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946年

刘宪曾 刘端棻 李绵 田钧瑞

    
    1月10日  中国共产党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达成停战协定,并颁发了于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战令。
    同日  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社会贤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在重庆开幕,31日闭幕。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军事问题、关于宪法草案问题、关于政府组织问题、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但国民党对此毫无诚意。3月1日至17日,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从根本上推翻了政协决议。18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对蒋介石破坏政协决议的罪行进行揭露和坚决的斗争,教育群众逐步认清其真面目。
    1月14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于是日至2月12日在延安召开中等教育会议。边区七个中等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地干班主任及教员代表等共三十五人参加了会议。会上讨论了中等教育的方针、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法、地干班、思想教育、组织与领导等问题。会议对1943年以来教育方面整风和改革的成果,迸行了认真的检查和总结,认为:边区中等教育改革总的看来是正确的,但严格地说也有缺点。制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有些规定得太广泛、太复杂,以致教员教不了,学生学不了;注意教学与边区实际结合,但有些把实际理解得太狭隘,忽视了学习必需的知识;还存在着教条主义的残余。会议针对这些问题,并根据边区中等学校教育的总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中等学校的方针应是与边区实际结合,学以致用,培养未来干部和提高现有干部(包括小学教师),即具有为人民服务精神并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干部。教学内容必须以文化教育为主,文化教育又必须以语文为主,并确定把语文教学的比重提到占全部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一,地干班则提到三分之二。
    关于思想教育,会议批评和纠正了两种偏向:一是简单化,企图用“斗争会”、“反省”,群众压力和组织手段等办法,解决细致、复杂的思想问题。二是急性病,企图入校一年就克服学生的家庭观念,并完全做到大公无私。会议指出,思想教育中的简单化和急性病,不符合青年思想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对青年应以启发、诱导与培养为主的训导原则。会议明确了思想教育应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大众的,以确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点;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指导,应该通过民主、自由讨论的方式,坚决纠正强迫、斗争等方式。
    关于政治课的设置,认为应根据实际需要,决定课程设置。会议研究并提出政治课程的具体内容为:社会科学一般常识、边区史地、国民党与共产党、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边区政策与工作方法、时事教育等。根据上述提议,边区教育厅决定将中学班与师范班的“边区建设”与“政治常识”合并为政治课,并在10月1日出版的《边区中等教育资料》第十一期发表了《陕甘宁边区中等学校的方针、学制与课程》一文,和《中学班与师范班政治课提纲》。
    1月16日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和平建国纲领草案》。《草案》第九项提出:“普及城乡小学教育,扶助民办学校,推广社会教育,有计划地消灭文盲,提倡卫生,改造中等教育,加强职业训练,扩大师范教育,并根据民主与科学精神,改革各级教学内容。”
    1月19日  中共陇东地委讨论今后文教工作方针。确定对在职干部除政策教育外,主要学习中共“七大”文件。学校教育,坚持办好陇中,并强调各县认真把完小办好。为此,要把培养本地教员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办普小和民小工作中存在的放任自流现象,要认真纠正,由专署三科建立巡视制度,予以指导。
    1月20日  陕甘宁边区妇女职业学校正式成立。路志亮任校长、副校长阮雪华。学制定为十个月。该校专门为边区培养妇女干部。
    是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发令:任命张建英为关中分区民教科科长。
