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938年

刘宪曾 刘端棻 李绵 田钧瑞

    
    1月9日  陕北公学国防教育研究会主办冬学学生大检阅。
    1月上旬  陕甘宁特区政府又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
    1月11日  陕北公学国防教育研究会致书武汉文化教育界人士,倡议召开全国国防教育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抗战教育组织。
    1月15日  延安干部子弟小学在延安孤魂沟成立。吴燕生任校务主任。鲁迅师范干部子弟小学的学生全部转至该校。
    1月20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命令,免去陈正人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职务;任命周扬为教育厅代理厅长。厅内设秘书处、行政科、教学科、社教科和编审科。
    1月29日  “陕甘宁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生会、陕北公学学生会、国防教育研究会、陕甘宁边区中学学生会、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均为团体会员。该会在保卫边区、坚持抗战的斗争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有力助手。
    1月30日  陕北公学在清凉山南麓举行第二期毕业典礼。毕业学生约三百余人,大都自动到各个战线服务。
    是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分别举办直属县市、关中分区、庆环分区、三边分区、神府特区教师训练班,共有三百四十四人参加学习。
    2月5日  《新中华报》发表《青年是文化战线上的尖兵——普及教育突击年总结》。总结指出,在西北青年救国会倡议下,从1937年5月到12月进行的普及教育突击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动员了六万以上的青年儿童,加入了文化战线;边区青年的文化水平大大地提高,给予今后进行消灭青年文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总结还分析了取得的成绩的原因和存在的弱点。
    2月15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关于边区各级行政组织编制的命令。命令规定,教育厅编制为25人。
    2月23日  边区政府举行第二十二次主席团会议,讨论并决定的主要问题的第八条为:各县设立教育基金,免费开展运动。
    2月25日  《新中华报》刊登成仿吾的文章《中国教育的危机与出路》。指出:在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候,只有少数地区在恶劣的条件下,用了短期训练班等新的教育方式,发展了抗战教育。文章号召边区的教育工作同志要加倍地努力,争取抗战教育的模范,并在抗战中间建立起革命的三民主义的教育。
    是月  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联名发出《创立缘起》,倡议创立一所以鲁迅名字命名的综合性艺术学院。《缘起》强调提高培养抗日干部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培养抗日艺术工作干部的迫切性。不久,组成了负责领导学院工作的院务委员会,着手进行筹建鲁迅艺术学院的工作。
    3月1日  《新中华报》报道: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为了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并改造关中小学教育,令关中专署教育科开办小学教师训练班。训练时间两周至三周。训练班已正式开学。
    3月5日  “抗大同学会”成立。毛泽东为其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3月6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布《抗战时期小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工作》的通告。《通告》指出,为了配合抗战动员,适应战时的环境和需要,因此决定:一、学校实行军事化。除加强日常游戏体操外,还要锻炼爬山野战,加强团体纪律。二、课程重心转移到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的教育。同时也要学习防空防毒,反汉奸、托匪等科目。三、把课外活动更加紧张起来。应组织学员参加抗战动员工作,参加少先队活动,在群众中当小先生,教群众识字和学习政治,同时做好优待抗属,参加校内生产劳动等。
    3月10日  毛泽东为《陕北公学》创刊周年题词:“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女。维持这个学校的责任我以为也应是全国乃至海外华侨一切爱国人士的。因为这个学校并无任何公私财政基础,教员学生们都只吃小米饭,而且不能经常吃。”
    是月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办的战时青年训练班设立职工大队,以收容有志于抗日的青年工人。它的训练目标是:在最短期内,授与工友各种最低限度的战时军事政治教育,能使依据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在前后方进行各种抗敌救亡工作。基本课程有:基本政治常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验、抗日军事问题、职工运动的统一问题、文化课、辅助课。
