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识字组

刘宪曾 刘端棻


    识字组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最灵活的教育组织,是边区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苏维埃时期,根据地已经建立了识字组。抗日战争时期,识字组已遍及边区每个村庄巷角。
    识字组根据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结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一般以家庭、近邻或者同一工作部门为单位进行组织,每组3至7人,设有组长,由当地的识字促进会、俱乐部领导,或由小学、乡政府领导。
    识字组的课程主要是识字和读报。教材除选用边区教育厅编印的课本以外,教师和群众还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自编教材,有时也以报纸、小学课本及民间通俗读物等为教材。它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形式不求整齐划一,而是利用劳动、休息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见缝插针,学文识字。如群众创造的“见物识字”(干什么活学什么字)、“识字牌”、“递字条儿”等,就是识字小组经常采用的识字方法。教员主要由“小先生”担任。教人识字的小学生叫“小先生”。在识字扫盲中,普遍推行“小先生制”,既解决了社教师资极缺的困难,也巩固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使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小先生”在扫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干部、小学教师兼任识字组教员的也不乏其人,或则以能者为师,父子、母女、夫妻互教,即学即教者也传为佳话。各级政府通过竞赛、检阅等方式,经常对识字情况进行评比和检查,以督促识字工作的进展。边区识字组的经验说明,读报与识字结合的形式是最能起作用的形式,因为识字开眼睛,读报开脑筋,两者又互相推动。读报识字相结合的形式,在文教大会上得到了肯定和提倡。下面介绍几个模范识字组:
    刘佩珍识字组
    绥德市刘佩珍办的家庭识字组,造成了全市识字运动的热潮。
    刘佩珍是实验小学五年级一个15岁的女学生。1943年5月,佩珍二嫂的娘家来了一封信,二嫂不识字,佩珍念给二嫂听,她感动地说“识不得字,真是个睁眼瞎子呀!”佩珍就趁机劝二嫂:“识字好,我来教你吧!”佩珍找来一本《民众课本》当教材,利用二嫂做饭、纺线的时候,教她识字。四、五个月的时间,二嫂就认会了《民众课本》的一半字。邻居家的两个女娃,对二嫂识了字很羡慕,要求佩珍教字,从此就形成了一个家庭识字组。
    1944年5月初,实验小学表扬了刘佩珍,并号召全体同学向刘佩珍学习。佩珍更加积极了,决定将识字组从家庭发展到街头。她与同学张润芝商量,采用熟人找熟人,和小娃一块玩耍唱歌,抽空识字等方法,便把30多个娃娃组织起来了。为了便于识字,按年龄、性别编成三个班:七八岁的小娃班,十三四岁的男娃班,十四五岁的女娃班。佩珍直接领导的女娃识字班,共有17人。识字班活动是在放学以后,街头挂个小黑板,每个学生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边教边学。课程有识字、读报和算术(包括珠算)。天黑了就说故事或唱歌。每天总不超过1小时半。识字班教的字是大家日常所需要的。最初教人名、地名,稍后教日用杂字,如丈尺寸、元角分、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头眼手脚、衣袄鞋帽、葱蒜辣子、油盐酱醋等;以后又教短句或较长的名词,如男耕地、女纺织、共产党、八路军、毛主席、朱总司令等;最后教写路条和教育厅新编的《冬学课本》。有时说故事,讲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英勇事迹;有时把报纸上“怎样讲卫生”、“模范家庭”、“杨巫神害死人”等讲给娃娃听。读了“模范家庭”,都各自检查对照自己的家庭,读了“小娃娃变工抬水”,他们也组织起来抬水。家长看到自家孩子有了进步,都很高兴,有的家长还跟上识字班听报认字。四区有一块大众黑板,有一次佩珍带上识字班去念“郝玉亮拾了手镯交还政府”的消息,老百姓也围拢来听,很受感动。另外,还叫学生把在街上看到的商号和标语中不认识的字,抄回来,随问随教,字认会后,讲解意思,练习笔顺,再抄在本子上。教字时,随时练习,随时考问,两星期还要复习默写一次。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佩珍亲自领导的女姓识字组,其中有8人已认会500余字,其他娃娃也学会三四百字,多数娃娃已能把简单的意思写成句子,有些娃娃还能看《群众报》。这时,刘佩珍又进一步发动识字班的学员回到家里去教人,识字组又从街头回到家庭,收效更大。
    刘佩珍识字组创造的一些经验,很值得研究和借鉴。第一,从家庭到街头,又从街头回到家庭。这是城镇及人口集中的地区,推进识字运动的好方式。第二,依靠积极分子,团结识字组的成员进行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第三,在教学上能听取群众的意见,内容适合群众的需要。第四,在教学方式上不强求集中,不能来的就派人分别去教。第五,识字组不仅教字,而且教算术,还唱歌、读报,注意对娃娃进行品德教育。据1944年7月份不完全统计,绥德市已发展到51个妇女儿童识字组,参加的人达996人,掀起了识字运动的高潮。刘佩珍在边区文教大会上被授予个人学习模范奖。
    张家畔妇女识字组
    靖边张家畔有100多户人家,文盲占99%以上,妇女识字的更少。群众公推文教英雄折立舟等8人为教育委员,领导全街的识字教育。冬学教员柳勉之也来到张家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依照大家的意见,按地区、职业把学员划分为6个识字组。柳教员对妇女识字组采用了六种教学形式:(一)一天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间,固定三个地点轮流教学,这是基本形式。(二)每天教一次,不论上下午,有空就教,有时集合在一起,有时个别教。(三)单人独户和娃娃太小而不能离家的,由识字组长上门去教。(四)家里有人识字,又不愿意出门的,则由家里人教,三人以上组织家庭识字组。(五)一家有两个妇女参加识字,只要一人来轮学,回去转教给另一个。(六)总结考试,或读报、讲卫生常识时,按上、下街集合两地,分别进行。由于识字小组教学灵活,宣传动员切实入微,所以小组很快发展到50人,占全城成、青年妇女的98%。
    任逢华家庭识字组
    吴堡庙岔村小学教师任逢华,不仅是学校的好教师,而且是社会教育的模范。
    他教育学生都办起家庭识字组,并把庙岔村作为据点,在附近的村庄组织了6个识字组,共有学生98名。任逢华主要采取送字的方法去教字,三天一次,风雨不停。对稍识字者,每次教四个字;对一字不识的,每次只教两个字。一月考试一次,巩固和检查识字成绩。他积极负责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一天,雨下得大极了,谁也没想到任先生还会来送字。但他一手拄着棍,一手提着鞋,在大雨中向各处送字,大家激动地说:“再不操心学习,真对不起任先生了!”五年内,识字组由庙岔1个村发展到85个村,由21人发展到1701人,其中有不少人已认会5000字。为此,在边区文教大会上任逢华也受到了奖励。
    老秀才李鹏翼教人识字的好方法
    米脂民丰区老秀才李鹏翼,在他领导的识字班里,创造了许多教识字的新办法,如加减识字法、分类识字法、分类讲意法、移地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使学生认字快,收效大。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