    3月3日  子长中学召开教育座谈会,刘端棻校长传达边区中等教育会议精神。与会同志联系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了热烈讨论。强调提高学生文化,要注意学与用的一致。地委书记李景膺与会,并在发言中特别指出:子长中学要继承子长同志革命精神,培养朝气蓬勃,联系群众,处处为群众利益而奋斗的青年学生。
    3月8日  延安市各界妇女二千余人集会,热烈纪念“三八”妇女节。朱德莅会讲话,号召边区妇女参加建设,学习苏联妇女为了自身的解放与男子竞赛,在各项工作中给解放区和全国妇女做出好的榜样。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也莅会讲话,号召发展边区保育事业,要办幼稚园、保育院。每一个大的机关都要尽可能地设立日间托儿所,保证妇女干部不致因为孩子而耽误岗位的工作,并要求优惠保育员、保教工作者,使其政治的、经济的待遇不仅与大家一样,而且还要提高。
    3月12日  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柳湜接见《解放日报》记者,就边区中等学校教育方针及计划发表谈话。指出随着时局的发展,在全国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还应进一步改进,要逐步正规化;同时更要发挥自由论争、服以真理的学风,并逐渐增强科学教育,在改造中国中等教育的事业上担负起先锋任务。柳湜厅长还说,有计划地培养边区知识分子与提高边区现任区乡干部的文化,是今后边区中等教育的总任务。
    3月20日  延安南区教育合作社所属沟门民办小学与新合工厂合并,正式成立合作纺织学校,并举行开学典礼。该校的最大特点是:由教育合作社筹集教育股金和组织生产,解决已有六十名学生的吃、穿费用和学校经费;学生边学习边生产,教育和实际结合,一方面学习了高小的知识,一方面有了区乡干部的本领;广泛推行小先生制度,并进行各式各样的社会教育,帮助群众提高文化,推动农村卫生和各种建设工作。陆定一部长为推荐南区合作纺织学校,于9月30日写信给徐特立,指出该校出现的重要意义。他说:“前几年教育方面的一个改革,解决了教育方针的问题,打倒了洋八股的教育,提倡了与实际联系的教育,动员了许多有知识的同志们深入民间进行教育工作,这是一个大进步。但经过了三年,好些这样的学校垮掉了。这并非因为新的教育方针不好,而是因为光有好的教育方针,还是不成功。要真正办好教育,除了要有好的教育方针以外,还要有好的物质基础,即学校经费问题的解决。”还说:“在陕甘宁这样的地方,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南区的例子,或者不是唯一的成功的例子,却不失为成功的例子之一。……他们有无限的前途,以后只会发展,不会垮的了”。“如果整个边区有十几个学校照此办法,则只要给以时间,教育是一定能够普及的了”。
    3月23日  《解放日报》报道:延川、庆阳、吴堡等县,于上月底分别召开小学教员会议,讨论教育问题。延川县为提高教员政治待遇,决定小学校长可以参加县政务会议,普小教员可参加区、乡政务会。庆阳县规定了学校董事会职责,使学校逐渐生根。三县均规定奖励模范教员,推进教育工作。
    3月27日  《解放日报》报道:自然科学院为开展西北制糖业,增加人民富源,已将该院农业系以前在子长吴家寨子创建的砂糖厂,交给当地政府和群众经营。
    是月  延安八路军医科大学赴东北途中,留在张家口的第十八期和二十期的部分同学与原张家口医院合并,改称中国医科大学。同年6月,白求恩医科学校与中国医大合并,改名白求恩医科大学。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殷希彭兼任校长,卫生部政委姜齐贤兼任政委,耿毓桂任副政委。
    4月2日  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于是日至27日在延安召开。4日,林伯渠向大会作了题为《边区建设的新阶段》的工作报告、指出:边区文化建设方面,干部教育第一,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群众文化运动。“八年抗战期间,为其他解放区训练了四万个以上的政治、军事干部,及成千的文化和技术干部。”在今后三年的建设任务中,“继续发展文化,是一切建设的重要条件。”8日,教育厅副厅长贺连城报告《三年文教建设方案》。23日,大会通过《陕甘宁边区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建设计划方案》。在文化建设部分,方案强调:“在今后和平建设新时期,随着人民经济的发展,边区文教建设必须更有计划的进行。”大学和中学的教育承担培养本地区较高级的知识分子和中级知识分子的任务。要求延安大学除设一高中部及各种专门性质(如农业、司法等)的班次外,拟另成立文艺研究室,培养边区各文艺团体的干部与中学文艺教员。计划要在三年内各班毕业生达三百人,高中部毕业生二百人。关于中等教育,要求“有计划地培养边区中级知识分子和提高现任区乡干部的文化”。计划三年内各校共培养专门技术人员三百名,初中毕业生一千五百名,地干班毕业生一千名。国民教育则要求以巩固为主,提高质量。计划三年内培养完小高级班毕业生二千六百名。
    4月4日  是日为“四四”儿童节。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奖励十三名模范保育工作者。边区妇联送奖金十五万元。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赠“好好保育后代”的锦旗一面。
    4月28日  三届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贺连城为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赵伯平为副厅长。