    是月  毛泽东为“抗大”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作为抗大的教育方针。又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抗大的校风。
    4月1日  因日寇进犯军渡,隔河炮击宋家川,我军云集延长。因吃粮困难,鲁迅师范奉命从延长迁至关中分区专署所在地新正县马家堡村。林迪生任校长,马肖云任教务主任,刘端棻任训育主任。这时该校已逐步正规化,设师范班两班,预备班一班,有学生二百三十四名。
    4月10日  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该院的宗旨是:“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研究正确的艺术理论;整理中国艺术遗产,建立中国新的艺术。”最初设音乐、美术、戏剧三系,从第二期开始增设了文学系。院领导机构是由沙可夫、周扬等组成的院务委员会。1939年2月,该院成立了三个部:(一)普通部。任务是训练一般的艺术干部和基层艺术工作领导骨干。(二)专修部。包括原有的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个系,任务是训练从事各种艺术工作的专门人才。(三)研究部。下设研究室,研究人员大部分由各系教员兼任。任务是进行专题研究,并搜集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此外,还设有指导各地剧团进行工作的艺术指导科。至本年11月,吴玉章任院长,周扬任副院长。从1938年4月到1943年4月,鲁艺共招收四期学员,毕业学生五百零二人。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
    4月11日  是日至14日,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各县代表四十余人参加。毛泽东、张闻天在开幕式上讲演。成仿吾报告国防教育的意义。王若飞作政治报告。邵式平作《陕北公学实施国防教育的经验与训练》的报告。吴亮平演讲国防教育的原则。大会选出国防教育会第一届执行委员共二十九人。执行委员会又推选出成仿吾、邵式平、罗瑞卿、周扬、吕骥、柯柏年、张志远、郭青亭、李飘萍、徐敬五、杨笑萍十一人为常委。大会决议:要推广妇女教育;普遍成立新文字促进会;创办国防教育定期刊物;普遍设立文化合作社;改良小学教师生活;组织教育巡视团等。
    4月12日  洛甫(张闻天)在陕北公学向全体学员发表《论青年的修养》的演讲。演讲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现社会的物质基础出发,详细分析论述了青年树立坚定的高尚的理想的重要性和实现理想的途径。指出:青年不仅要有高尚的理想,还要有为实现理想奋斗到底的精神,要学习实现理想的办法,要同群众一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洛甫热情勉励青年必须以列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口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更努力地学习革命理论,更大胆地去工作奋斗。
    4月15日  是日和20日、25日,《新中华报》发表《三个半月来冬学运动的总结》。《总结》首先充分肯定了从1937年11月至本年2月冬学运动取得的成绩:第一、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原定计划。原计划设立四百处冬学,学员六千人。据统计,实际成立了六百一十九处冬学,学员达一万零三百三十七名。第二、大大提高了民众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与热忱。第三、在冬学运动的过程中,健全了教育行政系统,并克服了干部对国防教育的轻视。第四、冬学起了抗战动员的作用。第五、推动和扩大了小学。第六、取得了群众解决经费困难的经验。第七、打下了妇女教育的基础。第八、这次冬学学员中有识一千以上汉字的,一般的都认识二百至三百汉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十大纲领、防空防毒知识的了解,也都能达到所要求的水平。这次冬学运动中,工作最优良的是延安、延长、安塞、赤水、鄜县等县。《总结》还指出:冬学运动结束后,应把冬学学员加以组织,继续给他们以教育;在冬学的基础上开展国防教育,使冬学学员担负起教育文盲的任务。
    同日  《新中华报》刊登王志匀的报道各地寒假小学教师训练班成绩卓著的文章。该文指出:教育厅举办寒假小学教师训练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政治认识和工作情绪。该班受训时间二至三周(1月5日左右开课,月底结束)。课程有国防教育、统一战线、教学法、游击战术、社会教育、小学组织、唱歌和体育。受训人数共三百四十四名。
    4月16日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开学。这是抗大大发展的一期。共收学员五千五百六十二人,其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干部九百零七人,知识分子四千六百五十五人,编为八个大队。毛泽东于是年5月21日为本期学员题词:“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本期学员不但努力学习,而且在生产运动中取到了显著成绩。一、二大队于是年8月1日毕业,其余大队于年底前陆续毕业。毛泽东为本期毕业同学题词:“努力奋斗,再接再励,光明就在前面”。
