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为战争服务与建设服务并重
延安干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正确地解决了教育同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关系,坚持为革命战争培养人才与为边区建设培养人才并重的方针。这是因为:一方面,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反内战斗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要争取战争的胜利;如果没有这种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根据地的发展,也就没有新政权的巩固。因此,边区高等学校要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服务,重视开展以提高干部政治思想觉悟、军事技术能力和文化水平为目的的各种教育,于是就办抗大式学校和党群式学校。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推进革命战争的胜利,又需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推动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如果没有根据地的建设事业,就不可能解决战争最必需的军用、民食问题,也难以解决战争所必需的武器装备等,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边区高等学校还要为边区建设服务,必须发展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和职业技术等各种专业教育,于是就办专门学院式学校和延大式学校。土地革命时期,在“围剿”与“反围剿”异常激烈的游击战争环境中,苏区很难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形势的改变,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创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干部学校以及开展在职干部教育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所以,根据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创办了抗大式、延大式、党群式和专门学院式四大类型的学校,涵盖有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行政、文艺、教育、医卫、农业、职业等十多个专业,培养了多种类型的干部人才,满足了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的需要。同时,在全党开展在职干部教育,提高各级各类干部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延安教育是整个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所说:革命根据地包括教育工作在内的革命文化事业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①,必须为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服务,做到战争与建设并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处理战争与建设的关系有不同的教育方针政策,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举措,但总的精神都是为了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通过教育促进人民群众知识化,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一代新人;通过教育促使知识分子干部劳动化、工农化,使工农出身的干部知识化,造就大批革命和建设的干部人才,从而有效地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推动革命战争走向最终的胜利。这是边区“干部教育模式”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