    5月1日  教育家、民盟西北总支部负责人李敷仁,在西安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至咸阳塬杀害未死。后被群众营救送入陕甘宁边区的关中分区首府马栏。中共中央驰电慰问并嘱咐他:“要好好休息疗养,恢复健康,然后到延安。”7月17日,李敷仁抵达延安。23日,延安各界人士在边区政府礼堂举行“欢迎脱险抵延的李敷仁”大会。8月,毛泽东接见李敷仁,高度赞扬了他坚持正义,坚持民主,不惜牺牲为老百姓办报的精神。
    5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指示将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要求“各地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各解放区根据这一指示,迅速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
    5月16日  为了进一步开展及提高边区保育事业,蔡畅、康克清等发起的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委员会成立,公推蔡畅为主任。会议决定进行如下工作:总结十年来保育工作的经验;筹设保育训练班;研究国内外的保育理论;统一保育机关领导。
    6月1日  西北医药专门学校在延安桥儿沟举行正式开学典礼。该校是由边区卫生署在川口所办的边区卫生学校与边区医院合并,为培养西北医药卫生干部而设立的。由联防卫生部、边区卫生署合办。校长曾育生,副校长马荔。专职教员十人。招收学生二百七十人。在开学典礼大会上,毛泽东赠以“努力奋斗,光明在前”的贺词。中共西北中央局赠以“为人民服务加紧培训科学的医药人才”的贺词。林伯渠主席和王世泰司令员出席了大会。
    6月13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命令,颁发新的人员编制规定,要求从7月1日起执行。新编制规定:教育厅干部二十人;杂务人员三人;延安大学干部九十八人,杂务人员六十六人。
    6月26日  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围攻。从此爆发了全面内战。
    7月1日  《解放日报》报道:中央党校全体工人员自6月中旬开始,逐步深入学习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强调联系个人思想,展开自我批评,着重领会与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
    7月4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政务会议讨论确定:延安市政府目前应抓紧的几项中心工作:一是抓生产,二是深入战备教育,三是减租减息,四是抓好文教卫生工作。还决定在延安中学附设职业训练班。
    7月8日  绥德师范举行毕业典礼及暑假休业式大会。地委白治民书记和专署杨和亭专员出席并讲话。校长丁子文根据习仲勋指示,强调今后贯彻新教育方针,要向科学和技术方面努力。并要求暑假回家的同学要做三项工作:配合农业生产,帮助家庭锄草、收割;宣传时事,注意揭露破坏分子的造谣;帮助乡、村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
    7月13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给边区教育厅、延安大学发令:刘端棻任延大教干处处长;马济川任延安中学校长;徐劲、高成斋分任米脂中学正、副校长;王志匀、赵亚农分任子长中学正、副校长;刘宪曾任绥德师范学校副校长;肖风任关中师范学校副校长,刘若曾为三边公学校长;杨芝芳任延安第一保育院副院长。
    8月1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出《关于国民教育的指示信》。对边区今后国民教育的实施作了如下指示:一、坚持民办公助政策,逐渐发展民办教育与办好完小,提高其质量,以及改进中、普小,为小学教育总方针。二、社会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消灭文盲,及适当进行群众卫生教育。三、村学为边区初级小学的基本形式。此外,对小学高年级和初年级课程的设置,教育干部的管理,师资的培训和提高,教育经费和教员生活待遇问题的解决,及各县三科的工作任务等均作了规定。
    8月2日  《解放日报》报道:为改进国民教育,延川、延安、子长、甘泉、延长、志丹等县,于7月下旬召开暑假教员座谈会。各县中共县委书记或县长亲自主持,着重讨论以下问题:一、如何加强国民教育,继续推行民办公助政策,普及社会教育及青运工作,使教育在群众中生根。二、如何加强业务研究,改进国语教学方法、作业指导、教材、学制与校内行政领导。三、各级政府怎样领导教育工作与改进教员待遇问题。
    同日  蒋机八架轰炸扫射延安。5日,延安总部发言人提出严重抗议,要求蒋方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禁止使用空军参加内战。
    8月11日  延安各界代表二千余人,举行公祭陶行知大会。林伯渠、谢觉哉、陆定一、徐特立主祭,李卓然、柳湜等陪祭。《解放日报》刊登毛泽东给公祭大会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朱德题词:“学习陶行知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屈不挠的为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的精神”。大会决定组织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其组成人员:林伯渠、习仲勋、徐特立、谢觉哉、李卓然、贺连城、江隆基、柯仲平、马济川、张宗麟。14日,正式将延安中学改名为行知中学。9月4日,举行易名典礼。马济川任行知中学校长,卢勤良任副校长。