    4月25日  《新中华报》发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关于改进与发展小学的指示——4月初至6月底教育工作计划。计划要求上半年增设二百四十处小学,扩大八千名以上学生,另开办十四所高级小学。
    是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决定,将延安干部子弟小学与延安市完小干部子弟班合并,改名为“鲁迅小学”。校长李飘萍。毛泽东曾为该校毕业生题词:“学习之后,就要工作,工作之中还要学习。学习与工作,都是为着一个总的目的——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跟随势力,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与新世界。”是年8月,该校并入边区中学小学部。
    是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在延安召开第一次各县第三科科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教育行政领导等问题。提出要“迅速地、彻底地发展国防教育,坚持战时教育”。并决定发展小学教育,改善质量,扩大数量,建立模范小学和高级小学;办好识字小组、夜校、半日班、俱乐部,训练好小先生;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征集教育经费,以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是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调集边区教育干部进行训练。周扬、郭青亭、吕良为这次集训撰写了《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的报告提纲。提纲指出国防教育的方针是: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胜利信心和加强抗战的知识技能,以动员民众参加抗战。训练千百万优良的抗战干部,培养将来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建设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关于边区教育行政领导,提纲说明:教育厅为最高机关,领导各区特派员和各县三科,县三科领导区教育科,区教育科领导乡教育委员。提纲还提出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系列实施办法。
    5月5日  马列学院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高等学院。洛甫(张闻天)兼任院长,王学文任副院长。课程设有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党史、中国革命问题、近代世界革命史、党的建设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常到学院作报告或讲课。
    5月8日  《陕甘宁边区机关托儿所章程》经民政厅核准颁布。《章程》规定:边区机关托儿所以“保护边区各机关、学校脱离生产或尚在学习的女干部的男、女小孩为宗旨”;并对托儿所组织人员的任命、职权、保育员、医生、入托对象、入托手续、经费等事项,作了详细规定。
    6月1日  罗瑞卿为抗大两周年纪念写了《“抗大”的过去与现在》一文。文章指出,经过两年苦斗的抗大,它培养了三千多个忠实于民族革命的坚强的领导骨干;它已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教育工作经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战时国防教育的理论,并掌握了许多比较进步的、合理的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与发扬的。此文刊于本年8月8日出版的《解放》第四十八期。
    6月10日  《新中华报》国防教育副刊创刊号出刊。该刊是边区国防教育会实现交换、整理国防教育的经验,把这些经验组织成为系统的知识,以帮助各地教师和工作人员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工具。
    6月15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代厅长周扬向各县政府第三科工作同志发出关于社会教育工作问题的指示信。信中批评了轻视社会教育工作的错误观点。对如何发动小学教员、小学生、工作人员来帮助推动社教工作作出规定:一、发动小学校负责领导两个识字小组;二、发动区政府工作人员领导一个识字小组;三、发动小学生做小先生,教人识字。并要求各县第三科要加紧对社教工作的巡视、督促和指导(按:此信无成文年代,按内容推断,暂编入本年)。
    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出《关于开办社会教育干部训练班》的通令。指出:社教工作落后学校教育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专门负责的干部,为此决定在暑假内,训练一批社教工作人员,分派各县担负社会教育工作。受训学生由各县选送,每县一名。其资格是:一、意识正确,思想纯洁,愿为国防教育服务者。二、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能吃苦耐劳者。三、年龄在十八岁以上至三十五岁以下者。四、高小学校毕业或有相当学力,能看《新中华报》并会写报告者。
