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众教育馆
民众教育馆是县(市)级社会教育的常设机构,兼有领导机关与实施机关的双重性质。各县(市)在人口众多的城市或集镇中心地带,选择固定房舍设立民教馆。其任务是消灭文盲,宣传政治常识和科学常识,发展边区经济建设;提倡卫生,破除迷信,组织与提高群众文化娱乐卫工作。
民教馆开展社会教育的方法有:(一)开放阅览室,出借图书。(二)出版通俗小报、画报或墙报。(三)开办夜校、半日校,领导识字组。(四)组织与领导民众娱乐,如歌咏队、群众俱乐部、群众晚会、剧团等。(五)配合当地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六)办理公共体育卫生事宜,如开辟并管理体育运动场,组织各种球队、国术团(即武术团)及其它体育团体。动员群众进行清洁卫生运动等。(七)进行各种节令集会的标语宣传、街头演讲、时事报告等。(八)设立“代笔问字处”,代民众写信写春联等,并解答民众质疑问字。(九)其它社会教育活动。
民教馆设馆长一人,由县、市政府委派,或由馆长荐请县市政府核委。民教馆馆长主持馆务,干事分任各组工作,按月召开馆务会议,计划与检查工作。民教馆分设事务组、阅览组、教育组、宣传组和娱乐卫生组。民教馆每月向县、市政府呈送工作计划和报告。每年6月、12月由县、市政府转向教育厅呈报半年工作概况。民教馆的经费由各县、市政府自行筹集。
陕甘宁边区原来没有民教馆,1937年建立起7个民教馆,1941年已有16个民教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民教馆工作成绩最为优异。这里例举两个民教馆如下:
庆阳民教馆
庆阳民教馆成立于1937年。陆为公是第一任馆长,继任馆长的还有墨一平、张冰泉等人。
庆阳地处山区,除了少数集镇外,一般都是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群众很难集中的地区。但是,当地群众却有着赶“庙会”的习俗。庆阳全县每年大小庙会有七、八十次之多,赶会的群众总在万人以上。庆阳民教馆抓住这拿时机,每逢庙会,就组织人员赶到会上,开展宣传教育工作。1944年,庆阳民教馆又创造了“文化棚”新的庙会宣传形式。他们在庙会上设立“文化棚”,采用散发图书、悬挂图片、讲解图片、说书唱小调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棉花打卡、纺织卫生、时事政治常识,并实地教给群众棉花打卡、纺织等技术,群众很感兴趣。西峰镇一位老汉听罢棉花打卡后说:“你们边区公家真会给老百姓谋虑,这二年种棉花得了大利。我们那边(指国民党统治区)干公的只会吸烟打牌,剥削老百姓。”
庆阳民教馆因工作成绩优异,曾获得边区文教大会的奖励。
曲子民教馆
曲子民教馆成立于1938年秋,是由原来的鲁迅图书馆改办而成的。民教馆设在曲子街道中心,它虽没有华丽的设备,但却以工作人员热情为群众服务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喜爱。
1944年王震担任馆长后,工作上有许多改进和创造。为了方便群众,馆门成天敞开着,群众愿意什么时候来,都可以进来。馆内的棋盘、书报随便摆在桌子上,没有任何手续,要玩要看都方便。除了借阅图书外,馆内还是群众游艺、开会、休息的地方,做到一馆多用。民教馆就是这样随便自在,对群众无一点禁例,所以老百姓都爱到这里来。
曲子民教馆真正做到了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解难。馆内设了一个代笔处,免费为群众代写书信、保状、呈子等。从3月到7月,5个月中为群众代笔200多件。王馆长经常为群众评公说理,调解纠纷。五、六月间,民教馆还领导市民搞了一次卫生运动,他们发动商人天天打扫街道,劝居民把猪圈住,组织群众把街道修平加宽,劝阻在街中心桥头上杀猪的屠户搬迁,还领导民众盖了两个公共厕所,掏了一口井。经过这次卫生运动以后,曲子市容面目一新,正如商人郑学举所说:“人在街上游,头脑也清醒。”
曲子民教馆也受到了边区文教大会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