    9月12日  中共西北中央局召开常委会,研究学习党章问题。15日,又召开边区机关首长会议,决定边区各机关重新学习“七大”党章,并强调在学习中要切实联系实际,发扬自我批评,改造干部思想,改进工作效能,为粉碎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作好充分准备。
    9月16日  为了加强干部学习,中共西北中央局成立业余学校。李卓然担任校长,习仲勋、马文瑞、张德生、曹力如等授课。确定每周讲课一次,主要解决党章学习中的争论问题,同时传达或讲解中共中央及西北局的决定、指示、通知,作时事报告及指导学好文化课。
    9月27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发任免令:李敷仁任延安大学校长,李之钦任副校长。免去赵伯平教育厅副厅长职务,调江隆基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免去江隆基延大副校长职务。
    10月6日  《解放日报》报道:子长中学、清涧、镇原和延安县蟠龙镇等地完小师生,配合战地工作,以秧歌、街头画、讲演等形式,向群众展开时事宣传,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和卖国的种种罪行。绥师召开军事训练动员大会,确定年龄较大同学练习投弹、射击;女同学和小同学学习救护和卫生常识。三边公学教职员下乡帮助群众秋收,并赴农场砍柴,使教育和战备、生产相结合。
    10月7日  中国解放区保育委员会召开保育工作干部会议,以“重视保育事业,抚育革命后代”为议题进行讨论。保育委员会副主任康克清阐述开会意义说:“我已决心追随大家前进,为保育事业而努力。”卫生署副署长马荔强调,保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卫生健康和儿童教育,并发扬母爱精神,作长期打算,安心工作。
    10月12日  《解放日报》报道:中央党校、西北党校、西北医专和行知中学、抗小等学校师生,在开展反对美国帝国主义“退出中国周”的活动中,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充实自卫力量。这些学校先后讨论美国对华政策及国内政治形势等问题。延大、西北党校自卫军连日加紧练习投弹、刺杀、瞄准、实弹射击,或爬山,测量地形,学埋地雷,放哨警卫,女同志学习战地看护,准备随时迎击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进攻。
    10月13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给各专员、县(市)长、中等学校校长发出《关于今年冬学的指示信》。此信指出:“当此内战烈火燃遍全国,边区同样处在战争威胁之下,动员全体人民加紧备战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今年冬学与自卫军冬训密切结合起来”,以“识字教育与时事教育并重,再配合一些自卫防奸训练”。在形式上,“推广一揽子冬学与巡回冬学,分班教育”。指示信特别强调各级负责干部应有计划地到冬学中去讲解时事,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提高群众对时局的认识和坚定其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10月24日  延安大学召开全校备战动员大会。李敷仁校长在大会上号召全体师生抓紧时间学习,加强备战力量,“个个变成能文能武的好英雄”。11月13日成立了自卫军学生营。11月7日,订出《延安大学战时干部教育实施方案》(初稿),规定了延安大学战时教育的方针任务。指出:“以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针,培养有明确阶级立场和有为人民服务热忱与有能力的革命干部”。暂设政治、会计、教育、新闻四班。课程暂定以政治课为中心及业务、文化三种科目。而各种课程的教学必须与战争、土改、生产等革命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进行。
    11月初  为了适应备战的需要,三边公学迁至吴旗县金佛坪。刘若曾任校长,副校长王刚(12月24日到职)。关中师范由马栏迁到中心区高窖子。肖风任校长,副校长为田静忱。
    11月5日  《解放日报》报道,本年1月开办的边区妇女职业学校第一期四十余名学员毕业。他们在校10个月,主要学习并实习了新法接生和妇婴卫生知识,已于上月底赴延安、延长、安塞、志丹等县工作。主要任务是助产和宣传妇婴卫生,并训练女干部,干部家属、农妇学习新法接生,改造旧产婆等。
    11月8日  《解放日报》报道:行知中学与工业局合办职业班,已开课两月。课程有经济建设、工厂管理法、物理、化学等。还特设制革、制胶工厂,以便学生半日学习,半日实习。教学目的是为边区培养优秀技术干部。