    6月16日  《边区儿童》(半月刊)创刊。毛泽东为该刊题词:“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办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
    6月29日  延安万人集会热烈欢迎世界学联代表柯尔曼等四人。7月2日,毛泽东接见柯尔曼一行。柯尔曼等在延安参加了各种集会,参观了中央党校、陕北公学后,于7月4日离开延安。
    是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在神府开办纺织学校,专门培养纺织技术人才。
    7月4日  由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发起,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陕甘边区分会”。
    7月6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给各县第三科发出《关于暑假期中社会教育工作问题》的指示信。指示信要求各地暑假期间继续进行社会教育。原由小学负责的识字组统统交给小先生负责领导;原由小学负责的夜校交给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或动员当地识字的人暂为负责,或分配几个小先生共同负责。也可把夜校分为几个小组分开领导。半日班学生可转为夜校或识字组继续学习。
    7月7日  陕北公学在关中旬邑县看花宫建立分校,是日举行开学典礼。罗迈(李维汉)兼分校校长,邵式平调分校任教务长,周纯全调分校任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自此,陕北公学的主力转移到分校,总校以办高级研究班为主。由于分校靠近西安,交通方便,学生猛增,很快建立起四个区队(相当营)。每个区队下设四、五个学员队(相当连)。学生总数达到三千多人。为了解决师资来源,分校成立高级研究班(也叫高级队),并在教师中组织中国问题研究室(何干之领导)、政治经济学研究室(李凡夫领导)和哲学研究室(陈唯实领导)。各研究室在教学工作中可以老带新、边学边教;同时还研究许多实际问题,边研究边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7月24日  边区政府举行主席团会议。会议决定,教育厅取消督学,改为派驻各分区特派员。还决定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中学”,由教育厅筹备。
    7月5日  为了提高边区小学教员的文化政治水平,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特决定利用暑假期间,举办小学教师国防教育研究班。是日,直属县的研究班在延安正式开学上课。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常识、民众运动、社会教育、各科教学法。边区各县第三科科长亦纷纷来延安参与此次训练。
    8月15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公布《陕甘宁边区小学法》和《陕甘宁边区建立模范小学暂行条例》。《小学法》规定:“边区小学应依照边区国防教育宗旨及实施原则,以发展儿童的身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革命精神及抗战建国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边区小学修业期限为五年,前三年为初级小学,后二年为高级小学,合称为完全小学。初级小学得单独设立。小学课程由边区教育厅规定,教材一律采用教育厅编辑和审定的课本及补充读物。小学应设校董一至五人,均由当地人民推举,县政府发给聘书。初小学生和高小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由学校发给毕业证。《模范小学暂行条例》规定:“模范小学必须以其优良质量,对其他小学起推动作用,树立小学教育中的国防教育的模范。”《条例》提出模范小学最低限度的十条标准,就学生人数、设备、表册、编制、组织、教学管理、社会活动、家庭访问、推动影响附近学校、工作计划等作了具体规定。对于模范小学,上级应增加其办公费,酌量给予设备费和校具。学期终结检查工作时,成绩优良的,给以奖励,成绩不好的,取消其模范资格。以上两个文件于翌年8月经过修正后重新颁布施行。
    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作出《关于扩大与改进小学的决议》。决议指出:“小学教育工作最弱的一环,还是小学的质量太差”。因此要坚持以改进小学质量为主的方针,坚持建立完全小学和模范小学,造成国防教育的模范,借以推动影响其他小学。决议认为,要改进小学质量,应该办到下列几点:一要争取正规化;二要改进教学管理法;三要切实进行课外活动;四要充实模范小学。决议还对在提高小学质量的同时如何扩大小学数量,怎样对待教员,加紧巡视工作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是月  从本年2月到是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科编写的边区第一套小学课本陆续出版发行。这套课本的特点是适应战时环境,以抗战救国为中心内容。这套课本共计二十二册,包括:初小国语六册(董纯才编),初小算术六册(编者未详),初小政治常识一册(余森编),高小国语一册(编者未详),高小算术一册(编者未详),高小自然一册(编者未详),高小历史二册(辛安亭编),高小地理一册(辛安亭编),还有图画、劳作、唱歌教材各一册(编者未详)。
