的组织也变动了,他们规定8岁至15岁的女子,以识字为主,卫生为辅;16至35岁的妇女以卫生为主,识字为辅;年纪大些的则专讲卫生。讲课的具体内容,按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分先后轻重:有月经的,先教做月经带;怀娃娃的,先教新法接生;带娃娃的就教怎样养胖娃娃。教员坚持深入细致、用典型事例教育群众的方法,卫生和识字教育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阴历腊月16日冬学结束时,这两个村子,已有35位妇女做了月经带;有四家妇女用新法带娃;有30多户人家,大人娃娃天天洗手洗脸;不给病人和儿童喝生水,能经常打扫院子,一部分妇女开始认识到卫生的重要了。几千年来旧社会遗留给他们的坏习惯,从无知到认识,从认识到行动,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同时,因为解决了妇女们的主要问题,所以她们识字的情绪也提高了,在两个月中,最多的能识200余字,一般的能识100字或50个左右。
    “自愿”、“卫生”是刘家城冬学的特色,积极分子冯玉海说:“识字好,卫生更重要。旧法接生,生一个死一个,不讲卫生,将来还有谁来念书呢?”这的确是代表群众说出的一句心里话。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