    11月11日  9日,国民党军于洛川、宜川地区集结十个整编旅,企图偷袭延安。是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保卫边区、保卫延安干部动员大会。大会号召边区青壮年紧急动员参加自卫战争。会后,陕甘宁边区掀起参军参战高潮。1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决议:为粉碎蒋胡军队的进攻,要加紧练兵、生产,贯彻土地改革,做好拥军优抗工作,在保卫边区的伟大斗争中争取胜利。延安大学为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和贯彻边区政府决议,课程中新增添了爆炸与救护常识;校自卫军营建立了监视敌伞兵的瞭望哨。该校还先后请陆定一、徐特立、钱俊瑞、罗迈、马明方、范长江等作形势与时局发展的报告,为粉碎蒋胡军队进攻边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1月14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向各分区专员、各县县长发出通知。通知说,为了备战,决定疏散延安各干部子弟小学大部分学生回各县上学;同时令“抗小”、与“保小”合并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小学”,延属分区干小与延市第一完小的干部子弟合并为“陕甘宁边区第二保育小学”,并准备随时迁移。
    11月15月  是日至24日,陕甘宁边区五届三科长联席会议在延安召开。会议讨论战时教育问题。新宁县郝科长首先报告了该县完小同学参加后勤工作的经过。他说,8月23日,在我军某部为欢迎王震将军回边区而进行的一次战斗中,新宁完小七十一位同学,有三十六人参加了后勤工作,他们工作表现很好。陇东专署田秘书在会上说明,小孩子也能做防奸工作。他说:“驿马关熊家庙小学,有一个学生向教员反映,他家一位亲戚,家住友区,常来他家鬼鬼祟祟的说话,说什么蒋介石就要来了,来了如何好等。教员认为那人行迹可疑,即报告给检查站,经检查,那人果然是个特务。”葭县刘科长报告了葭县一完小慰劳起义部队的经过。他说:“九月底,榆林报恩乡打火店梅连长率全连起义时,葭县开了盛大庆祝会,第一完小同学除给起义官兵演戏慰劳外,还编了一个歌子,在献花之后,由九位女同学唱给他们听。歌词说:‘听说梅连长起了义,我们大家都欢迎,给你们敬献一朵花,同心协力保边区……’,梅连长听后感动得流下了泪。”24日,教育厅江隆基副厅长作了总结,指出:战时教育的任务,在于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运等工作,以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
    是月  西北党校抽调学工人员一百多名,组成南线与北线两个工作团,分赴鄜县、甘泉、榆林、横山等地,投入备战动员和土改工作。
    是月  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第一保育院、第二保育院相继撤出延安。洛杉矶托儿所和第二保育院从延安退出后,经山西、河北,最后到达北京。第一保育院从延安撤出后,转移到山西,延安光复后,又回到延安。从延安撤离前夕,毛泽东到洛杉矶托儿所看望孩子们,并在询问了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后题词:“已有进步,更求进步”。
    12月10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向各专员、各县(市)长及各中学校长下达命令:实施《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此方案是在上月中旬召开的第五届三科长联席会议讨论战时教育问题基础上制订的,旨在使边区教育必须为自卫战争服务。《方案》明确规定了边区战时教育的方针与任务,指出:“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亦应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与组织者。”据此方针,“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运等工作,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方案》提出实施战时教育的四个原则:一、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在战时必须提高社会教育的作用,以便发动广大成年、青年直接或间接地参加战争;二、时事教育与文化教育相配合。无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要大大加强时事教育,以提高群众的政治积极性;三、教育的内容与战争生活相配合。应以战时各种生动的范例作为活的教材去教育广大群众;四、根据巩固区、边缘区、敌占区、新解放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此外,《方案》中还具体规定了教育内容与组织形式,以及如何领导等,并强调战时教育仍应照顾群众的自愿与需要。
    12月18日  《解放日报》刊登延安大学招生启事。专业班次设有教育、司法、行政、财经、新闻和外文等班,另有高中部招收文科理科一年级新生和二年级插班生。后来外文班因没有招够人数未开班。至1947年3月初,该校共有学生三百三十名。
    12月29日  《解放日报》报道陕甘宁边区中小学实施战时教育的情况。在关中分区各县的小学里,课程内增加了战时工作内容,学生组织看护队,并积极学习制造地雷。课外活动时投掷木制手榴弹。在安塞县第一保小,教职员已组成自卫军,自11月开始训练。他们除进行操练外,还练习爬山、滑冰、瞄准和掷手榴弹等。在子长中学,修业期满的第一班学生三十六人中,毕业后有二十余人自愿参加了部队工作。

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刘宪曾 刘端棻 李绵 田钧瑞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