    是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印发《边区文化教育状况》一文。文章概述了陕甘宁边区抗战前的文化教育状况和抗日战争开始后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进步。抗战前在边区境内,据说只有小学一百二十所左右。识字组或民众学校之类的社会教育组织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建立起来。但到1938年上半年,小学已增加到七百零六所,学生有一万四千二百零七名。中等学校两所,学生四百五十名。识字班有五千八百三十四个,三万九千九百八十五人参加了识字班学习。有夜校二百零八所,一千九百一十七人参加夜校学习。半日校六十一个,九百一十九人参加半日校学习。俱乐部四百三十一个文章提出了今后教育工作的原则:第一、坚持实施战时国防教育。第二、提高学校的质量。第三、扩大学生的数量。第四、社会教育工作配合学校工作共同前进。第五、培养教育干部。
    9月6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布《关于冬学问题》的通令。通令指出,冬学是给农民受教育的良好机会,是普及教育,消灭文盲的重要办法之一,也是深入群众进行政治动员、军事动员的一种好场所。《通令》提出本年内开办四百个冬学,动员六千名学生的计划。还指出,今年冬学教员较去年少,所缺教员,要求各县第三科举办教员训练班,尽量动员当地知识分子来参加,解决师资问题。《通令》规定,本年冬学开办的时间为阳历11月1日至次年1月底,共三个月。
    9月8日  陕甘宁边区中学举行开学典礼(该校于本年8月成立)。边区教育厅为该校制订的教育方针是:“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知能的新青年为宗旨。”边中初设延安,10月中旬迁至安塞吊儿沟。全校有教职员十一人,学生二百二十七人。校长蔡子伟,教导主任吕良,训育主任(后改为生活指导主任)刘宪曾,总务主任田子玉。该校于1939年6月底与鲁迅师范合并为边区师范(即边区第一师范)。
    9月29日  是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举行。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五个月抗战的基本经验,规定了在抗日战争即将过渡到相持阶段的形势下全国人民的紧急任务。毛泽东在报告中号召全党来一次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报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在教育方面,报告指出全民族的任务是“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抗战的文化教育政策是:第一、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和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第二、创建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第四、办理义务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全会还作出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
    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给各县第三科发出指示信。指示各县万勿听到战争动员紧张就放松教育工作;必须抓紧改进学校质量的工作;做好扩大小学和扩大学生数目工作;注意提高小学教员的质量;要和轻视教育工作的不良倾向作斗争;要加强领导,深入检查;在放假前,以区或县为单位进行检阅和成绩比赛。
    9月30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布《关于健全完全小学问题》的通令。指出:今年下半年的工作方针,以改进小学的质量为中心环节。但是,改进质量的工作首先应从改进完全小学的质量开始,以完全小学的工作去推动和影响其他小学。因此,一方面决定在延长、新正、宁县、神府四县创立完全小学;另一方面决定改进各县已经建立的完全小学。通令规定了具体条件,要求完全小学按规定充实内容,使其成为全县的模范。
    10月2日  在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亦称第一保育院)筹建工作就绪,于是日在延安举行正式成立典礼。院长丑子岗。院址在延安南门外柳林子(后迁移至安塞县)。该院设有婴儿班,收六个月至四岁儿童;幼儿班收四岁至六岁儿童;儿童班,收六岁至十五岁儿童。入托对象为东北流浪孤儿,抗战将士、工作人员子女。附设保育员训练班。同年11月,边区中学小学部的学生编入该院,成为保育院小学部。毛泽东为该院成立纪念题词:“儿童万岁”。
    10月18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出《关于冬学经费问题》的通令。指出:对于冬学经费负担问题,必须根据各县优劣情况及不妨碍冬学工作的原则具体调整。比较优越的地区,经费要全数发动当地群众负担,个别学校确有困难者,得由各地冬学委员会切实调查审定报教育厅酌量核发。地广人稀,群众生活落后的地区,由教育厅负责,但亦须尽可能的争取群众负担。
    10月25日  武汉失守。此后日本侵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把军事打击的重点转移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0月29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出《关于今年冬学工作的号召》。要求各县三科及各地冬学工作者,不要因时局紧张而放松冬学工作,而要在战争动员的同时,“用灵活的革命精神和方式,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去努力”。同日教育厅还通令各县增设社教指导员一人。
    11月16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向各县第三科科长发出《改进与扩大小学工作的初次总检查》的指示信。指示信对各县改进小学质量和扩大数量工作进行了总结。要求未完成扩大学校和学生数目的县,必须在冬学运动中,继续扩大小学工作。指示信强调统一教材课程,建立正规化的学校生活,应用新的教学法和管理法,以便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1月17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印发给各县第三科冬学标语二十条。标语中有:“普遍的设立冬学,提高大众文化”;“开办冬学,消灭文盲,就是增加抗战的力量”;“人人要劳动,人人要识字,人人要抗战;“不分男女都要识字,大家一同上冬学”;“娃娃们都进小学去,青年都到冬学来”。
    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向各县社教指导员发出指示信。指示信再一次明确了社教指导员的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强调要纠正留住机关、不深入基层的作风,要经常巡视区、乡的社教工作,把社教工作切实搞好。
    11月30日  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建立抗大分校。罗瑞卿副校长在抗大干部会上传达这一决定时指出:建立抗大分校的意义是:(一)为了迎接抗战的新阶段与新的斗争环境;(二)为着不因战争形势发展而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事业;(三)为着便利敌后的广大青年来校就学;(四)为着理论与实践更能打成一片,使教育方针更好的运用与发挥;(五)为着毕业同学更便于分配工作;(六)为着更能吸收前线丰富的战斗经验。
    是月  为了执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加强对干部学习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干部教育部。翌年1月17月该部正式建立,设党内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两个科。洛甫(张闻天)兼任部长,李维汉任副部长。1940年6月,该部与中宣部合并,改称中央宣传教育部,10月,又改为中宣部。
    12月22日  抗大一分校、二分校从延安出发向敌后挺进。一分校去晋东南,二分校去晋察冀。一分校于翌年2月到达晋东南的潞城县、故县一带建校。一分校由抗大五大队(庆阳分校)、六大队(又称洛川分校)与三、四大队各一部组成。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政治部主任黄欧东,训练部长韦国清。1939年迁往山东。抗大二分校于翌年3月在晋察冀边区灵寿县陈庄正式开学。二分校以抗大七大队和一大队四支队为基础组成。校长陈伯钧,副校长邵式平,政治部主任袁子钦,训练部主任张平凯。二分校到1943年初并入总校,返回陕甘宁边区。
    12月25日  《新中华报》发表《一刻也不要放松了学习》的社论。社论指出,边区的干部和群众要响应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号召,努力学习,不识字的要学文化,领导干部要学习高深的革命理论,以便指导革命运动。
    是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写出并印发《一年来边区的国防教育》一文。该文指出:“一年来的边区教育都是在国防教育的方针下进行的”。“边区教育的宗旨,是为争取抗战胜利,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培养有民族觉悟、有民主作风、有现代生活知识技能、能担负抗战建国之任务的战士和建设者。”边区教育的原则是实行普及的免费教育,学习课程力求经济化,教育应和实际生活打成一片,实行劳动教育,发扬民主精神,实行自动的集体学习,实行军事化的训练。文章还对边区教育的特点、一年来的设施作了回顾。指出小学由去年的五百余处扩大到今年的七百七十五处,学生由去年的九千余人增加到今年的一万五千五百七十五人,其中今年建立完小十七处,培养模范小学七十八处。
    是年  春,毛泽东为边区创办的《边区教师》杂志题词:“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
    是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印发吕良编写的《社会教育工作纲要》。《纲要》指出:社会教育是不脱离生产给民众以教育,是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学习不妨碍生产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工作范围是:(一)文化工作:民众识字班、图书馆、墙报、演讲。(二)娱乐活动:话剧、说书、歌咏、俱乐部。(三)帮助一切社会事业(如抗战动员、合作社、自卫军、乡村卫生等)进行工作。关于社教工作的组织领导,《纲要》说,各级教育机关应和当地文化机关、救亡团体以及各地小学取得联系,推动他们积极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经常督促、检查、指导社教工作。《纲要》还提出了办社会教育的具体办法,供各地社教工作者参考。

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刘宪曾 刘端棻 李绵 田钧瑞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